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

发布时间: 2010-04-03 04:32:53 作者:

 地狱里的温柔:犹太歌手卡夫卡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页码:29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507523616/9787507523614
条形码:978750752361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师精神影像丛书
图书品牌:重庆双安文化

内容简介 犹太歌手卡夫卡
卡夫卡下意识追求文学的自由天地,希望借此摆脱犹太苦难命运的诅咒他未能如愿、他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都在散发"地狱天使"和"恐惧化身"的浓烈气息。
婚恋,这世俗人生最后的攀附,也无法假以他暗中企望的救援,反而使之陷于可怕的情感冲突、心理分裂与生存绝望。
卡夫卡在不到42岁的华年死于肺结核。最后几年时光,他与病痛、死亡(恐惧)、文学以及几位恋人纠缠不清。然而,就在这几年问,他终于渐渐有了勇气,直面自己的犹太宿命,并以饱受磨难的生命,以及天才的艺术形式,血肉模糊地体认和思辨这一宿命,其峰回路转,催人泪下。
媒体推荐 没有人能唱得像那些处于地狱最深处的人那样纯洁。凡是我们以为是天使的歌唱,那是他们的歌唱。
  ——卡夫卡
目录
“大师精神影像”丛书总序:世界的守夜人

和谐世界的人质——犹太人卡夫卡

第一部 永远的童年

第一章 往事
第一节 穿过历史的迷宫/5
第二节 永世漂泊的犹太人/8
第三节 卡夫卡们的世界/10
第四节 洛维家族/1 5
第五节 “最亲爱的父亲”/19
第六节 母爱的缺席/26

第二章 存在性不安
第一节 “人学综合”与“卡夫卡问题”/33
第二节 要是你在儿时给我爱/36
第三节 死亡恐惧/41
第四节 犹太人——“死人的孩子”/43
第五节 “最瘦的人”/46
第六节 一份综合报道/53

第三章 原罪
第一节 恐惧的化身/62
第二节 再回眸:不安的存在,无边的生活/67
第三节 “俄狄浦斯情结”、“阉割恐惧”和“神化工程”
第四节 移情:破碎的英雄诗/8l
第五节 上帝之爱的缺失/90
第六节 罪感:未展开的生命/94

第四章 永远的童年
第一节 在“肮脏”和“疾病”的世界上/104
第二节 “恐惧一渴望”:在恐惧中渴望的孩子/110
第三节 分裂的自我/117
第四节 一个比较:坚定的童贞和永远的童年/12l

第五章 面对世界:以孩子的名义
第一节 切肤之痛的需要/128
第二节 真假自由/131
第三节 “第一名活标本”/135
第四节 三位一体的牺牲者/139

第二部 向死而生

第六章 青春时代
第一节 文学和思想的洗礼/150
第二节 布伦塔诺沙龙/156
第三节 “读书与讲演之家”和克莱斯特/16l
第四节 友谊——通向世界的窗口/169
第五节 青春的沦陷/174
第六节 走向艺术/180
第七节 生活和转折/185

第七章 菲莉斯鲍尔
第一节 “骑士爱情歌手”的歌/193
第二节 文学的突破/197
第三节 婚姻综合症/203
第四节 “审判”:第二次创作高潮/210
第五节 伤口/218

第八章 向死而生
第一节 死亡与新生/232
第二节 尤丽叶:第三次订婚/24l
第三节 密伦娜/247
第四节 饥饿艺术家/255
第五节 暮色中的城堡/262
第六节 多拉与歌手之死/271
后记
新版后记:大地震以及苦难天使的歌唱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他就出去痛哭。(路22:6——62)
生与死的难度
1925年12月28日,圣诞节期间的列宁格勒(即彼得堡),时年30岁的谢尔盖叶赛宁自杀身亡,留下悲剧的“文化英雄诗”(culturalheroics):
在我们的生活中,死,并不新鲜,
可是活着,当然更不稀罕。①
诗人掂量了生与死,两者他都不甚看好,但最终站到了死的一边;他的反省用了复数,否定了“我们的生活”。消息传到500公里外的莫斯科,时年32岁的马雅可夫斯基不以为然地写下同样严肃的诗句: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死并不是难事;
更难的是,怎样把生活继续下去。②
文摘 插图:


后记 写完本书第八章,我已下定决心,取消原计划的第九章,放弃了所谓“清理卡夫卡的遗产”。面对我所看到的卡夫卡,尤其面对他的最后时光,我不忍心再说什么。这位自称“最瘦的人”,这位“穿衣服的人中唯一的裸体者”,这位“饥饿艺术家”,他能有什么遗产?即便确有什么正面或负面的遗产,谁又忍心去作理性十足、一本正经的清点?至少,在写完本书之后,我认定那是某种残酷之举。伴随卡夫卡走过由生到死那悲哀的旅程,我未能避免对他的残酷分析和揭露。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抵达归宿之后,我强烈地渴望着隐忍的情怀。随着写作的展开,随着对卡夫卡命运越来越深的了解,我经历了对他由爱,到不爱,而最终仍爱的变化,尤其在最后一章,我为他掉下了悲哀的眼泪。遗产不是没有,相反十分丰厚。卡夫卡的不幸与牺牲不会没有意义。我们其实跟他一道生活在欲望、缺憾和希望的世纪,所不同的是,我们生活在世纪末。在我看来,南极上空巨大的臭氧洞,正是欲望和缺憾大暴露的绝妙隐喻;艾滋病则准确地象征着我们的“恐惧一渴望”;而希望则在我们自己和新的世纪。在2l世纪的门槛旁,骨瘦如柴而又赤身露体的卡夫卡让我们警醒。这警醒中格外有一份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如一位诗人所说:“所有生生世世的痛苦,都由我们承担。”而这含义之中复又包含着一份珍贵的默契:以爱我所爱的勇气和尊严,尽可能祛除任何一种怨尤。既承受欲望也承受缺憾;既承受理智的梦魇,也承受理智的砥砺;既承受不由分说的天命,也承受悬而未决的希望和信念。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