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24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7月
ISBN:7806218025
条形码:97878062180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针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和黄河水沙变化的新情况,研究和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发挥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的运用方式,并提出了改善黄河潼关高程的治理措施。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可供从事防汛与工程管理的水利科技人员、广大治黄职工参考。
目录
第一章 三门峡水库概况
1 库区及坝址地理地貌特征
2 三门峡水库运用改建
3 三门峡水库库容变化及其特下
4 三门峡水库的基本任务及作用
第二章 三门峡水库冲淤及潼关高程演变分析
1 来水来沙条件及其变化趋势
1.1 水沙特征
1.2 水沙变化原因及发展趋势
2 加区冲淤分布及不同运用水位对库区淤积影响
2.1 非汛期运用水位变化及水同水位影响分析
2.2 纵向淤积分布特点
2.3 横向冲淤分布及调整
3 潼关以下库区汛期排沙规律分析
3.1 汛期排沙分析
3.2 溯源冲刷和沿程冲刷
4 水库不同运用期潼关高程演变特点
4.1 三门峡建库前潼关高程变化特点
4.2 三门峡建库后潼关高程变化特点
4.3 影响潼关河床冲淤变化的原因分析
5 小结
第三章 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
1 三门峡水库承担任务分析
1.1 防洪
1.2 防凌
1.3 春灌
1.4 发电与减淤
1.5 水库运用原则
2 三门峡库防洪运用方式
2.1 小浪底水库初期可能的防洪运用方式
2.2 三门峡水库可能的防洪运用方式
2.3 “上大洪水”水库防洪方案的计算与分析
2.4 “下大洪水”时三门峡水库防洪运用分析
3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案计算
3.1 计算方案及设计原则
3.2 水沙系列及初始边界条件
3.3 泥沙数学模型及其验证
3.4 计算结果及分析
3.5 不同方案发电运用效果分析
4 不同流量级排沙效果分析和计算
5 小结
第四章 潼关高程发展趋势及改善措施
1 潼关高程变化发展趋势
1.1 非汛期潼关高程变化趋势
1.2 汛期潼关高程演变发展趋势
1.3 潼关高程演变的发展趋势
2 改善潼关高程措施
2.1 改善水库调度运用方式
2.2 实施清淤疏导工程
2.3 河道整治
2.4 其他措施
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1 蓄清排浑后,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和库区冲淤及排沙基本规律
2 小浪底水库建成运用后,三门峡水库承担任务分析
3 潼关高程演变及改善措施
……
序言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要目标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1960年9月投入运用,初期库区淤积严重,潼关高程快速抬升。1973年年底以来一直采取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
潼关位于黄河和渭河汇流区下游出口,距三门峡水库大坝113.5 km,是渭河下游和小北干流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的变化与来水来沙条件、水库运用方式、上下游河道冲淤等因素密切相关,对渭河下游和黄河小北干流河道冲淤及防洪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长期以来,潼关高程的升降一直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
1974~1985年水沙条件与水库运用方式比较适应,潼关高程保持相对稳定。1986年以来,由于黄河水量特别是汛期水量大幅度减少,库区发生累积性淤积,潼关高程再次呈上升趋势,并居高不下。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投入运用,三门峡水库承担的防洪、防凌等任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排沙条件也大为改善,这为研究解决三门峡库区问题创造了历史性机遇。在三门峡水库所承担的任务和来水来沙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为控制潼关高程,有必要研究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适当调整的问题;同时,在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三门峡水库如何防洪调度也应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所介绍内容是国家“九五”攻关专题“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防洪减淤运用关键技术”的一个子专题,目的是根据小浪底运用后和黄河水沙变化的新情况,研究和提出小浪底水库运用后发挥三门峡水库综合效益的运用方式,并提出改善潼关高程的治理措施。研究工作于1999年开始,2001年完成。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承担任务分析;不同水沙条件和运用条件下三门峡水库冲淤规律分析;潼关高程演变规律、发展趋势及改善潼关河段淤积措施分析;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分析;小浪底水库运用初期三门峡水库优化运用方式综合分析。
文摘 插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