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页码:330 页
出版日期:2002年10月
ISBN:7210026282
条形码:97872100262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短短7折时间,中国社会制度有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其次,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准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折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进行主动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的转换,即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本书以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为分析的入口,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建国初期这一段非同导常时期社会生活演变方面的深刻图景,着重分析了社会重建何迁和重建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怎样等,为人们深刻认识迈入艰难探索现代化轨道中的中国提供了另一个独特视角。
媒体推荐 序
我的博士生李立志,治学勤奋而严谨。经过深思熟虑,选题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史。三载苦心孤诣,写成博士论文。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观点正确,史料翔实,逻辑清晰,言近旨远,新意迭出,文字流畅。答辩时,得到老师们好评,誉为优秀。在此基础上,几经修改,增添材料,加强分析,遂成此书。 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史,是研究中共历史的基础。对此,我在1991年发表的《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中,已经说得较明白。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无论对社会史怎样理解,其研究的结果一定要与社会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联系起来。研究历史现象,不能把仅仅根据材料进行描述作为目的,而要说明这种历史现象所以产生的原因,说明这种历史现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说明这种历史现象对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的作用。尽管有些历史现象表面上看起来与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前进方向,没有什么明显的联系,但是深入分析之后,就会发现任何历史现象都或多或少地与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前进方向有一定的联系。如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大量材料中可以发现,生活习俗有了很大变化。过去,很少抽“洋烟”,这时却大受吸烟者的青睐,传统的旱烟、水烟逐渐被淘汰。1922年10月20 日《申报》记载:“纸烟之消费额,更属令人可惊。大公司之大获利无论矣,即穷巷小街之各绒线店、油盐店,且无不以带售卷烟为大宗主要品。价愈涨而购吸者愈多。”不仅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纸烟盛行,就连一般小县城里也是如此。民国]8年河北的《新河县志》记载:“男子多吸烟,清末旱烟(吸烟叶)甚盛;水烟、烟土,则多富室好之。近则下至贩夫走卒亦皆吸食纸烟矣”。过去,人们一般拒绝吃西式饮食,民国以后则以此为时髦。1914年,北京较有名的番菜馆有4个,到1920年就发展到12个。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中有这样的说法:在北京,向日清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对于民国以来,生活习俗的变化,在周谷城著的《中国社会之变化》一书中,曾有过如下的生动描述。他说:“至于风俗习惯,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举例说罢,前此女子只有所谓三从四德最要紧,现在仍有所谓男女平等权。前此男女关系,由父母代定,现在乃有所谓自由恋爱。又如饮食起居,前此稍为富裕人家,总唯恐不能表示十足的封建意味,于今则中户之家,也都模仿洋人的习惯,唯恐不能十足的洋化起来。前此家宅的客堂中,总以能挂古字画为上,现在则争着挂油画,摆风琴,悬照片。前此与人相遇,以叩头打拱为客气,现在则以握手脱帽为客气。凡此等等,举之不可胜举。”对于上述历史现象,研究者如果只以描述为满足,其结果使读者留下的印象是:“那时候的社会是这样的”;“那时候真落后”;“发展到现在挺不容易的”,至于说这种历史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它在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前进方向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则全然不知了。所以,至此研究者的任务并没有完结,必须进一步进行分析。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社会前进了一大步,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生活习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没有能够建立起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反对专制,崇尚民主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的前进趋向,民主主义的思想、文化观念成为广大群众憧憬未来,投身斗争的精神支柱。这种趋向,这种精神反映在生活习俗上.就是生活文明化倾向。因为政治上、思想上的民主化倾向必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有所反映,而生活习俗不可能以民主化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就呈现出文明化倾向。由于这种文明化倾向与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说明民主主义的要求和愿望寓于人心之中。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保证社会发展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前进。我想,这样分析才能有用。 话说回来,李立志的这部专著,虽然只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的演变,却对社会发展进程及其前进方向进行了有益的说明,因而它对深入研究中共历史的社会主义革命部分,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有序的社会史资料,而且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深入的分析。因此,我认为,这确是一本有用的、有学术价值的专著,特介绍给读者。深化中共历史的研究是时代的需要。以现当代中国社会史为基础,是深化中共历史研究的途径之一。我希望李立志的专著,能够在深人中共历史研究上发挥作用。
张静如
202年9月于北师大
编辑推荐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短短7折时间,中国社会制度有两次巨变: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其次,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史的重要转折时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准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折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进行主动社会现代化的第一个时期二是这一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目标模式的转换,即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目录
序 言
导 言
第一章 社会结构的变革
一、人口演变
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家庭变迁
三、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的渗透
……
文摘 书摘
要进一步认识高级社,有必要对其目标模式及权力和责任分配体系作一番分析。 社会组织学认为:“一个组织应首先确立伦理、政治和经济三方面目标的优先次序,然后确立这三方面的具体的目标模式。”77高级社作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手段,在其建立过程中,政治目标必然是优先的中心目标,表现为将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中到集体组织中,即公有化。在高级社建成以后,中共适时地提出要实现高级社组织目标模式的转换。1956年中央政治局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制订了合作化以后农业发展规划,在全部四十条规划中,有三十五条是关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显然,经济目标成为高级社组织目标的优先的中心目标。 在具体目标模式上,高级社在经济上确立了建立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毛泽东在合作化运动中提出,社会制度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是一种革命,生产技术方面由手工业生产到现代化机器生产也是一种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在农村,则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按这一理论,高级社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为其发展的目标模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合作社应该积极地学习先进的生产经验,努力找出本社增加生产的最关紧要的办法,并且用最大的力量贯彻执行”,章程提出了十一条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办法,这实际上指出了建立现代农业的具体内容。这些办法包括兴修水利,采要新式农具、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改进使用肥料的使用方法,采用优良品种,有计划地发展高产作物,改良土壤,改进耕作方法、实行精耕细作,防治和消灭虫害、病害和其他灾害等等。建立现代农业的目标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农业发展目标模式的重大转变。 高级社在政治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上,高级社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有,按劳取酬”,不分男女老少,同工同酬;在利益关系上,高级社要把全社利益和国家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在政治工作上,高级社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青年团和妇女联合会的协助下进行政治工作,要确保党组织对合作社的领导,保障贫农、中农在合作社中的主导地位。 高级社在伦理目标上以互利互惠、共同富裕为目标模式。由于高级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理所当然地成为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但中国共产党又特别提出,在高级社建立、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