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305058866
条形码:978730505886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回到歌唱》内容简介:关于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它有些更大的宽容度,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歌看作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二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人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编辑推荐 《回到歌唱》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自序
一代人的肖像
杂念
福音时刻
花丛里藏着带枪的西蒙
是钢琴喝多了不是我
“双生鸟
“10000个疯子
比北方更北
老男人
用反战蒙住眼睛
唯美
噪音
跳着听
千篇一律的人类
从《野花》想到一种传统
两个未来的主人翁
被埋没的人和被埋没的歌
怀抱一种少年的心情
揭人性的老底
观察狼的二十种方式
蓝调在东方
念小柯之来去
跟世界一起成长——关于内地的新女声
歌坛事件
扒带时期和后扒带时期
精致的流行主义
我们这一代
天才
乐评杂说
情感教育
从科学里长出的音乐——电子音乐序论
从计算通向民族——电子音乐之一
从具体音乐到拼贴艺术——电子音乐之二
突破旧音系——电子音乐之三
格物致“乐”——电子音乐之四
声音与变形——电子音乐之五
随想,碎片
自画像一种
后记
再版后记
……
序言 关于纯音乐比歌曲有着更为广阔的“感受空间”,这个判断似是而非。说它有些更大的宽容度,可;说它在感染力或包容度上优于歌曲,则并不那么恰当。事实上歌是一种极特殊的形式。我一直并不把歌看作填词谱曲,原因即在此。我觉得歌曲的发展有它自己的方式和逻辑,而不是器乐(音乐)的方式和逻辑。理想境界的歌并不是词和曲的结合,二者不存在结合的问题,而是从诞生起就浑然一体。换个角度观察:语言和音乐有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那个部分里音乐和语言其实是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歌。歌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自然能力,它把人自己撞出了声音,就是这样。这种说法有点儿神秘,但却是真实的。当然,真正的歌是太少了。
有一句老话,好像是“情之所动,发乎于声”,这个说法倒有点儿像歌的定义。真正的歌,如果把它改编成器乐曲,不管怎么改编可能都是失败,它不会比原先的内容多,或者说多出来的东西不会比原先的东西精彩。
因此我说:回到歌唱。
文摘 有一个人的歌声,是黑暗的、嘶哑的、粗嘎的,有教养的人听出了恐怖,那是一个他从未涉足过的社会角落,聚居着工人、失业者、流浪汉、酒吧侍者、衣着不整的怪人。因为陌生,上层人有点惶惑不安,以为遇到了鬼魅,却并不知那种粗哑,其实是底层人民粗朴的热情。
你总能发现他,在好莱坞“热带汽车旅馆”、公爵咖啡店的楼上。那里的房间又脏又小,或者环绕着油腻腻的舞池地板,或者直接俯瞰着下面的停车场。这地方构成了他生命的居所,使他更感觉像家一样,更别提洛杉矶南方大道上那些昏暗的酒吧,有一段时间他几乎天天到那里厮混,通常,它会刚好坐落在某一个公交小站的附近。
“每个人都在奔向那最远的棕榈枝”,垮掉派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曾这样形容好莱坞,“而在这一切之上却不过是荒漠和虚无”。汤姆?维茨日复一日地走进这些破旧、凋敝的小酒吧,因为他没有别的选择,这里有他喜欢玩的各种小把戏,掷骰子、喝酒、赌牌,诸如此类。通常,他把自己浸泡在下班的工薪阶层中,如同一个40多岁的生活放荡的老油子,说着摇摆乐行话,打着响指,而周围回荡着熟悉的下等人的气味儿。比波普爵士乐(Bebop)即兴的刺耳声响,源自数不尽的老歌金曲,却又变形得让人认不出,茶余饭后与人们一起分享着荤骚和破碎的一桩桩风流韵事。
维茨出生在一辆疾驶的出租汽车上,在加利福尼亚的波莫纳街头,1949年12月7日,正是珍珠港事件过去整整八年。维茨的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是苏格兰一爱尔兰后裔,母亲拥有挪威人血统。11岁那年,父母离异,维茨跟妈妈一起过,有时爸爸带他到南部边境的墨西哥一带旅游。用邻居家的琴,维茨自己学会了弹钢琴,爱上了音乐。
20岁时,维茨成了洛杉矶“遗产夜总会”的看门人。从某种意义上说,维茨一辈子再也没离开过那儿。从他的第一张专辑,1973年的《打烊时间》(Clsing Time)开始,维茨引领人们走进一个地下世界,那里充斥着杯子交错的叮叮声、雾气腾腾的谈话声,听着歌曲,你不知不觉便混迹于美国贫民区的规矩人和不规矩人之中。
情感披上了外衣,丢弃在相互缠绕的记忆之中,那些记忆或许曾经发生,或许可能会发生。这些老主顾们在再一次打开心扉之前是如此顾虑重重,但最后又总是会打开。“我希望别和你坠入爱河”,在同名歌曲中,维茨曾这样警告自己。“我从不跟陌生人交谈”,贝蒂?密德勒(Bette Midler)则在他们那首令人销魂的对口唱中,用这句话给他以同样的警告。《某处》(Somewhere)这首歌,来自伯恩斯坦的《
……
后记 《回到歌唱》的绝大部分篇什,你应该首先把它们视为评论,而不是别的一些什么,比如随笔、散文、资讯、导购。即便是《老男人》、《观察狼的二十种方式》这样的文字,同样首先是评论:它们是追求真实的,文字和对象之间的一致性,始终是它刻意抵达的地点;至于辞章之美、想象之丽,那不是它要追求的目标。如果有,大不了也不过是副产品。在一个评论者看来,那些东西犹如粪土。音乐并不是一种借口,可以借机随便抒己滥情、发挥漫无边际的想象力,对于这类文字,我们知道它对认识音乐毫无用处。
常常,为了斟酌一个词句;我会停下来20分钟甚至1个小时。不是为了辞藻,而是苦恼于这一词、一句没能表达清楚作品给我的感觉,这一词、一句不是作品真正发生的。首先应该真实、应该合乎对象,然后才可能有判断,当然,要达到“合乎对象”本身,首先已经是一种判断,但却是尽量摒除一己私情的判断。这就是我一直所认为的真理:先有认识,再有批评;先有真,然后才有善、才有美。而真、善、美,刚好是评论的三个循序渐进的必经阶段:真——认识批判,善——道德批判,美——审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