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02 页
出版日期:1996年01月
ISBN:7305029165
条形码:978730502916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革新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文学家。评传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形成《刘禹锡评传》特色:一是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科名、官司职、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前前后后,重新思考论证,补正文献之阙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评论,融会贯通,并提出不少新见。
《刘禹锡评传》材料丰富、翔实,详征博引,旁搜远绍。分析细致周到,既有宏观展示,又有微观探求。文字晓畅,谈的是严肃的学术问题,而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卞孝萱,男,1924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市。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离休。现为南京大学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分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扬州画派研究会名誉会长等。已出版《唐代文史论丛》、《元镇年谱》等专著十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卞敏,男,1949年生于江苏扬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辽宁大学哲学硕士。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哲学史与科学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已出版《六朝人生哲学》、《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专著三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编辑推荐 刘禹锡是唐代的政治革新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杰出文学家。评传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形成本书特色:一是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科名、官职、交游等一系列问题,以及“永贞革新”的前前后后,重新思考论证,补正文献之阙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貌;二是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考察和评论,融会贯通,并提出不少新见。
本书材料丰富、翔实,详征博引,旁搜远绍。分析细致周到,既有宏观展示,又有微观探求。文字晓畅,谈的是严肃的学术问题,而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刘禹锡的家世
一 匈奴族后裔
二 洛阳人
三 刘禹锡的父系
四 刘禹锡的母系
第二章 青少年学习时期
一 “少为江南客”
二 中唐江南经济、政治、文化状况
三 刘禹锡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
第三章 踏上仕途与永贞革新时期
一 “弱冠游咸京”
二 “三登文科”,踏上仕途
三 入杜佑幕习文武之道
四 结交有识之士
五 永贞革新的核心人物
第四章 贬谪时期
一、揭示“顺宗内禅”的真相
二、身处逆境,不忘“初心”
三、玄都观题诗引起的风波
四、连州五年的业绩
五、任夔、和二州刺史
第五章 回朝、再出及闲居东都时期
一、从洛阳召回朝廷
二、在党争中被排挤出朝
三、任苏、汝、同三州刺史
四、追随裴度,洛阳“残春”
五、晚年的生活
第六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上的求实精神
二、从“甘露之变”看对宦官专权的态度
三、反对藩镇割据
四、“人之道在法制”
五、任贤择能的用人之道
六、政治革新的思想基础:大中之道
第七章 哲学思想
一、刘禹锡写作《天论》的缘由
二、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
三、“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天人之辩
四、“数存而势生”的规律观
五、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法弛”、“理昧”
六、“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的辩证法思想
七、“造形而有感,因感而有词”的认识论
第八章 人生观
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二、“蹈道心一,俟时志坚”
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四、融合儒佛道,顺应大潮流
五、“牡丹真国色”,“依依似君子”
第九章 文学思想与成就
一、“文章与时高下”
二、“诗者,其文章之蕴耶”
三、名副其实的“诗豪”
四、刘禹锡诗歌的艺术风格
五、刘禹锡诗歌的渊源
六、散文渊源与成就
第十章 刘禹锡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散文的影响
二、刘禹锡与晚唐诗人
三、刘禹锡在两宋诗人中的影响
四、《竹枝词》的贡献及刘禹锡在宋以后的影响
五、刘禹锡诗在日本的传播
附录刘禹锡年表
索引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
文摘 韩愈《施先生墓铭》云:“先生明毛、郑《诗》,通《春秋左氏传》,善讲说,朝之贤士大夫从而执经考疑者,继于门。”又云:“贞元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太学博士施先生士丐卒。”可见刘、柳、韩听施讲《毛诗》,不得迟于贞元十八年。
刘禹锡等人对施士匀讲《诗》饶有兴趣。施氏解《诗》与汉代经师那种拘泥古训、墨守师说的风气不同,凭借自己的理解而自由发挥。对于有志于政治革新的人来说,这种治经方法不同于章句之学,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易于致用。这种学风对刘禹锡的影响很深。
贞元十九年(803),杜佑入朝,“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杜佑对禹锡仍很器重,重要的表、状仍请他代笔。《旧唐书刘禹锡传》云:“从佑入朝,为监察御史”是错误的,因为刘禹锡离开淮南,是在杜佑入朝之前一年多。《自传》所云:“调补京兆渭南主簿。明年冬,擢为监察御史”是正确的。由于御史中丞李汶的奏辟,刘禹锡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唐代的监察御史品级虽不高,为正八品上,但其职掌为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因而很威严,连京兆尹等官在路上遇见,都应当让路,即按“故事,尹避台官。”②当时人有“监察御史振举百司纲纪,名日‘八品宰相’”之说。③刘禹锡后来在《望赋》中回想当监察御史时的情形说:“避御史之骢马,逐幸臣之金丸。”
后记 从60年代起,我陆续出版了《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研究》,并校订了《刘禹锡集》。有此基础,才敢承担《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刘禹锡评传》的写作任务。
评传共十章。前五章对刘禹锡的氏族、籍贯、出生地、家世、学习经过、科名、官职、交游等,重新考证。两《唐书》中有《刘禹锡传》,唐、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刘禹锡的一些佚事,都有缺漏、错误,缺漏者补充之,错误者纠正之。本书考出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籍贯是洛阳,出生于苏州嘉兴县,指出中山、彭城旧说之不可信。考出刘禹锡父亲与李栖筠、韩混的关系,母系范阳卢氏与河东裴氏的关系,有助于对刘禹锡与李德裕、韩哗、裴度交游的理解。考出刘禹锡“三登文科”,“四参(岐)公府”的内涵,与“显交”令狐楚的交谊波折,“元饶州”其人其事等等,加深了对刘禹锡生平的认识。围绕“顺宗内禅”、“甘露之变”的史事钩沈,揭露了宦官的罪恶,展现了刘禹锡对国家百折不挠的忠贞志节。
后五章对刘禹锡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人生观、文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论述。考察力求全面,评价力求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