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

发布时间: 2010-04-03 06:27:14 作者: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50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117106824/9787117106825
条形码:97871171068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是一部研究腧穴性能的专著,内容主要是阐述腧穴的功能和临床如何运用,以穴性类编,突出腧穴性能和临床实用为其特色,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有利于读者掌握理解腧穴的性能和特点,以便于临床灵活运用。
作者简介 张智龙,1961年8月出生,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天津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政协委员。曾荣获“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首届十大青年科技先锋”、“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天津市首届十佳医务科技新星”、“天津十岗百名新星”、“天津市诚信标兵”、“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编辑推荐 《针灸临床穴性类编精解》是根据作者多年临床实践,并结合笔者对医籍研读之心得编写而成,书中将腧穴按功效分门别类加以论述,打破了传统的按归经分类的编排方法,对于功能较多的腧穴,则以其主要的和常用的功能进行归纳,便于针灸临床的应用。
目录
上篇 绪论
一、知穴之属
二、晓穴之性
三、辨穴之长
四、熟穴之伍
五、明穴之用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理气穴
第一节 调理经气穴
一、云门
二、肩井
三、侠白
四、支沟
五、间使
六、经渠
七、阳辅
八、昆仑
九、中封

第二节 宽胸理气穴
一、气舍
二、缺盆
三、气户
四、库房
五、屋翳
六、周荣
七、玉堂
八、灵墟
九、胸乡
十、膻中
十一、神封
十二、天溪
十三、中庭
十四、乳根
十五、步廊
十六、食窦
十七、渊腋
十八、辄筋
十九、大包
二十、巨阙
二十一、厥阴俞
二十二、督俞
二十三、天泉
二十四、内关

第三节 理脾和胃穴
一、幽门
二、不容
三、承满
四、上脘
五、中脘
六、阴都
七、石关
八、腹哀
九、滑肉门
十、肓俞
十一、天枢
十二、大横
十三、外陵
十四、腹结
十五、膈关
十六、大肠俞
十七、梁丘
十八、中魁

第四节 疏肝理气穴
一、期门
二、日月
三、肝俞
四、阳陵泉
五、阳交
六、丘墟
七、太冲
八、足临泣
九、大敦

第五节 调理下焦穴
一、四满
二、府舍
三、冲门
四、气冲
五、阴包
六、筑宾

第六节 调理三焦穴
一、丝竹空
二、肓门
三、夹脊
四、长强

第二章 理血穴
第一节 活血化瘀穴
一、膈俞
二、归来
三、阴廉
四、百虫窝
五、血海
六、地机
七、中都
八、委中
九、水泉
十、交信

第二节 止血穴
一、上星
二、孔最
三、郄门
四、隐白

第三章 补益穴
第一节 补气穴
一、气海
二、足三里
三、太渊
四、太白
五、大都
第四章 调神穴
第五章 解表穴
第六章 清热穴
第七章 止咳平喘化痰穴
第八章 利水渗湿穴
第九章 通经活络穴
第十章 平肝息风穴
第十一章 消导穴
第十二章 因摄穴
第十三章 利窍穴
附录
……
序言 腧穴是针灸临床的施术部位,腧穴学是针灸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临床运用针灸治病,必须娴熟穴性,苟不识穴性,犹如处方用药不识药性,焉能疗百病、调虚实。故医者必须熟悉腧穴性能,娴知各穴特点,方能得于心而应于手,便于临床灵活组方施用。 历代医籍虽有穴性之说,但不够详尽,亦无规范,且将腧穴按归属经脉类分,使穴性相同者散见各处,未能突出其性能和特点,不便于对腧穴的理解和掌握。以致习者言及腧穴时,只知腧穴定位与归经,对穴性了解甚少,不便于临床灵活运用,影响疗效,即使欲求穴性,亦无规律可循。笔者有鉴于此,乃勤求医理,博览诸籍,致力于腧穴性能的研究,历时二十春秋,草成此卷。
本书是将腧穴按功效分门别类加以论述的,打破了传统的按归经分类的编排方法,对于功能较多的腧穴,则以其主要的和常用的功能进行归纳。
全书分为上篇和下篇,分别为绪论和各论。各论共分十三章,每章之首概括地说明本章腧穴功能的分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章中分节列穴,每类穴一节,每类腧穴从头至足,按功效定位排列;每个腧穴按【概说】、【定位与取法】、【刺灸法与功能】、【临床应用】、【按语】五个部分简要论述。【概说】是简要介绍该穴的出处、穴名意义、归经、出入交会和主要适应证等一般概况。
文摘 【概说】膈关首见于《针灸甲乙经》。膈,指膈肌;关,指关口。因穴应膈肌,位于膈俞穴之外旁,为膈之气血出人之关,故名膈关。别名阳关,归属足太阳膀胱经,是治疗与膈肌有关病证之常用穴,I临床多施以平补平泻法。
【定位与取法】在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后背正中线旁开3寸。取穴法:于第7胸椎棘突下所作水平线和后背正中线旁开3寸之平行直线交点处取之。
【刺灸法与功能】斜刺0.5-0.8寸,多施以平补平泻法。功善宽胸利膈,和胃降逆。
【临床应用】宽胸利膈,和胃降逆:膈关内应膈肌,为膈之气血出入之关口,故刺之可宽胸利膈,和胃降逆,用于治疗膈肌和胃腑之疾。如临床配膻中、巨阙、内关、天突以理气宽胸,治疗胸中噎闷;配建里、下脘、足三里、公孙以消食健胃,治疗食不下;配中脘、内关、足三里、太冲以和胃降逆,治疗呕吐嗳气,膈肌痉挛。
此外,配风府、大椎、腰阳关、委中还能祛瘀通脉,舒筋活络治疗脊背强痛。
【按语】膈关内应膈肌,为膈之气血出入之关,善调理膈之气血,而有宽胸利膈,和胃降逆之功,是治疗膈肌病证之要穴。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