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魂归陶然亭:石评梅

发布时间: 2010-04-05 04:49:12 作者:

 魂归陶然亭:石评梅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25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020034624
条形码:978702003462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漫忆女作家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漫忆女作家丛书中的一册,书中收录了与石评梅有亲身接触和交往的人写的文章数十篇。其中有她的同学、同事、同辈作家的回忆文章,有报刊记者、编辑写的访问记等等。这些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叙了石评梅各个时期的情思,从不同的角度描摹了石评梅高洁的人品,文品,展示了石评梅的风采,颇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石评梅(1902-1928)诗人,散文家。原名汝壁,笔名评梅女士,波微等。山西平定人。主要菱:《偶然草》,《涛语》。

媒体推荐 编后记
卫建民
我年轻时也爱好文学。在搜集阅读现代作家作品时,尤其留心同乡前辈的足迹——文学青年往往以乡贤为骄傲,好像这就是个人爱好的佐证和有可能成为后继者的理由。
不过,翻遍全国十几所高校编的文学史教科书,怎么也找不到石评梅(1902—1928)的芳名。有些专修文学的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二十年代有过这样一位作家。感谢书目文献出版社,他们在八十年代初就整理出版了石评梅的几种作品集,才使我认识了生命“如彗星之迅忽”,却在黑夜划过一道永恒的光芒的同乡作家。
“活过”的深厚滋味,原不以寿数界定。有的人长命百岁,福禄寿齐全,到老只能讲讲饮食特点,长寿秘诀;长长的一生平淡无奇。有的人——如石评梅,只活了二十几岁,却轰轰烈
烈,尽情怒放,以生命之花照亮了一隅。到风过花谢时,后来者仍在咀嚼她“活过”的滋味。
山西有座娘子关。近代以前,这是晋省与外部隔绝的天然屏障。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在北京展开时,许多有为的山西青年跨过这道古代关隘,摆脱封闭和愚昧,投入新的生活。石评梅,就是出关的一员女将。她十八岁离家北上后,就接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加入了先驱者的行列,目睹了“三一八”惨案。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时,她正站在震荡的中心。她离开双亲,走出娘子关的意义是:山西、北京同处于黑暗,但北京有冲决黑暗的战友和战地;人在山西,只能在黑暗中窒息。三十年代初,陈衡哲一行应孔祥熙之邀游太谷,途经一大户人家时,陈下车探访,看见了一屋子“曲背耸肩,苍颜削颊”的男女。她说:“这种大家庭真有点可怕,都会中的大家族哪能和它相比?有天才的人在都会的家族中,尚有出头的希望,犹之一枝根蒂坚固的花草,尚能在石隙之中透芽发苞一样。但这样的家庭却是水门汀,任何坚固的花草,也休想找得出一隙一缝来,作为它发芽的门洞。”陈衡哲的敏锐观察,道出了昔日娘子关内万千男女共同的命运。
石评梅在北京生活不足十年。因当年报考的学校国文系不招生,她改考体育系,又以体育教师为职业,以体育:为改造社会,解放妇女的手段,以文学为精神的坚强支柱。当年主持北师大附中的林砺儒先生,慧眼识才,又让她兼任国文教师,改变了世人对体育教师的偏见。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坚定了她以教育为终身职业的决心,她付诸实施“情感教育”,响应“人本位”的教育方针,得到了同事、学生的衷心爱戴。
从她数量不丰的作品和友人的回忆文章分析,她的情感生活,很早就投射下一道浓重的阴影。初恋的遇人不淑,是她一生痛苦的根源;身心受伤后,到死都没有痊愈。她满怀期望的走出了娘子关,不料又跌入情感的苦海。自从认识同乡高君宇后,她总算在苦中尝到了甜,在黑暗中窥见一隙光亮。谁料天道不公,疾病夺去高君宇年轻的生命,双双在书信中的热烈情愫,在病床旁的默默盟誓,又如梦幻泡影,变成了石评梅更大的痛苦。石评梅、高君宇的爱情故事,是凄恻动人的千古绝唱!石是才华横溢,情感热烈的女作家;高是执着于政治理想的共产党人。他们都受新文化运动的感召,冲破封建礼教,在精神上融为一体了。然而,疾病使他们先后走向死亡,到死也没有结合。他们生病住院,都在协和,是从同一道门走入冥途的;他们的手上都戴着定情的象牙戒指,同眠于陶然亭畔。“梁祝化蝶”是神话,石高同穴是现实。高君宇的死,既加深了她的痛苦,又升化了她的精神境界。她生前知道有人在真挚的爱她,清楚地知道那个死去的人唯一爱的是她,她的余生只能为他而活了。以后的作品,几乎全是敬献于高君宇的爱情祭品。撕碎了的心,原是缤纷的生命花瓣。
二十年代的北京,石评梅之死是一个大事件。她的同事、朋友、学生,几百人列队走过街头;殡仪隆重,哀恸感人。这是文化古都在悼念一位作家,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石评梅、高君宇的墓地,早就是古都北京陶然亭畔的一处风景。
《魂归陶然亭》,是我编选完工后自然冒出的书名。就在今天下午,我还去陶然亭,在他们的墓旁照了几张相,但我的心情,已回不到过去。多年未来,不知墓地已新修,墓碑形制未变,却换成汉白玉,石评梅特意为高君宇设计的墓碑及原有的碑文,也不知去向。重修者故意突出高墓,淡化石墓,将石推向陪衬的地位。这就大大违背死者的本意了。为了一种浅薄可笑的目的践踏死者的初衷,孰令致之,谁为为之?
为故乡的前辈作家编一本纪念文集,真是愉快的工作。因此,当郭娟提出她的计划时,我立即说:你找对了人。“编选依据的资料是:《平定文史资料》《石评梅女士纪念特刊》,心脏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几种《石评梅作品集》。
2001年2月12日于北京辟才胡同
目录
第一辑
回忆的石评梅女士 徐祖正
悼评梅先生 李健吾
评梅先生及其文艺 李健吾
石评梅略传 庐隐
祭献之辞 庐隐
……
文摘 书摘
于今我归来厂,为了收埋你的残稿遗骸而归来。梅姐!我重创的心又经此—次的洞穿已如像秋风中落叶一般枯碎!我想到了几年来你爱我护我的深情真要随你死去!唉!梅姐,在人间还有谁知我的苦情比你深切?从今后在人世再没有用全心全力来爱护我这孤苫女孩的人了!我们本是同命运的一对可怜小鸟,我们原约定丁要相慰着相伴着走完这崎岖的生之旅途,但,而今你竟舍我长逝了,梅!我的梅姐呵!你抛下我孤零零彷徨于此悠长旅途,忍心吗?
尤其难堪的是你的父母,你的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父老母!你扔下了他们朝暮饮泣度此凄凉晚境不太残酷吗!梅呵,泉下如有知,你也定当伤心!自得你的噩耗到如今,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住居在山城的一对白发老人,我不敢想到他们闻听你的死讯时的情景,至今我还不知他们是死是生;昨天曾写了封信去问沮清嫂并请她设法安慰老人,过些时如可能,我当为了一双老人去走一次山城。
我是归来后的第二日下午去看过你,由庐隐、子英们几个朋友伴我去。我一直抖颤着走到长寿寺门口已不能再支持,紧紧的依靠着庐隐才走近停放你的棺木的小屋前;当子英吩咐一个看管人开门时我再忍不住就放声大哭了,梅姐!可怜我只哭出一声便昏倒了!慢慢的才醒来,我坐在地下再哭再昏了几次直到子英们强扶我进对面的客室去休息,那时候我还没有看清你的棺究竟在那里是怎样的安放,因为我的眼前一直是昏黑得什么都看:不见。在我请求庐隐们扶我去看看你后,我又重到了你的灵前,唉!梅姐,依然为了我痛哭,眼睛又昏黑了,终于到走出长寿寺时我还是没有看到你,长眠在木棺内的你。
昨天是你死去的一周月,我本来要去看你哭你,只因为整一天找不到一个人陪我,我不敢去。夜间在“红楼”内柳荫下看到凄寒的月亮,我就想到了寄迹萧寺的你,我偷偷的走到从前我们作密谈的海棠树下,唤着你的名字啜泣。唉!梅姐,一件件往事都不堪再忆起,因为你的死已带去了一切——一切都从此完结了,在我的世界里只遗下了永远的空虚和悲凄!
今晨梦醒后在枕上看见窗外飞雪,我便又想到你,心情是万分凄绝!起床后,子英来了,我要他同到长寿寺。朔风中我们都沉默着坐车出了宣武门,到了下斜街时我又有点昏晕了,虽然已是第二次去看你,心弦依然是凄颤。车经过另外一个萧寺时,我远远的看见残缺的红墙已想哭了,到车抵长寿寺时,我哪能再忍住,虽然子英的谆嘱,我总禁不住要嚎哭,哭够了才咽着泪细看我眼前的一切,呵,梅姐!此番我能看到的你,
……
读书人网 >传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