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
页码:25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801747136
条形码:97878017471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将《黄帝内经》中的食物养生进行了精辟详细地阐述,观点新颖有其独到之处;内容严谨有其科学依据;文笔生动有其通俗易懂之妙。可谓“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养生智慧。
目录
序言食养:健康的必由之路
第一章 食话食说
第一节 《黄帝内经》大话食养经
民以食为天,趣说筷子与养生
五色应五脏,把病“吃”好
药食一家,吃饭好比吃“中药”
食之有道,吃吃喝喝要讲“理”
病从口入,养生先把住自己的嘴
第二节 人之三宝:精、气、神
养“精”蓄锐,补养身之本
人活一口气,养生就是要养气
失神者死,养生需补血安神
第三节 病从气中来,食养“扶正气”
百病生于气,邪不压正
食养脏气,营卫身体健康
上火,饮食调节就可以“泻火”
气不顺,就吃萝卜山楂玫瑰花
第二章 字里藏食
第一节 说文解字话“健康”
养生,从“健康”一词说起
四惑之首,养生需要谨避“酒”
第二节 饮食有节说“饥饿”
寻根究底探寻“饥饿”之源
欲得身体安,需带三分饥和寒
饮食倍伤肠胃,饮食扼守“五戒四不”
第三节 挑肥拣瘦话“糠粱”
字斟句酌细说“糟糠”与“膏粱”
为什么吃的白米饭却长成“黄脸婆”
食养,喂养自己需要粗细搭配
谨防越吃越糊涂,膏粱厚味宜节制
第四节 嚼慢咽讲“消化”
量变到质变,细细品味说“消化”
冷饮凉食,先冰牙齿再冰脾胃
食不欲急,吃得快是肥胖的通病
第五节 缺津少液论“干渴”
说干话渴:“静心”也可以解渴
择食而吃,益津解渴各显神通
第三章 五食补益
第一节 五谷为养:安谷昌绝谷亡
漫话“神农尝百草”而得五谷
小米,吃“种子”之食旺盛生命
吃五谷杂粮饭,喝五谷杂粮酒
第二节 五畜为益:畜肉养生之道
被骂的猪为何成六畜之首
温中壮阳大话羊肉
益五脏、健脾胃、活血脉之漫话鸡
“肉中骄子”漫话牛肉
温肾助阳之话说狗肉
五畜为益,食之有忌
五畜为益,食之有序
第三节 五果为助:生津益气之食
一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
“干果之王”话板栗
莫道瓜子小,粒粒都是宝
第四节 五菜为充:三分治七分养
糠菜半年粮之漫话蔬菜
莫拿水果顶替蔬菜
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中国式养生之以素为主
第四章 五味食养
第一节 青色肝:五味之甘养
解码肝、心、胆的亲密关系
在肝言甘:摸着心口点菜
五味养肝,粳米一马当先
第二节 赤色心:五味之酸养
解码心、血、脉的亲密关系
心赤宜酸,养心傍着“酸”走
不老仙丹——芝麻
第三节 黄色脾:五味之咸养
一气相投,正说脾、气、胃
食性,养脾多吃咸性少吃盐
养脾,豆制品“臭”名在外
猪肉性成,东坡肉的养脾经
第四节 白色肺:五味之苦养
肝木肺水,说说心肺讲讲肝
良食苦口利于肺
北方麦子养出北方汉子
肉中人参——羊肉
第五节 黑色肾:五味之辛养
防肾亏,淫色为破骨之斧锯
逢九一只鸡,来年好身体
养脑补血,仙桃补肾有说法
第五章 五脏食疗
第一节 作强之官——肾病食养
耳为肾之官,肾精决定你的听力
肾主骨生髓,肾病食疗一点通
第二节 谏议之官——脾病食养
脾开窍于口,脾虚则口中淡而无味
食之有方,脾病的饮食疗治
第三节 君主之官——心病食养
心开窍于舌,心脏有病舌先知
病邪内侵之心病食疗方
第四节 将军之官——肝病食养
肝开窍于目,肝病侵表在眼
平和中气,肝病食养方略
第五节 相傅之官——肺病食养
肺开窍于鼻,治肺病先拿鼻子“出气”
外邪侵肺,食说温肺益气
第六章 因人而食
第一节 饮食美容:从里到外的“化妆”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养颜圣品
人乳,慈禧的一道美容佳品
第二节 常见疾患:药食同源对症而吃
小儿常见病的食疗方剂
老年人常见病的食疗方剂
女性经期饮食疗方
第三节 体质养生:食疗养生“自知之明”
阳虚之人吃肉有选择
阳盛之人的多菜少肉
气郁之人需少饮酒
痰湿之人少食肥甘厚味
阴虚之人应节制性生活
气虚之人需要益气养血
血虚之人不可劳心过度
血瘀之人要多动少酒
第七章 趣说美食
第一节 “文饭诗酒”的美味之旅
“素”养:清鲜淡雅趣说养生
满汉全席:誉满全球的食养
从喝酒的规矩说养生
菜名中的文化与养心
第二节 民以食为天:千谚万语说健康
人是铁饭是钢,不吃不补心发慌
喝凉水也能噎死人
话要投机,食要择时
咸食折寿,淡食延年
晚餐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
序言 “吃了没?”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问候,在较长时间内成为人们见面打招呼的首用语。而一句“民以食为天”也被常常挂在嘴边。为什么“吃了没”竟然成为芸芸大众的问候语,为什么将我们吃的食物比作是天?说到吃,还跟我们用的筷子有很大的关系。那么,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竹棍,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延续至今,到底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样的养生之道呢?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以双论,即为两根,而且两根都是直而长。从这样的一个外部特征来看,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卦,否,闭塞不通。结合筷子本身的外部特征来看,一头方一头圆。方形属坤卦,象征着地;圆形为乾卦,象征着天。如此乾坤之象现矣。乾卦象征着第一,象征着天,大概人们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么来的吧。
说到食,最为重要的就是吃什么?这里要特别申明的一点就是,点菜的时候,人们都有一个最为习惯的标准就是“喜欢”,换句话说,在吃的问题上,大多数人都在投其所好。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成为了选择饮食的标准,这被那些恋爱中的男士推到了极致,他们对心爱之人所喜欢的各种饮食都铭记在心,其实,拿最近的一部电视剧名称来评价这种现象再适合不过了,即《错爱》。为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就错了呢?这一点,《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叫“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尽管只有十六个字,不仅对食物做了大体的分类,而且还就食物的作用做了说明,从中,我们甚至还能读到那些上古真人给我们的“忠告”。
“五谷为养”是指将黍、栗、菽、麦、稻等谷物和豆类作为养育人体之主食。这里说的很明白,五谷处于一个“为养”的地位。这实际上是在奉劝那些经常是不吃饭可以,但不能没酒的人,不要把那些丰盛的美食塞了一肚子,结果主食没吃,适当得给主食一点空间。所以,奉劝那些有钱人,吃什么你自然可以不考虑价格,但提醒你,不为钱考虑,还得为你的胃、为你的健康考虑。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是辅助,对照现实生活,仿佛听到一个规劝的声音:忙不是理由,减肥也是借口,不要在自来水下面冲洗一个苹果或者其他水果就赶车上班,且不高唱“早餐要吃好”的论调,但一个水果代替那些小米粥之类的主食,却是不可取的。因为从《黄帝内经》对于五果的定位就是平衡饮食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这里说明的是什么问题呢?一个“益”字,定位了“五畜”的补养作用,尽管有补养的作用,但仍不是主要成分。所以,大鱼大肉并是生活品质的代表。这一点在现代营养学也有所证实,食物纤维的摄取有利于肠胃的运动,可以防止便秘等病患。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充,即补充。尽管对人体健康起到的是补充的作用,但绝非可以小视。对照现实生活,就是尽可能别吃反季节的蔬菜。话不投机半句多,说话讲场合,吃菜讲气味。在中医看来,食物都是气和味组成的,气和味从何处而来呢?应时而生,择时而采。因为只有应天地之节令而生的蔬菜才有其本原的味道和气质。所以,在提着篮子买菜的时候,要明白菜的生长周期,以免违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寒热消长规律,导致食品的寒热不调,气味混乱。所以,夏天吃到白菜,很多人觉得是件不错的事情,但从养生的角度去看,远远没有冬天的营养;冬天吃到西红柿,很多人觉得满足了自己的饮食爱好,细细品来,却少了那种口福之乐的味道。所以,孔子也说“不时,不食”。
无论是旁敲侧击也好,还是歪打正着也罢,食养,作为健康的必由之路,还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印证。早在数千年前的西周时代,医事制度中就已设有负责饮食营养管理的专职人员。当时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追根溯源,这或许是迄今为止人类最早的“营养医学”的实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就是以“食”为先,开始出现了以调和食味、确定四时饮食、预防疾病的“食医”。
此外,有人对《论语》做了统计发现,《论语》中的“政”字出现41次,而与之相匹配的是,“食”字也出现了41次,而且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涉及的“食”字有30次作“吃”解。大家都知道的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知道的谈经论道的“圣人”般的孔子,其实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养生家。孔子力倡节俭,在饮食卫生上就提出了“八不食”。即粮馊饭、烂鱼败肉,不食;颜色不好的,不食;发臭的,不食;夹生饭和烹调不当的,不食;调料不当的,不食;不合时令的,不食;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市上买的酒和熟肉,不食。正因为如此,处在医疗、生活条件很差的春秋时代又周游列国、历经人生坎坷的孔子竟能活到跨越“古稀”之年,饮食之重要也就可见一斑了。
正如古人所说的:“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壮,益寿延年。相反,则病从口入。我们都知道健康是个“小心眼”,在你肆无忌惮地吃吃喝喝中,病就找上门来了,该吃点什么,该怎么吃,如何因人而异“吃”出健康来?面对食物养生,可以肯定的是,《黄帝内经之食物养生》不是你寻找美食的“导游”,但却是你保持健康、寻求健康的必由之路,是你达到健康的“地图”。
手不释卷,生命的奇迹出现,生命的长度从此改变。养生,就从这里出发。
刘从明
己丑年春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文摘 病从口入,养生先把住自己的嘴
《灵枢师传篇》中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饮食方面,不要吃过热过凉的食物。只有寒温适中,真气才能内守,邪气就无法进入人体而致病。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即如果不注意饮食寒热,就容易损伤肠胃,所以有害于六腑。
从这里可以看出,饮食不适宜过热过冷,那些喜欢在麻辣烫中寻求激情人生的美食爱好者就应该注意了。说到注意,实话实说,真要按照营养师、医生、健康专家们所说的怎么吃,怎么搭配,哪些不能吃,哪些食物不能用哪些方式食用,也真够累的。所以,在这里,我们结合现代生活方式,从实际出发,并不主张因为养生我们的每顿饭都要吃得小心翼翼,也同样不反对三朋五友在吃饭时候为了高兴有一些合理的放纵,但我们要说的是这不能成为常态。
吃麻辣烫的人往往上瘾,不麻不辣不烫就没什么意思,所以越吃越辣越吃越烫,殊不知,烫的食物,不仅容易烫伤舌头、牙齿、口腔黏膜和食道、消化道,而且食道烫伤后还会造成炎症,影响到营养素的吸收。食道黏膜坏死,形成的假膜脱落就会成为溃疡;类此,食物过冷,会对脾胃产生伤害,使其运化失常,容易造成食满腹胀,甚至导致呕吐、腹泻和痢疾等疾患。所以最佳温度应该是接近体温的暖食或者稍有高低。一般小孩适宜以37℃为宜,因为母乳的温度一般在36.8℃。当然,食物的冷热温度根据个人的爱好不同,根据地域的不同其实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人的口腔、食道和胃黏膜可以接受的温度为55℃左右,没有谁拿着温度计吃饭的,所以,就感觉而言,则一般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度。冷热无度,脏腑是经不起折腾的,这就是很多人老毛病常复发,或者突然就感觉胃不舒服的原因。事实上,各类不同体质的人会有不同的饮食宜忌,但不可一一列举,下面就一些原则性的饮食禁忌做一个介绍。
第一,食忌之饮食无序
所谓的序,即饮食安排的规律性。《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这里的节,一方面讲的是节制、节度,另一方面就是节律。古代养生都非常重视饮食安排的规律,当然这种规律的安排不是单方面的,还要与自己工作和学习的相关工作统一起来看,这样二者平衡才能对营养素的摄取有所吸收和消化。
这一点很多时候被人们所忽视,老百姓有一句俗话说“不怕吃的晚,只要靠得住”,这里“靠得住”的意思就是“吃得好”,就是说不在乎吃饭的时间是否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