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398 页
出版日期:1981年07月
ISBN:7100011434/9787100011433
条形码:978710001143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内容简介 《美学(第3卷)(下册)》内容简介: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的区别、诗的掌握方式和散文的掌握方式、两种掌握方式的内容、两种掌握方式的区别、诗的观照向特殊方面分化、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诗的艺术作品的一般性格、诗与历史写作和演讲术的区别、自由的诗艺术作品、关于诗创作主体[即诗人]的一些看法、诗的观念方式、原始诗的观念方式、散文的观念方式、从散文气氛中恢复过来的诗观念方式等等。
编辑推荐 《美学(第3卷)(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目录
第三卷(下) 各门艺术的体系(续)
第三部分 浪漫型艺术(续)
第三章 诗
序论
A.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的区别
1.诗的掌握方式和散文的掌握方式
a)两种掌握方式的内容
b)两种掌握方式的区别
c)诗的观照向特殊方面分化
2.诗的艺术作品和散文的艺术作品
a)诗的艺术作品的一般性格
b)诗与历史写作和演讲术的区别
c)自由的诗艺术作品
3.关于诗创作主体[即诗人]的一些看法
B.诗的表现
1.诗的观念方式
a)原始诗的观念方式
b)散文的观念方式
c)从散文气氛中恢复过来的诗观念方式
2.语言的表现
a)泛论诗的语言
b)诗的语言所用的手段
c)运用语言手段的差异
3.诗的音律
a)根据节奏的诗音律
b)韵
c)节奏的音律和韵的结合
C.诗的分类
1.史诗
a)史诗的一般性质
b)正式史诗的特征
c)史诗的发展史
2.抒情诗
a)抒情诗的一般性质
b)抒情诗的几个特殊方面
c)抒情诗的历史发展
3.戏剧体诗
a)戏剧作为诗的艺术作品
b)戏剧艺术作品的表演
c)戏剧体诗的种类及其主要历史阶段
Ⅰ 悲剧,喜剧和正剧的原则
Ⅱ 古代戏剧体诗与近代戏剧体诗的差别
Ⅲ 戏剧体诗及其种类的具体发展
译后记
黑格尔生平和著作年表
……
文摘 2c)第三,如果我们从诗与音乐,绘画以及其它造型艺术的区别来看诗的特性,那就可以看出:诗的特性就在上文提到的感性表现方式的降低以及一切诗的内容的明确展现。这就是说,如果在诗里声音不能像在音乐里那样,颜色也不能像在绘画里那样,用来表达全部内容,音乐按照拍子,和声与旋律去处理内容的方式就不适用于诗了,剩下来的大体上就只有字和音节的时间长短的配合以及节奏和声韵之类,这些因素并不是特别适合于表达诗的内容的,而是一种偶然的外在因素,但仍采取艺术的形式,只是因为艺术不能让作品的外在方面任意采取任何偶然的形式。
2c1)这样把精神内容从感性材料(媒介)中抽回来,马上就要引起一个问题:诗所特有的外在客观因素既然不是音调,它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地回答说:那就是内心中的观念和观感本身。这些精神性的媒介代替了感性的媒介,成了诗的表现所用的材料,其作用就像大理石、青铜、颜色和音调在其它艺术里一样。我们在这里不应发生误解,认为观念和观感应该看作诗的内容。这种看法当然也有正确的一面,下文还要详谈,不过同时却要指出~个要点:观念、观感和情感等等是诗用来掌握和表达任何内容的特有的形式,——既然传达所用的感性媒介(声音)只起辅助作用,这些形式就提供要由诗人加以艺术处理的独特的材料(媒介)。
后记 黑格尔的《美学》原是作者在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授课的讲义。他死后由他的门徒霍托根据他亲笔写的提纲和几个听课者的笔记编辑成书,于一八三五年出版。本译文根据一九五五年柏林出版的由巴森格重编的新版本。
本译文第一卷早已在一九五九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后来译者忙于其它工作,接着在“四人帮”对知识分子实行法西斯专政时期,又搁了十年左右,直到一九七。年冬才动手续译。译完后把全书(包括已出版的第一卷)从头到尾校改了一遍。除德文版以外,译者参较了英译本(鲍甲葵译的全书绪论部分,奥斯玛斯通译全书),俄译本(斯托尔卜纳译第一第二两卷,巴波夫补译完全书)和法译本(姜克勒维希译)。原书分三卷,柏林新版合订成一厚册。本译文依英俄法三种译本分四卷,把原来第三卷分为上下两卷。
黑格尔的《美学》是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部著作是从作者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此外,原书既根据提纲和笔记编成,未经作者亲自校改,遗漏、重复和错误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