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朋友心理诊所

发布时间: 2010-04-06 03:25:57 作者:

 朋友心理诊所


基本信息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页码:469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1月
ISBN:7536039301
条形码:978753603930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心理诊所系列丛书

内容简介 朋友,你埋怨过“工作好搞人难处”吗?
朋友,你哀叹过“做学问容易,做人难”吗?
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人心隔肚皮”嘛!
《朋友心理诊所》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系统揭示社会人际相吸与人际相斥的心理底蕴,阐明朋友真谛,为你在涉足社会、驾驭人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虞与困惑,提供知识与启迪。
媒体推荐 书评
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 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
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莎士比亚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莫生气歌》
系统论告诉我们,社会是一个无比开放的大系统,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
这个有机体,实际上就是一个无比硕大的天然大舞台。人们的种种活动,犹如种种“社会剧”,每个人都在“社会剧”中扮演着一种或数种职务,按照一定的行为模式,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串演着一出出绚丽多彩的社会活剧。在家庭里,你是父母或儿女;在学校,你是教师或学生;在工厂,你是厂长或工人……另外,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里,你可能是营业员或顾客,是民警或行人……用托夫勒的话说,每个人在社会上扮演的角色“会有万花筒似的各种形式”。
“社会剧”角色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种:一是彼此情投意合的“伙伴”关系;二是彼此格格不入的“对手”关系;三是各自为政的“互不搭界”。这三种关系,犬牙交错,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合作共事与竞争图存,透视着人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微妙。
美国有位心理学者这样分析:如果随意挑出两个人,例如A和B,那么,他们相识的可能性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但是,A认识某人,某人又认识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认识B,这种可能性多达一半以上。这就是所谓“友人圈”效应——犹若锁链,一环套一套,每个角色都是锁链的一环,无始无终,如同经纬线一样网络着整个地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在社会大大小小的舞台上,数不清的角色“你方唱罢我登台”,构成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这些角色该怎么唱,都由谁来“导演”?答日:社会规范。
“规范”,顾名思义,是约定成俗或明文规定的标准。社会规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社会规范,是指那些经过一定程序使之成文的规范,上至国家的宪法以及由宪法而派生的各种法律政策规定,下至民间的各类公约、守则等,其中以国家“法律”为准绳。
广义的社会规范,是指那些不成文的东西,但它们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通过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道德观念、风俗习惯之类,其中以社会“道德”为灵魂。
狭义的社会规范和广义的社会规范,即“法律”与“道德”,构成社会行为准则的总和。这个行为准则总和,就是所有角色扮演者表现角色行为的“总导演”。
社会规范,大致有五:一是正式规范,即由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规范,如法规、条例、守则等;二是非正式规范,即由群众自发形成的规范;三是所属规范,指个体所参加的行业群
体的规范,如学会章程;四是参照规范,即个人以心仪人物作为自己参照的行为准则;五是地区规范,指某地域的群体所特有的规范,如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
这些规范,对角色发挥着综合性的合力作用,就是说它们都是角色扮演者所必须遵守的规范,“一个也不能少”,限定着角色扮演者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遵守之,加以奖励;违反
之。加以惩罚。用费孝通的话说:“(它们)布下天罗地网,硬要把他纳入人为的轨道,限制他在规定的模式成长。”哪一角色扮演者想要“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不管他有多大能耐,
最终都逃不过像鲁迅先生所讽刺的“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为历史所唾弃。
社会的车轮永远滚滚向前,从昨天到明天,从远古的蛮荒到今天的文明,再到明天的更加文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社会规范——法律与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与时俱进趋向更加完善与更加文明。
……
目录
朋友——第二个自己(代序)
-朋友的精义
1不要状元要朋友
2朋友——人伦的基础
3友情——人情的根本
4朋友的主题
……
文摘 书摘
自惭形秽,心理上就容易发生同振共鸣,结为知心朋友。
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相似,使彼此之间感到平等,而易相互吸引。如果门第悬殊,就可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隔膜。《红楼梦》中的焦大之所以不爱林妹妹,不是因为林黛玉缺乏容貌魅
力,而是因为社会地位难以使他们相互间产生吸引力。
态度、观点和思想信仰上的相似,也许对人际吸引的作用更为重要。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黑人抱有或多或少的偏见的白人中间,人们宁愿喜欢相同政治观点的黑人,而不喜欢
不同政治观点的白人。可见,政治态度相似比民族相同更为重要。
相似性的人为什么容易结成朋友?道理很简单,它体现着人们心理上对平衡或协调关系的需求。
人们喜欢各方面相似的朋友,但总觉得过于相似而显得单调,缺乏变化;从而产生求异心理,求取异质相补,各得其所。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兹,以包容、控制和感情作为人际关系的三维,把人际关系需求分为三类:
一是包容需求。表现为愿意与人交往,希望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和谐的关系。基于这种动机所产生的行为特征是:容纳、沟通、参与、归属、随同等。相反的,则产生排斥、疏远、对立、退缩等。
二是控制需求。表现为在权力和权威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出于此动机产生的行为特征是运用权力和权威来领导、控制、影响、支配他人。相反的,则产生抗拒权威或模仿和追随他人、受人支配的行为。控制的需求人所共有,并非领导者的专利,凡期望控制和支配他人的言行都是这种需求的表现:
三是情感需求:表现为愿意与他人建立维持感情方面的良好关系,其行为特征是热情、友好、同情、亲密等相反的,则是冷淡、疏远、厌恶、憎恨等。
舒兹将人的三类需求的行为,按照主动性与被动性进一步分为六种人际关系倾向:
霍尼依据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将人际反应类型分为三类:
一是谦让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无论遇到何人,必先想到“他喜欢我吗?”
二是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这种类型的人想知道别人力量的大小,或别人对他有无用处。
三是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这种类型的人,常想到的是别人是否会干扰他或影响他。
从表面看,朋友形成的相似原则与相补原则是有所矛盾;其实不然,只不过是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的需求而已。一般言之,角色和需求相同的人们重视相似因素;而角色和需求不……
读书人网 >职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