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11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11114771/9787811114775
条形码:978781111477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可供相关的地理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设计与文化》是08年国际服装论坛论文集,围绕丝绸之路的设计与文化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共汇聚论坛精华二十余篇,包括:丝绸之路与美术考古、丝绸之路东西艺术交流、丝绸之路与染织服饰等内容。
目录
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与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扬之水?中国社科学院)
丝路时代的大兴城与宇文凯——古代营造设计的一个范例(赵农?西安美术学院)
窦师纶与陵阳公样——兼谈唐代的丝绸设计程式(赵丰?东华大学)
丝绸之路上的吐蕃番锦(林梅村?北京大学)
山普拉墓地出土的汉晋拈金线缂棉(王博?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部)
撒答刺欺在中国(陈彦姝,尚刚?清华大学)
粟特银器与丝绸之路(齐东方?北京大学)
天国的装饰——敦煌早期石窟装饰艺术研究之一(赵光良?敦煌研究院)
镜像与现实——唐代敦煌画经变礼佛舞伎服饰比较分析(贾一亮?东华大学)
甘肃北朝石窟寺飞天图像初探(张晶?华东师范大学)
甘肃张掖地区石窟寺的北魏壁画(张朋川?苏州大学)
敦煌俗字考辨方法要论(黄征?南京师范大学)
从考古资料管窥西域服饰文化(王炳华?中国人民大学)
欧亚古代美术作品中的神奇组合(刘学堂?新疆师范大学)
关于敦煌壁画中人物肤色变色现象的讨论(包铭新,查琳?东华大学)
略谈柳树纹样瓷(袁宣萍?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文化?传承与创新 也谈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杭侃?北京大学)
……
序言 这本论文集是一次主题宽泛的论坛的成果。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象征,设计文化是主办者感兴趣的领域。来宾们大多有着历史或考古的专业背景。这样,这些看似意旨各异的论文仍然有一个交集,那就是设计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碰撞交融。
这个论坛是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主办,具体由院理论部来组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华大学的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就开始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史的研究,80年代又延伸到中国染织服饰史的范畴,逐渐加重了人文和艺术的色彩。其间学校的系科不断扩展,至90年代改制成综合性大学,但人文艺术学科力量薄弱,研究水准不高,亟需提升。岁月匆匆,新旧世纪交替,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很快得到改善。学科建设乃长期积累之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决不能一蹴而就。但行动迟缓也易失去此中国高等教育百年一遇的大发展契机。我们审时度势,得一攀龙附风之策。通过与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机构和专业人士之合作,来加快我们进步的速度。
所以,我们与敦煌研究院、敦煌吐鲁番学会、新疆考古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吉美博物馆等机构紧密联系,共同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们在校内成立了敦煌服饰研究中心,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和中韩服饰研究中心,构建了一个个交流和合作的研究平台。
文摘 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以仙山楼阁图为例
扬之水,1954年生,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院。
会议的题目是“设计与文化”,因此先要扣题讨论“设计”。
中国古代关于设计一事,我以为,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为法式,一为样式。
关于法式,可检出《墨子》中的一段话以见精义。《墨了?法仪》:“子墨子言日: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名,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悬)。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仿)依以从事,犹逾已。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所谓“以此五者为法”,据《营造法式》所引,“直以绳”句下有“衡以水”,与《考工记》同,是法为五也。这一节的本意是论治国,却援百工之事为喻,而我们正可以把它还原为百工之事。法仪在先秦时代即于礼仪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后来的“法式”乃与此“法仪”相当,它被一直延用下来,而成为中国古代工艺制作的总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