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

发布时间: 2010-04-03 02:51:29 作者: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561346190/9787561346198
条形码:978756134619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北京博集天卷

内容简介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

我今年七十七岁,我的一生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缩影……这本书可说是我一生的回忆,乃印象及记忆所及……对我来说,个人生命中的细节是不足为道的,但对读者而言,或许会觉得有趣,可以将之作为了解佛理、感悟人生的书籍。
世间危脆,常处动乱;生死流转,犹如苦海。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宇宙的一次呼吸。遭遇一切烦恼,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如今的一点点成就,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因为我希望帮助别人离苦得乐。现在,是该放下的时候了。
——圣严法师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是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
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

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1943年出家修行,2009年2月3日圆寂
著名佛教道场法鼓山的创办人,分支道场遍及欧、亚、美、澳各洲,门人弟子遍天下
佛教界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1975年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创办中华佛学研究所,为辅仁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博士生导师
举办多种杂志,在亚、美、欧各洲出版中、日、英文著作上百种。其中《正信的佛教》发行近四百万册,《信心铭》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世界著名的佛教大师、宗教界精神领袖、教育家、慈善家、学者,长年在国内外为推动心灵环保、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不遗余力
1998年被《天下杂志》评选为四百年来对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物之一,被誉为稳定台湾人心的力量

媒体推荐

编辑推荐 插图:


●《雪中足迹:圣严法师自传》是第一本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圣严法师自传! ●在平凡中遇见大师的真智慧、真性情!寻见照亮你生命的光和爱!


  

专业书评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芒鞋
第二章 敞开的门
第三章 狼山
第四章 上了天堂
第五章 超荐亡魂
第六章 一个和尚的教育
第七章 忠诚的军人
第八章 桶底脱落
第九章 自由了
第十章 棒下出孝子
第十一章 野生地瓜叶
第十二章 批评与害怕
第十三章 在日出之国
第十四章 前进西方
第十五章 吃苦
第十六章 流浪
第十七章 第一张佛桌
第十八章 山中禅
第十九章 鼓震东方
第二十章 圆满



……
序言
序 言

我是一个平凡的中国佛教僧侣,十三岁出家,今已七十七岁。我的一生宛如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缩影,西方读者对此也许熟悉,也许陌生。
在此书之前,我的个人传记已有三册:有我自己写的自传,也有他人为我写的传记。我在三十来岁完成的第一本自传《归程》,记述我所成长的一九三○至五○年代动荡的中国社会;一九九三年,我从另一角度记述此生历程,写成《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这两本书的主要读者都是华人,在华人社会是受到重视的,尤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一书,至今已有二十三万册的销售数字,算是一本长销的中文书了。二○○○年,一位台湾文学女作家施叔青为我写了一本传记《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读者群也有很好的回响。
现在这本英文传记Footprints in the Snow,是我生平的第四本传记。本书缘起于十年前,一位Mickey Desend先生来到纽约我主持的东初禅寺,跟我学习禅修,他在禅修过程中很受感动,又对我的一生充满兴趣,因此主动提出采访要求。一九九六年入秋开始,他一共来采访我十余次,每次现场都有录音。日后由于他的工作变动,自美国东部(纽约)迁往西部,我们的互动因此中断,而本书的后续采访,也就暂且搁置了。
到了二○○五年,一位服务于出版界的Kenneth Wapner先生,他在听了我的受访录音之后,非常感兴趣,主动写成一份出版计划书,问询Doubleday出版社为此书出版的机会,结果得到积极的回应。
今日此书即将出版,我要感谢所有与此书产生因缘互动的朋友,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为我居中翻译,乃至于在初稿完成后,在我与作者之间担任桥梁,为追究某些细节而一次又一次再采访确认的李世娟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大学教授,也是我的弟子,经常为我主持的禅修活动担任英文翻译。
至于此书与我过往的三本传记,有哪些异同?凡是述及我这一生所走过的人生旅程,那是无法变更的事实,必然相同,可是基于访谈者本身历练以及对于我这个人生平的兴趣,所发问的角度与思索,便有不同;此外,访谈者的提问,也多多少少反应了读者所可能感兴趣的部分。
本书所呈现的内容,即访谈者对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我这一生所经历的特殊生命行旅,比如我多灾多难的贫困童年、年少因战乱饥荒而出家、当了十年军人、三十岁再度出家、我师父所给予我的严厉训练、山中闭关六年,以及我以小学学力赴日本留学而取得硕、博士学位,乃至日后我到了美国……这些过程全因采访者的好奇,一次次细问、追问,才让我答得更详细。否则对我个人而言,这些都是过往小事,实在不需再提。
可以说这本书的特色,就是从生活面角度呈现我这一生的生命经历,以及我所抱持的人生态度。换句话说,是作为一个跨越二十世纪至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僧侣,我所走过的困境,我曾历经的欢喜,和一个东方僧侣如何融入西方社会的历程。特别一提,某些经历是经由采访者一次一次地补充采访,总算满意,终于定稿。对此我很感激,也很佩服。
不过,由于两任访谈者都是西方人士,似乎对我从事的佛法推广和佛教修行的部分着墨甚少,乃至包括我的宗教师与禅师身分,在晚近二十年来之于东西方社会的影响、之于世界和平的努力,也很少提及;还有我在台湾、美国创办“法鼓山”禅修和文教体系,推动教育、文化、公益、关怀及佛教修持等种种的工作,也因作者访问面向的选择,而被搁置在侧了。
最后,感谢出版社出版此书,也为所有读者祝福。

圣严
2006年12月14日于纽约象冈道场

  

文摘 第二十章 圆满

我自认是个世界公民,身为宗教师及出家人,我不属于某个民族或国家。我就像浮云一般,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我的足迹踏遍全世界,地球对我来说感觉很渺小,每个地方都与其他地方相连。
如同俗谚所说:“落叶归根。”这是说,当人老时,便想回到他们出生的地方,所以几年前我回到了江苏,我出生的地方。
我的双亲早已不在了。母亲去世时五十多岁,父亲则是八十多岁,晚年过着独居的生活,就像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民一样,他们的子女必须挣扎着在贫苦中求生存。我清楚地知道,我如果留在大陆,不是离乡到外地谋生,就是无法在贫瘠的庄稼生活中挣得一分口粮,而必须到庙里做和尚。
即使我没出家做和尚,或者出于臆想,我真的想出办法留在养育我的父母身边,我也无法对他们有什么真正的帮助。我观察到,无论在东方或西方,今天的社会,孩子们几乎照顾不到父母。相反的,父母却常常需要照顾孩子,即使到了他们的晚年也是如此。至少我不需要父母来照顾我。
我站在父母的坟前时,兄长告诉我,当父亲往生时,他完全不知道我在哪儿,因为离开大陆后,我们就断了音讯。父亲以为我已经在战乱中丧命了。当我凝视着他们的墓地,想到父亲在临死前,仍不知他最小的儿子还活着,我哭了,流下了惭愧和感恩的泪水。父母往生时,未能在他们身边,令我感到惭愧;对于他们给予我的一切,我感恩在心。
在父母墓前的悲伤逝去了,出家人必须把尘世的情感羁绊抛下,包括对父母、朋友及伴侣的情爱。我没有感情世界的牵挂,否则会造成苦恼,我对人仍有慈心、悲心,那是与有情众生的连结,如果一旦有了世俗的人际牵绊,我就无法好好做一个出家人,那会有问题的。
这几年,我的步伐开始慢下来了。我依旧每天早起打坐,在大殿做早课,之后我可能会去禅堂,早斋后我会阅读报纸,或者由我的书会将网路上的新闻摘要念给我听。我依然备课,但不再个别指导学生,改由资深的弟子训练学生。
我花在行政事务的时间不多,只需要在重要的文件上签名,或在特别的事情上给予指导。我经常向学生们请教,因为他们很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多数的时间我是在接见访客,有些是重要的知名人物,有些不是。我不挑选访客,他们希望能得到我的指引,听闻一些佛法。
我现在年纪大了,需要午休,年轻时我每天不停地工作十六个小时,没有时间休息,那时候团体才刚成立,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完成,我可以勉强自已,但现在我需要慢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