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页码:17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543638525
条形码:97875436385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以呼伦贝尔这一地域为基点,对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历史与呈现的社会现实,进行交叉性思考。内容涉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边缘族群的生存状况。其中《古老的柱石》、《神秘的敖包》两篇文章,主要是探讨历史遗迹与民族习俗的关系;《蒙古族的发祥地》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蒙古族的发祥地进行了定位和考证;《成吉思汗的童年》以呼伦贝尔地域为依托,是对《蒙古秘史》等史籍的一种诠释;《鄂温克民族的起源》探究和表述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早期历史;等等。
本书每篇文章配以图片,以求图文并茂,内容涉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边缘族群的生存状况。 适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尤其是自助游爱好者,对蒙族地区还有特殊情感还有了解愿望的各阶层读者。
作者简介 鄂温克族,1952年4月20日出生,童年生活在莫力达瓦旗嫩江畔。1968年初中毕业后,回到大兴安岭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中间,同他们一起生活10年之久。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80年代初,以反映鄂温克人生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文学作品奖。1985年,被推举为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1990年,按个人意愿返回呼伦贝尔,在贴近大自然的环境中写作。
1992年,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
编辑推荐 本书以呼伦贝尔这一地域为基点,对这片土地所孕育的历史与呈现的社会现实,进行交叉性思考。内容涉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边缘族群的生存状况。其中《古老的柱石》、《神秘的敖包》两篇文章,主要是探讨历史遗迹与民族习俗的关系;《蒙古族的发祥地》是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蒙古族的发祥地进行了定位和考证;《成吉思汗的童年》以呼伦贝尔地域为依托,是对《蒙古秘史》等史籍的一种诠释;《鄂温克民族的起源》探究和表述的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早期历史;等等。
本书每篇文章配以图片,以求图文并茂,内容涉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态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边缘族群的生存状况。 适合广大旅游爱好者尤其是自助游爱好者,对蒙族地区还有特殊情感还有了解愿望的各阶层读者。
目录
序言 /1
古老的柱石 /1
神秘的敖包 /9
黑山头古城遗址 /25
鲜卑石室 /35
伊勒呼里山周边的古老居民 /41
……
文摘 书摘
蒙古族有首祭天的神歌:“我东部的44尊腾格里天神,我西部的55尊腾
格里天神,我北部的3尊腾格里天神”。。腾格里天神是对众多神的通称。
蒙古族还直呼腾格里为“天父”,民间的主要祭祀活动通常要祭祀腾格里天
神的。
由此看来,祭拜敖包、祭拜敖包上的神树,就是祭拜山神、祭拜天神。
谈到敖包上堆放的石块,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敖包的外形以及
堆放石块的形式都与藏族为祭山而堆放的圆锥形“嘛尼堆”相似。有专家认
为,以石块堆筑敖包这一形式源自藏传佛教的影响。13世纪之后,佛教和藏
族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喇嘛教传入蒙古人中,并逐渐取代了萨满教。在喇嘛
教获得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得到蒙古皇室贵族的支持,喇嘛教对萨满教进行
了一系列的镇压,削弱了萨满教的影响,巩固了喇嘛教的影响力。大约至明
代,喇嘛教取得主宰地位,其影响逐步渗透到蒙古人的生产、生活中,蒙古
族文化由此具有了喇嘛教的特色。
一个有趣的现象:靠近大兴安岭边缘的敖包的造型,明显带有萨满教的
痕迹。反之,远离大兴安岭的敖包,在造型上恰好与藏传“嘛尼堆”相近似
。由此看来,敖包是不同文化元素的聚合体,是不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结晶
,它体现了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包容性。
为何祭祀敖包活动在草原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如此富有生命力?它
与现实社会究竟以什么样的关系相联接?
这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位人类学家在谈到萨满及其古老信仰时,从宏观角度探讨其特性,称
其为“尊重自然的人”。
P21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