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论语》的智慧:傅佩荣《论语》心得

发布时间: 2010-04-06 02:26:50 作者:

 《论语》的智慧:傅佩荣《论语》心得


基本信息出版社: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46107709/9787546107707
条形码:978754610770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傅佩荣讲国学

内容简介 《<论语>的智慧:傅佩荣<论语>心得》内容简介:《论语》是一部格言录,其中记载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为孔子所言或与弟子、时人相互问答的话。这些文字不可等量齐观,而至少应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孔子个人的人生体悟,最富理趣,值得细加玩味。第二层是孔子与一流弟子的对话,智慧之光闪现,生动活泼,最具启发性。第三层是孔子与平凡弟子及时人的对话,较为落实,对于我们往往切中要害。第四层则是某些弟子的个人心得,未必有什么卓越见解。
区分之后,需要统合。关键思想是“人”。孔子对“人”有何看法?这个问题原是奥秘,亦是古今圣哲各显才华的所在。环绕着“人”,由生到死,由潜能到实现,由求知到行动,由抉择到价值,由命运到苦乐,这一切如何说得透彻明白?
每次展读《论语》,皆有一些心得,久之亦想公诸同好。我想表达的是孔子的整体思想,但扣紧的则是具体的章句。章句若有疑难,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诉诸理性的讨论。
作者简介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讲座教授。
傅佩荣积极推进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被台湾《民生报》评选为“大学最热门教授”,获台湾地区教育部门“教学特优奖”。出版作品逾百种,曾获台湾地区“中正文化奖”、“最高文艺奖”等多项殊荣。
作为一位杰出的演讲家,近十几年来,他每年开展200多场哲学及国学的演讲和讲座,还多次应邀前往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华人社团作传统文化讲座,在华人文化思想界影响深远。
编辑推荐 《<论语>的智慧:傅佩荣<论语>心得》:《论语》学习的速成版本。CCTV百家讲坛主讲专家傅佩荣教授解读《论语》更精彩!
傅佩荣说:“身为华人,一生之中仔细读一遍《论语》,才不愧身为汉语言及此一语言文化的后裔。”
目录
序一 由《论语》出发
序二 聆听最愉快的声音
第一辑 立志学习与人生成长
学什么 如何学 为何学
学习能塑造性格
困而后学
大公无私
化解顽固
尊重传统
束修问题
容忍异端
孔子不说的事
后生可畏
关心少年
师徒如父子
名正言顺
少说为妙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过犹不及
有所必为与有所不为
迁怒与贰过

第二辑 《论语》对生活的启示
孔子哭了
不为酒困
起居作息
遵守礼节
莫要财大气粗
别客气,我的朋友
朋友的志趣
交友之道
以文会友
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不愿给别人添麻烦
爱憎分明
爱人与爱动物

第三辑 人性到底是什么
你心安吗
认识人的本性
人性的弱点
做君子要特别警惕的
颜回的心
克己复礼
上行下效
“仁”的涵义
孔子的中心思想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是人生的正途
人贵在能主宰自己
仁者必有勇
何谓“中庸”
当仁不让
博施济众

第四辑 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
健康与孝顺
这也是孝道
不要贪恋安逸
尊敬未来的自己
难养的问题
孔子想移民吗
孔子也好名吗
待贾而沽
官大学问大吗
可与不可
谁搞乱了世界
谁是乡愿
求全责备
以直报怨
尽美与尽善
面对隐者
隐者的困境

第五辑 提升心灵超越自我
快乐在心中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面对疾病的态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祭祀要真诚
鬼神与生死
何时牺牲生命
君子有三畏
耳朵怎么了
何以顺天命
出污泥而不染
重视生活情调
上天有什么启示
永怀孔子
附录:儒家与现代人生(专访傅佩荣教授)
……
序言 研究哲学的人喜欢定标签,像唯心论、唯物论、理性论、经验论,是西方所常用的,而理学、道学、心学、实学,则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定了标签之后,就可以品评一番,因为任何立场皆有所见,亦有所弊。其结果,好像除了受品评的当事人之外,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立场有什么优点缺点,应该如何撷长补短。
但事情恐怕没有这么容易。以儒家为例,光是熟习经典,入乎其内,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会贯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时问的问题,或许要看造化了。因此,笔者近年来探讨儒家思想,总是避免两件事:一是借用西方的概念及术语,二是凌空比较儒家与其他学派。就“借用”而言,我相信越是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会越谨慎,因为即使借用得尚称妥当,读者也未必能够分辨及受益。就“比较”而言,则易流于空泛,说些儒道互补或相互援引之类的话。
当然,我们一方面不应盲目崇拜儒家,好像孔子与孟子已经发现了宇宙与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则须时时参考自己的经验,发挥理性的反省作用。然而,这两方面之间有一个重大的环节,必须先加辨明,那就是经典。由经典自然衍生“诠释”的问题。
文摘 插图:


第一辑立志学习与人生成长
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
人有理性,可以求知。只须好学,终有所得。但是,学什么?如何学?为何学?这些问题关系重大。
《论语》开宗明义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即《论语学而》,下略称篇名。)我们不妨先辨明孔子对“学”的看法。
首先,学什么?一言以蔽之,学习“传统”。传统包含两方面:一是典籍,二是技能。典籍是文字记录,凝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如五经《诗》《书》《礼》《乐》《易》。《诗》是文学,《书》是历史,《礼》是社会规范,《乐》是艺术修养,《易》是哲学。如果不学《诗》,就无法与人谈话沟通,像文盲一样陷于本能生命的狭隘世界。如果不学《礼》,就无法立身处世,与人合宜往来,而显得粗俗野蛮。《易经》助人知命,《书经》让人鉴往知来,《乐经》则发挥调适和谐的功能,使生活洋溢审美情操。
技能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如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古人生活中,祭祀、朝会、婚、丧、冠等礼,占了相当比重。礼的安排与操作,需要长期细心学习,否则极易失传。《乐》是指乐器演奏,像弹琴、鼓瑟、击磬都是孔子所娴熟的,礼乐配合,不难想象许多仪节的秩序与美感。射是射箭,既可强身又可卫国,暇时不妨用于竞赛,所谓“君子无所争,也必射乎”(《八佾》)。御是驾车,等于使用交通工具。书是书写,传意达情有赖于此。数是计算方法。这些技能可以使人在社会上谋职安身,学了有益无害。
其次,如何学?我们先把前面所说的综合为一句话:“学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之后,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印证练习,不是会觉得开心吗?”这正是《学而》篇首句的翻译。“随机体验”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学思并重”。“思”代表主体自觉的统合。所学的知识难免芜杂矛盾,因此必须把握重点,求其“一以贯之”。唯其有“思”,故可“温故而知新”(《为政》)。所谓“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正是此意。孔子不但因材施教,并且倡导启发式教学,甚至宣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对我们实为莫大鼓励。
最后,为何学?这个问题指向儒家的定位。答案是“修身”。学习是为了行动,行动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则出现道德上的善恶问题。修身需先“认识自己”,知道心中有个活泼的力量(孟子称之为良知),总在对自己的行为作判断下考语,表现为“安或不安”,“忍或不忍”的状态。同时,需要认识社会上既存
……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