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学人丛说

发布时间: 2010-04-04 06:12:10 作者:

 学人丛说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华书局
页码:32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101049001/9787101049008
条形码:97871010490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汪荣祖人物书系

内容简介 《学人丛说》收录十二篇文章,涉及十四位学人,然而并不是十四篇传记,而是论述与这十四位学人相关的一些议题,甚至是有争议性的议题。包括钱牧斋在史学上的造诣,章实斋被现代学人迹近夸张的评价,郭嵩焘、严复:曾纪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严复意译的意义,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关系难以翻案,康有为早年雏型思想的重要性.章太炎文化多元论之创义,梁启超史学前后期之有所承袭,胡适与陈寅恪乃同一时代不同类型的学人,胡适与吴宓在爱情上的异同,萧公权如何凭其学力建构中国政治思想史,钱锺书以文学家提出对史学的慧识,以及美国汉学家牟复礼教授一生的点滴。
作者简介 汪荣祖,著名史学家。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安徽旌德。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1961),美国俄勒冈大学硕士(1964),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1971)。自1971年起任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执教三十一年。曾任上海复旦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访问研究员、台湾大学兼任教授、台湾中正大学文学院院长等。现任台湾“中央大学”人文中心讲座教授、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暨总咨询委员: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荣誉教授等职。已出版《史家陈寅恪传》、《晚清变法思想论丛》、《蒋介石评传》(与李敖合著)、《史传通说》、《康章合论》、《走向世界的挫折一郭嵩焘与道成同光时代》、《史学九章》、《追寻失落的圆明园》、《学林漫步》、《诗情史意》、《书窗梦笔》、Search for Modem Nationalism;Zhang Binglin and Revolutionary China等中英文专书。
编辑推荐 《学人丛说》章实斋被现代学人迹近夸张的评价
郭嵩焘、严复、曾纪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的关系难以翻案
章太炎文化多元论之创义
胡适与陈寅恪乃同一时代不同类型的学人
胡适与吴宓在爱情上的异同
萧公权如何凭其学力建构中国政治思想史
钱锺书以文学家提出对史学的慧识
目录
自叙
钱牧斋的史笔
章实斋六经皆史说再议
郭嵩焘、严复、曾纪泽三人连环叙
重读严复的翻译
也论戊戌政变前后的康有为
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
思想的表述
论梁启超史学的前后期
胡适与陈寅恪
胡适、吴宓和爱情——兼论私情与公论
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建构
钱锺书论史学之体用
汉学家牟复礼杂忆
……
序言 传记作品在当今的书市里,仍属大宗;通俗性的名人传记,尤其受到读者们的欢迎。学术性的传记,虽未必畅销,却在史学著作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哲培根(Francis Bacon)认为史有三要,即时、人、事;然则,人与时、事,实鼎足而三。中华史学的主干就是纪传体,纪与传都是传记,即章学诚所谓“包举一生而为之传,史汉列传体也”①;不过,传统中国的列传,大都失之简略,几乎没有大叙事体的详传,而又往往以儒家价值观来褒贬人物。
  西方早期的传记则褒而不贬,歌颂贤君圣徒,视为上帝的模范生,作为人间的示范,如《拉丁载
文摘 钱牧斋的史笔
史法以马、班自许
至于史书的书写,牧斋自称“少读班、马二史欣然自喜”;不过,年长后再读,才真正通晓二史的史法与文章蹊径;后来每次重读,“辄有所得”,衷心感叹马、班所建立的典范,难以企及。牧斋无疑将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视为史著的最高境界,若谓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而“班氏父子因之,用炎汉一代之彝典整齐其文,而后史家之体要,炳如日星”,以致于认为史家只要踵事马、班,即足矣。又尝谓“编年之有左氏也,纪传之有班、马也,其文则史,其义则经”。直将《史》、《汉》视为百世之良法,亦即是中国传统史学里开创性的经典之作。在他的心目中,马、班之后,惟欧阳修“绰有太史公之风”;若马、班之间,必须分优劣,则牧斋更景慕太史公司马迁之才,尊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马、班异同,自汉以来,论者已多;惟牧斋论马、班异同不止于体例文字而已,他曾批评宋人之讨论马、班异同者,不免“寻扯字句”,认为是“儿童学究之见”,所见太小。他主张应“知其大段落、大关键,来龙何处,结局何处,手中有手,眼中有眼,一字一句,龙脉历然”。可见他极重叙事,并未刻意区别文笔与史笔,颇为讲究历史叙事的文学结构。再从书写的内容看来,司马迁“上下五千年纵横独绝”;而班固则不过是“整齐《史记》之文”,限于一代。更进一步说,班氏父子虽能“慎核其事,整齐其文”,然就叙事风格而言,绝非司马迁之俦。他因而从历史叙事的角度来评论马、班的优劣;马书叙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以及楚汉兴亡的经过,“提纲挈领,较如指掌”,所以可“使后世了然,见其全局”,然而班书过于讲究史事的先后排列,因而使事情的来龙去脉被所系之年月隐而不彰。论者每赞赏班书记事的详实,但牧斋则认为班书略去了许多精彩的叙事,未免可惜。例如马书叙项羽率军至于戏西,刘邦屯兵霸上,表出两军对垒的形势,以及明言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展现出两军强弱的态势,而班书均略而不书。马书述项伯因张良来告密,刘邦惊慌失措,诿过他人以及巴结项伯等情景,既生动而又传神,然班书亦均略去不提。马书提到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以示贵贱,并特别指出“亚父者,范增也”。牧斋认为“于此宴一坐中,点出眼目,所谓国有人焉者也”,无疑是叙事的一大关键,却也不见之于班书。樊哙在鸿门宴中勇猛的表现,牧斋谓之“真为哙开生面”之笔,也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