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7108032198/9787108032195
条形码:97871080321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钱穆作品系列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明代之理学思想,以阳明学为中心。全书始于朱子学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则对程敏政和罗整庵两位重要的朱学传宗发微探幽,洞察到理学自身的发展及由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迹象。阳明学及王门后学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的核心,作者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衍变及其内在矛盾都有很独到的辩析;对王学的流变,尤其是以王龙溪和罗念庵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门思想之歧异也有很中肯的论述。而对晚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力避王门后学之流弊,倡导由王返朱,高扬实学和事功也做了极有价值的分疏。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及其思想为纬,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变化的脉络。编末附《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一文,详论韩国理学重镇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韩南塘四人,以见出宋明理学对韩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钱穆作品系列
目录
序1
明初朱子学流衍考1
读程篁墩文集37
罗整庵学述49
阳明良知学述评75
读阳明《传习录》94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104
说良知四句教与三教合一135
略论王学流变165
王龙溪略历及语要180
摘录《龙溪集》言禅言三教192
罗念庵年谱205
读陈建《学通辨》231
记公安三袁论学251
顾泾阳高景逸学述267
读《刘蕺山集》293
宋明理学之总评骘305
朱子学流衍韩国考315
……
序言 余治宋明理学,首读《近思录》及《传习录》,于后书尤爱好,及读黄全两学案,亦更好黄氏。因此于理学各家中,乃偏嗜阳明。一九三。年春,特为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编撰《王守仁》一册,此为余于理学妄有撰述之第一书。一九五四年来台北,友好劝余重刊旧著,遂稍加增润,改名《阳明学述要》,由正中书局印行。前后相距,则已二十有余年矣。然余于此二十余年中,思想逐有变。一九三七年在南岳,多读宋明各家专集,于王龙溪罗念庵两集深有感。余于程朱,亦素不敢存菲薄意。及一九四四年在成都华西坝,病中通读《朱子语类》百四十余卷,又接读《指月录》全部,因于朱学深有体悟。一九五一、五二年,写《中国思想史》及《宋明理学概述》两书,于旧见颇有更变。及一九六。年赴美讲学耶鲁,始创为《论语新解》,前后三年,逐章逐句,不惮反复,乃知朱子之深允。一九六四年,始竟体通读《朱子文集》百四十卷,翌年又再读《语类》全部。遂于一九七一年,完成《朱子新学案》。前后凡六年。此后又为《朱学流衍考》,自黄东发以下,迄于清代之罗罗山,逐家参究,乃于王学,更深觇其病痛之所在。本编汇集讨论明代学术,乃若于王学多有指摘。回视最先所为《王守仁》一书,则已相距四十七年矣。余不喜门户之见,尤念一九一六、一七年间,余授课于本乡荡口镇之鸿模小学,暑假护送学生至苏州考中学,随身独携阳明《传习录》,于考场外客室中研玩不辍,距今则逾六十年矣。虽此六十年来,迭经丧乱,而古人书本,迄未放弃。尤于宋明理学家言,是非得失,始终未敢掉以轻心。读斯编者,于编中各篇著作年月,及先曾刊布之诸种,幸能循其先后,统加披阅。余纵未敢自认为已得定论,然毕生心力所萃,决不愿于先贤妄有轩轾,则区区之诚,所欲掬诚以告于读者之前也。又余为《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一篇,收入前编,发明元儒皆高蹈不仕,隐遁林野,其风迄明之开国不变。尤于读《草木子》一书有深感,因悟宋明两代政风不同。宋崇儒道,明尚吏治。永乐族诛方正学一案后,明儒淡于仕进之心,益潜存难消,故吴康斋特为明代理学之冠冕。阳明稍不然,乃游其门者,皆多无意于科第。故王学末流,惟盛唱人皆可以为圣之高论,而治平大道,多不顾及。道释两家乘机暗滋,而三教同归之说遂成时代之潮流。东林蕺山起而矫之,而明祚已不永。此亦治明代理学者一极当注意之问题也。此乃关涉明史之部分,此册所收各篇,于斯未有详论,故特著于此,幸读者其继续深研之。
文摘 如此说来,一个寻常人,只要能实实落落地致良知,今日知到这里,今日即行到这里,是便是,非便非,到得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杂的境界,他已便是圣人了。只如一两黄金,较之万镒黄金,轻重不同,而其为精金则一。至于外面一切节目事变,不可预定,亦不可胜穷,亦不能先有一准则。惟一的准则,便是你心的良知。只有用你心良知,随时精察而权度之。此即所谓天理之节文。天理节文,不是不要精求,却先要有个头脑,即致良知。人类一切事业,在天理前面,全属平等。人生最高理想,只在存天理去人欲。此外种种差别,都非真差别。由此理论,阳明极看不起世俗的功利观点,于是遂有他的拔本塞源论。(此见《答顾东桥书》,收《传习录》卷中,文长不具引,下面略述其大旨。)所谓本源,即指功利观点言。而此种功利观点,又必与个人主义相引并起。阳明认为现社会一切现象,一切病痛,全由此本源出发。必得拔本塞源以后,始可有一崭新的理想新社会出现。但阳明不认那个新社会只在将来,而谓已曾在过去,在唐虞三代早已出现过。以古代经学来寄托想象,此乃中国儒家传统遗风。据阳明意见,那时人莫不抱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天下只如一家,根本没有个人主义,因此也不会有功利思想。那时的教育,则“惟以完成各个人的德行为务”。换言之,只要人人成精金,人人在天理中,因此也人人平等。至于其有才能之异,则只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及其服务社会,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乐,夷通礼。乃至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如一家人,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愿。那时则全社会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凡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耳不耻其不明。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疴痒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试问在此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如何再会有“有我之私物欲之蔽”的病痛呢?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本属心体之同然。有我之私,物欲之蔽,则是人生以后事,大抵由于俗情习气所陷溺。现在整个社会全是天德王道,自无俗情习气之诱染,则岂不人人至易至简的便达到了圣人地位。那时则尽人都是精金,人人全是天理,全社会成了一个圣洁。但逐渐到后世便变坏了。王道熄,霸术昌,圣学晦而邪说横教兴。其时之学者,则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那时则尽是窃取从前先王之近似者而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教育坏了,人心亦昧失了。人人苟一时之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