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页码:22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508727932/9787508727936
条形码:978750872793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双百大地印
内容简介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洋溢着生命的大悲悯、大情怀、大气势的散文集。作者是近年来横空出世般造响西部大散文概念的陕北籍农民散文家刘志成。这本集子收入了他多年来生活在底层形成的特殊的情节散文如《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和直逼心灵拷问的呐喊式美文如《待葬的姑娘》,更有抒发故土情怀的原生态般的大散文如《一条歌的河流》,而作者的经典散文《怀念红狐》被收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连同《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等宏大气势的散文名篇一同构筑了作者独特的充满激情的精神高地。
作者简介 刘志成,1973年生于陕北神木县锦界镇沟岔村一个贫瘠的山区农家。1994年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做过民办教师,当过矿工,掏过粪,蹬过三轮,饱尝生活的磨难,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打工期间不停地写作,作品散见各种报刊杂志。2007年就读鲁迅文学院第七届青年作家班,同年加入中国作协,现为西部散文学会主席、中外散文诗学会内蒙古分会副主席、《西部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主要作品:散文《怀念红狐》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高原与民歌》入选山东省青岛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高三语文试题。有《边地罹忧》等五部散文集行世。主编文集有《中国西部散文百家》(上下册)、《内蒙古六十年散文选》等七本。作品被收入《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第二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集》等二十多部选本集。获2003年度《草原》文学奖、内蒙古政府第八届索龙嘎奖、内蒙古党委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图书奖、2005和2006年度《散文选刊》中国散文排行榜等多项奖项。2006年其散文集《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被列为内蒙古作协首批重点补贴扶植作品。曾被文学界誉为“2003年内蒙古文学年是刘志成散文年”,2007年11月参加过全国第六届青创会。2008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十大杰出青年。
媒体推荐 我认真地思索着为什么刘志成这位很年轻的散文家,会抒写得如此的活灵活现,深沉厚实,而且还从种种多姿多彩的场景中,升腾出感人肺腑的情思?这是因为他历来都浸沉于贫困和劳苦的民众中间……所以,他的有些篇章完全可以长久地留存于不少读者的心中,留存于当代散文史的典籍中间。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学者、散文家 林非
刘志成描写西部艰难生存的散文,张扬着西部不屈的血性和精神风骨,是西部当代散文不可多得的收获,也是独标生命意识、生命体验的西部绝唱。它在天高地远的陕蒙大荒边地,亮出一道崭新的风景线,也完全奠定了刘志成在世纪之初西部青年散文家队列中第一方阵的地位与名声。
——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名誉主席、著名散文家 史小溪
刘志成站在生活(人性)的内部,感受疼痛和困苦……作品中闪耀着诗的艺术的光芒!
——云南大学教授、著名散文家 淡墨
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苦难的经历、丰厚的学养、优美的文笔、深刻的思想。刘志成正具备了前三个条件,至于后一个,刘志成的文章是有思想的,有些文章还可以说是思想深刻的。
——著名学者 散文家 徐无鬼
编辑推荐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
他是以大手笔、大情怀的创作态势
塑造祖国西部大散文概念和精神风骨的农民散文家
西部的力量
从来就是不经意闻
给人的心灵绽放
带来的震颤
如同草原上的骏马
在奔腾的时光中
闪着纯粹的跃动
藏着勃发的未来
山河的梦想
从来就是基于大地的脚印
印是高昂的民族魂
是过去的坚韧
在今日的呈现
印是多元的文化石
是浓郁的乡情
在心里的深远
印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
是乡间的温暖
回归故土的光荣
百位农民作家
百部农民作品
目录
第一辑 溢出伤口的血
待葬的姑娘
殉葬的童婴
舞蹈在狂流中的生命
伤逝的雪祭
一条歌的河流
陕北歌悠悠
灵魂中的另一种疼痛
裸袒的渴意
祭奠白鸭
怀念红狐
第二辑 边地:目击者说
行进毛乌素
东胜的街道上走过
日出龙眼山
踏过驼峰上的黄昏
浪了一回东风峡
会起东风峡
踏雪锦屏山
漂泊在漓江上的生命
燃烧的高原
蓝湖泊 白湖泊
第三辑 永远的阳光
灵魂之约
长原烈马啸西风
响彻高地的大音
独舞陋室
沙柳蕤蕤在生命的高地上
永远的阳光
怀望麟洲
遥远的秃尾河
第四辑 流失在三轮车上的岁月
像狗一样行走
潮湿的窥望
被泪淋湿的哀颤
附录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现代散文选读》
课文《怀念红狐》教参
西部散文的标志和僭越
附录二
刘志成作品获奖情况
刘志成散文收入选本情况
……
序言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文摘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书的日子里,一次酒摊场上,同学们要我唱陕北民歌。面对着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从没见过世面的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我试着调整了一下心态,闭了眼豁出去的吼出了一股陕北的磅礴之气:“朝前了妹妹天有点雾,朝后了妹妹山堵住;远远地了见不敢吼,扬了把黄土风刮走。”我是用一贯在家乡神木之北的那个小村唱民歌时的民间节奏唱的,是用带着风声、带着水声、带着山野清新之气的手势,扭秧歌一样且歌且舞的。闭上眼的那刻,我的紧张就没有了羁绊,像天空中自由走过的流云和沙蒿林中惊起的飞鸟一样随意。我感觉到我是面对着陕北的山和水在唱。我觉得这样唱着就是幸福的、宁静的。
民歌有时候真像一件远古的器物,它带着泥土的痕迹、爱情的痕迹、山和水的痕迹,带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我唱着唱着想起了陕北那块土地,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情……我出生在陕北信天游的故乡,神木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听母亲说,那个七月的早晨,正值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沙丘尖上时,哇…哇…哇…我的一声动听的声音打破了这个不知沉寂了多久的小山沟!乖乖,好大的嗓门!有种。来了——他来了——我爷爷按捺不住期盼已久的喜悦,一个人蹲站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他那老旱烟嘴,口里还不停地嘟囔着。嘟囔着嘟囔着就开怀地吼出了信天游:“太阳哟、出来哟,一竿子高噢,我照见——我的格孙孙他来了……”这最美妙动人的信天游,也许那时我根本就没听见,也许就是打那时候起,信天游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在农村,每年整个正月是闹社火的日子。“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锣鼓唢呐一哇哇的声,扭秧歌拧烂脚后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