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114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
ISBN:7806211667
条形码:97878062116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黄河治理与水开发利用
内容简介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黄河治理与水开发利用系列之一。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黄河流域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以划分的地下水系统作为核算地下水资源的基础;以水均衡原理为依据,根据不同地下水系统的含水系统的特征、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地下水资源的数量;通过对地下水系统的输入、输出和传输的特性,按系统所包括的行政区,对省、地区、县逐级核算了地下水浆量。
以水循环理论为基本依据,用“三水”转化的观点研究黄河流域的表水、地下水的区域转化趋势。
以调查为基础,较祥细地分析了区域地下水开发利有程度,根据地下水的开彩潜力与超采同时并存的特点,逐县分析了开发潜力和分级,并指出超采地段。同时根据地下水的赋存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开采潜力以及环境状况,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并为了扩大地下水可利用量,进行了地下调配蓄研究。
编辑推荐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基本水文地质特征
第一节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水文地质特征
第二章 地下水、天气降水、地表水转化关系分析
第一节 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对地下水补给影响的分析
第二节 天然条件下,地表水、地下水转化总趋势
第三节 区域水循环正在发生资源量及其分布
第三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及其分布
第一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
第二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第四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一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程度和潜力分析
第二节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第五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开采程序和潜力分析
第一节 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第二节 地下水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第六章 黄河流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第一节 山间小型盆地、河谷平原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第二节 沙漠及其周国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第三节 岩溶水的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节 平原(盆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向
第五节 黄土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第七章 黄河流域地下调蓄技术研究
第一节 第四系含水层截洪引渗地下调蓄技术研究
第二节 黄河中上游岩溶含水层人工调蓄技术的应用条件
第八章 傍河取水渗透机理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黄河床面入渗窗品的研究
第三节 傍河取水的机理研究
第四节 河流一含水层核函数研究
结论与思考
……
序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河治理开发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50年代,曾组织各方面力量对全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综合考察和科学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为黄河的全面治理开发做出了贡献。60年代,围绕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和改变运用方式,开展了水库淤积、河道演变规律、河道整治工程和防洪等方面的试验研究。70年代,开展了三门峡水库运用泥沙问题基本经验总结、高含沙水流特性研究和水坠坝技术试验推广。80年代,开展了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黄河流域环境变迁和水沙变化、水资源利用、引黄灌区泥沙处理和黄河防洪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几十年来的治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形成了一支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并广泛开展了国际合作交流。
“七五”后期,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提出的关于加强黄河综合治理与开发研究工作的建议,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国家科委把“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列为“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作为项目主持部门,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行跨部门、多学科联合攻关。经过充分论证,项目分解为7个课题、22个专题和92个子专题分别开展工作。经过近4年的卓越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经专家鉴定委员会对成果的全面鉴定,22个专题中有2个专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个专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个专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个专题成果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通过了国家科委组织的验收。攻关成果应用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长期的和巨大的,其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为了使已取得的成果在黄河治理和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科学财富,水利部有关部门决定编辑出版这套系列专著,其中包括20册专题专著和1册项目综合专著名专题专著由原专题负责人组织编写,对原专题报告进行提炼和深化,其主要编写人员与专题研究人员不尽相同。综合专著由“黄河治理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系列专著编审委员会组织专人编写。本丛书因篇幅较大,编审委员会难以逐篇审定,故责成专著主要编写人分别请部分顾问和委员审稿。
由于编辑出版整个过程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摘 第二节 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水文地质特征
地下水系统是在一定的地貌、构造等主要因素制约下,具有共同水文地质特征与演变规律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由于系统的含水体的结构、水理性质,以及水循环途径、方式和水均衡要素结构等自身内在的不同,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地下水系统,使其水文地质特征差异较大。一、祁连山地至青南高原基岩裂隙孔隙、冻结层地下水系统 该系统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 该系统地貌形态和构造类型,从北至南为祁连山地(达肯达坂山、托菜山、大通山、大坂山等一系列的褶皱山脉)、中间盆地带(西宁盆地、共和盆地、贵德盆地、同仁盆地、同德一兴海盆地等)、东部深切河谷及部分青南波状高原(包括积石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等山脉)。
系统内属黄河一级支流的河流主要有:北部的大通河、湟水河;东南部的洮河、大夏河。影响系统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降水,地区性差异很大。其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洮河、大夏河流域,年降水量为600mm-800mm;青南高原及中间盆地带为300mm-500mm;北部的湟水河、大通河,年降水量在300mm-400ram。
蒸发量的规律与降水量相反,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洮河、大夏河,年平均蒸发量为1 260mm-1 720mm;大通河河谷以及中间盆地带,年平均蒸发量可达1 620mm-2 100mm。
系统内各种地下水类型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为:
(1)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盆地型和河谷型。
盆地型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一青南中间盆地带的共和盆地、同德一兴海盆地等。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基岩山区潜流补给(占80%)、地表水田间灌溉补给和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河水侧向补给(约占20%)。由于黄河河谷切割较深,地下水主要以黄河为基准面逐段向河谷排泄。
河谷型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大通河、湟水河、洮河及大夏河等河谷阶地。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砂卵砾石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山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潜流、少量的大气降水和田间灌溉水的入渗补给。河谷型地下水排泄方式有两种,一是地下水自上游向下游运动至泄出带溢出;二是受构造控制基底抬高,在基座式阶地前缘泄出。如西宁北川、红崖子沟沟口及湟水河中下游与黄河循化一段河谷潜水沿河大量泄出。
(2)碎屑岩类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系统东部的中新生代小型断陷盆地中。盆地位于侵蚀基准面以上,无地表径流补给,其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但降水量少,补给量微弱。地下水径流短促,大多以泉的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