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页码:32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
ISBN:9787534826665
条形码:9787534826665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龙门魏、唐文教胜迹,中原乡望至可珍视之瑰宝也。然自赵宋南渡,文渊外移,洛下空虚,斯文掩落。旧邦遗民代代萦绕于生计,岁岁重复于息作,乡炙寥落而无视、文教激扬其不屑。
目录
序
一 引言
二 前石窟时代中原——西域文化交往之寻踪
三 石窟时代中原——西域文化交往之回顾
四 龙门石窟魏、唐造像中所包含的西域文化因素
五 从龙门石刻文献看西域文明对中原社会意识形态的浸润与濡染
六 结语——一座中原历史文化遗产的思想启迪
图版
后记
……
序言 龙门魏、唐文教胜迹,中原乡望至可珍视之瑰宝也。然自赵宋南渡,文渊外移,洛下空虚,斯文掩落。旧邦遗民代代萦绕于生计,岁岁重复于息作,乡炙寥落而无视、文教激扬其不屑。
吾家耕读,缀绪五叶。慨乡氓于不造,叹击水而无剑。舍男乃翥,“文革”辍学,返里力庸。寐雨夜以灯阑,始留心于阅古。吊龙门之形胜,吭击楫之棹歌。虽磨肩于洛滨,每翘首而南望。
金风十月,雨过天晴。高校复招,离乡而辍耕;时届而立,锐意于旧梦。1984年春月某日,翥以龙门学术拟题一束相问案牍。余喜而阅之,视其中《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龙门石窟与北方民族文化》、《龙门石窟与中原传统文化》、《洛阳唐代寺院史料辑绎》、《中华和蕃简史》而颔首——吾家风缀而有续,得不悦怡其焉何!
余年及耄耋,朝不虑夕。欲重返课读稚子而自慰,惟其时也,不我待也!泫然而襟示,以为来年之唱序。
文摘 插图:


后记 龙门石窟与北方民族文化及西域文明的联系,是本人30年来在龙门石窟工作期间一直给予关注的两个学术课题。前一课题的初步思考,已在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和香港大学《东方文化》上作了专题资料的报道和相关学术侧面的探讨。至于后者,由于其他临时学术课题的干扰,多年来一直未能静下心来给予必要的寻索与梳理。时及近期,随着手头其他学术课题的暂且告一段落,于是方有心情着手《龙门石窟与西域文明》这一课题的研究。现今呈献给读者们的这本书稿,算是作者对于这一学术课题做出的小结。
众所周知,佛教艺术本源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中亚七河流域诸胡民族的创造。像中国其他石窟寺艺术一样,魏、唐时代龙门石窟的开凿,实际上正是借助了东西方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往的潮流,填补了中原地区社会各界对域外文化精神消费的需求。由此可见,石窟内西域文化因素的存在,正从文物遗迹的角度,透视了古代人民对西域文明成果的接纳与采择。正因为如此,甄别、梳理石窟遗产中包含的西域文明的历史信息,毫无疑义应该作为这一遗产研究领域内的一项重大课题来看待。
然而,与这一课题分量并不对称的是,作为这一遗产单位的保管机构的龙门石窟研究院,几十年来尚且未能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出带有针对性意义的学术规划并组织、推动相应的研究人员对这一课题展开定向的探索。现今出版的这本带有朴素图解意味和初级诠释色彩的作品,是笔者于退休前际有感于课题价值与个人学力境况反差而两难选择折而中之结出的涩果。作者个人知道,孤陋寡闻的阅历修养和因陋就简的纂著条件,原本不足以应对如此富有价值意义的学术课题。但习学于龙门半生的人生责任感,却促使个人于告别龙门学坛的临界时刻,援此弱笔为后来同人勾绘出了这篇略有提示意义的浅说。此书成稿于当今,其所浸透的学林时韵,的有21世纪初年中国学坛现实的真实景致包含在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