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数学学习心理学

发布时间: 2010-04-05 02:08:22 作者:

 数学学习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26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301146817/9787301146811
条形码:97873011468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中小学生
丛书名:21世纪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学科学习心理学系列

内容简介 作为数学教育理论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数学学习心理学与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共同构成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而数学学习心理学同时又构成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的研究起点之一。
作者简介 孔凡哲,博士,男,1965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院长助理、教师教育公共课主任,主要从事数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数学教育学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权威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数学》等20余部著作。先后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课题多项。
曾峥,男,1961年出生。广东省韶关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广东省韶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兼任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及党务、高校研究。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数学学习与数学教育、数学课程
第二节 数学学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 学习与数学学习
第一节 数学学习与学生学习
第二节 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第三节 数学学习的分类

第二章 心理学的精典理论概要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一节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沦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四节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五节 布鲁纳认知一发现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六节 奥苏贝尔认知一接受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七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八节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九节 近几年备受关注的两种心理学理论
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三章 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一般过程)
第一节 数学认知结构
第二节 数学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

第四章 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特殊过程)
第一节 数学知识的学习
第二节 数学技能的学习

第三节 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

第五章 数学学习的记忆与迁移
第一节 数学学习的记忆
第二节 数学学习的迁移

第六章 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节 数学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第二节 数学学习态度
第三节 数学情感及其规律
第四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特点
第五节 现代意义上的数学观

第七章 数学思维及其规律
第一节 思维及其类型
第二节 思维发展与数学学习
第三节 数学思维及其方式

第八章 数学能力
第一节 数学能力
第二节 数学能力结构分析
第三节 形成和发展数学能力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数学学习的环境因素
第一节 社会因素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三节 学校环境对数学学习的影响

第十章 数学学习心理发展专题选讲
第一节 数感及其培养
第二节 符号意识及其培养
第三节 空间观念及其培养
第四节 数据分析观念及其培养
第五节 推理能力及其培养
第六节 应用意识及其培养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
序言 作为数学教育理论的三个基础性领域,数学学习心理学与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共同构成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而数学学习心理学同时又构成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的研究起点之一。
同时,作为教育心理学与数学科学的交叉领域,数学学习心理近20年来已成为数学教育研究中异常活跃的一个领域,就国际范围看,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属下的“国际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组织”(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 Llcation,简称为PME)几乎每年都要举行年会,对数学学习心理的重要问题作专题讨论,该组织的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从第9届到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简称IcMI),每一届的大会主题报告几乎都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直接相关,正如前ICMI秘书长尼斯(M.Niss)在大会主题报告《数学教育的关键课题及趋势》中明确指出的,“数学学习研究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此外,“数学学习与认知过程”、“数学学习与建构主义”已经成为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专门研究课题。
我国的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研究员主持的数学自学辅导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数学学习心理学、数学课程论与数学教学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正式确立为数学教育学学科体系的三大支柱以来,数学学习心理学得到长足发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也日渐深入。
文摘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有丰富的数学学科内涵,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数学学习与数学课程
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所述,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的基本出发点和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人格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以往的中小学数学教育往往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主要是:部分内容繁、难、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机械训练,忽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过于关注演绎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归纳、类比等思维能力的均衡发展,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表明,每位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的本能,他们常常具有验证自己思考结果的欲望。如果数学课程把握住了这一点,就有可能引导学生表现出更充足的自信,更认真的思考,更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就要求数学课程要提供好的内容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知识。
后记 记得1992年在辽宁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业时,我的学术兴趣一下子被数学学习心理这个领域吸引过来,在与朱秉林教授联名发表论文《数学学习动机》、《数学情感及其规律》④以后,又独立发表了论文《关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此后,对于此领域的思考和研究,始终未中断。
自东北师范大学开设数学学习心理学课程以来,作为主讲教师,笔者必须完成教学任务,经过几轮的系统讲授,《数学学习心理学》的文稿逐渐完善。尤其是,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相关的研究更加深入,对于书稿的不断补充和完善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认同一一学生满意率一直保持在100%。
200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将小学数学学习心理列为本科学历课程之一,并公开招标,我带领我的团队中标。自这门网络教育课程开发制作项目立项以来,我指导的硕士芦淑坤、曲丽娜、李莹、李寒月、冯兵兵、潘冠做了大量工作。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数学学习心理学》的完善过程。2006年初,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本科学历网络课程小学数学学习心理通过验收,正式运行至今,学员、读者的满意,验证了我们最初的期待。只不过,这门课程更多地反映小学数学的学习心理,而对中学数学的学习心理论及不多。
2007年下半年,在给数期中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施教的基础上,我们集中精力再次修订(含重新撰写)这本书稿,将其定名为《数学学习心理学》,不仅面向小学数学教育,也面向中学数学教育,既兼顾本科在校生的学习需要,又兼顾在职教师的实际需求。修订工作得到曾峥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亲自修订、撰写了第八章、第九章;笔者修订了其余的八章。这种尝试,虽然经过了我们多轮的课堂教学试验,但是,仍需要广大读者验收,更期望能为这本书稿的完善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读书人网 >教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