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

发布时间: 2010-04-06 05:34:36 作者:

 理性与信仰:宗教多元论诸问题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7220061676
条形码:978722006167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丛书名:宗教与世界丛书

媒体推荐 中译者序
当今,宗教间关系问题足一个热点问题。
历史上,不同宗教相遇是一个事实,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遇。相遇的结果有好也有坏。
宗教是人的创造。创造出来的宗教在日才空中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实体。这个实体既能解放人,也能束缚人。
历史向我们表明,宗教在帮助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恶。人们再也不能以传统的方式理解宗教,而应从全球范围内考察宗教。
在全球视域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地球上有多种宗教,它们之间具有某些共性,但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由于现代文明自身的特征,不同宗教不得不互动。这就带来了现代条件下诸宗教间关系的问题。
不同宗教的哲学家、神学家提出种种理论,试图解决诸宗教间关系的难题。迄今为止,在如何处理诸宗教间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三种理论方案,它们是:排他论、兼容论和多元论。
排他论认为惟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全是荒谬的。在基督教中,这种排他论主要体现在天主教教条“教会之外无拯救”和新教隐含的教条“基督教之外无拯救”中。
兼容论认为惟有自己的宗教才是最圆满的,但也承认其他宗教有真理性成份。兼容论的理论代表是天主教神学家卡尔拉纳。他曾提出著名的“匿名基督徒”理论,其思想为梵二会议所吸取。
本书作者约翰希克则明确反对宗教排他论和宗教兼容论,提出具有广泛影响的宗教多元论。
依据这种多元论,世界各大宗教都是对同一终极实在同等有效的回应。但由于回应方式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不同形态的宗教。希克肯定,轴心后世界各大宗教具有一个共同的救赎沦结构或空间,即人类生存从自我中心向实在中心的转化。
希克在肯定各大宗教具有共同的救赎论结构或空间的同时,把康德的认识论模型运用于宗教,以此阐明宗教现象的多样性。
康德区分了本体与现象,认为本体是不可知的,但对人产生作用,人对这种作用作出回应,便构成现象界。希克设定一个终极实在或实在者(the Real),这个终极实在是不可言喻的,人类的一切概念与语言都不适用于它,但这个实在临在于人,人以他们所在文化的认识方式对这种临在作出回应。希克认为人类主要以两类方式对终极实在作出回应:一是以人格的方式,把终极实在经验为人格神,如耶和华、天父、安拉、毗湿奴等;另一是以非人格的方式,把终极实在经验为非人格的绝对者,如法、空、涅、道、梵等。
希克还发展了维特根斯坦“看作” (seeing-as)概念。维特根斯坦认为并不存在单纯的“看”,事实上,看的过程包含着解释。希克受其启发,提出我们所有的经验都是“经验为”
(experiecing-as)。正因为如此,有的宗教徒把终极实在经验为人格的神,有的经验为非人格的绝对者。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三次论战
第二章“看作”与宗教经验
第三章宗教多元论哲学
第四章宗教多元论与绝对宣称
第五章论宗教的等次
……
文摘 书摘
第四章
宗教多元论与绝对宣称。
本章探讨的论题是,由一种宗教提出的与其他宗教相对立的绝对宣称。这种绝对宣称可能与认识和教导真理有关,或者与提供拯救/解脱的终极之善有关。我认为,实际上真理宣称和救赎宣称关系十分密切,应该把它们比作一个包裹。这个包裹中有价值的东西,即邮寄的货物是拯救/解脱;有收寄人地址的包装与标签则是由教义提供的。因而,教义虽然是次要的,但对于拯救/解脱极其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就像包装和标签是次要的,但对于要邮寄的货物则是不可或缺的一样。
那么当人们以这样一种宗教包裹的名义提出绝对的宗教宣称时,这种绝对宣称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这里“绝对”一词用得并不适当。事实上“绝对”一词有多种用法,其有效意义只有在运用中才被揭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比方说,基督教的绝对性意味着基督教的福音与手段对于那些宗教生活受其影响的基督徒具有救赎上的充分性。在这一意义上,基督教的绝对性和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以及犹太教的绝对性相容,因为这些不同福音与手段对于那些在精神上已分别受到各个宗教塑造的人来说,各自具有救赎上的充分性。但既然“绝对”一词强烈地暗含了自身的惟一性以及超越自身甚至与自身平等的不可能性,看来把它运用于这一多元论的观念是不合适的。事实上,绝对一词的多元含义与我在此讨论的宗教绝对主义南辕北辙。不过,让我们仍然从宗教绝对主义的对立面,即宗教多元论来探讨吧!
宗教多元论蕴涵着这样的观点,即世界各大信仰在主要的造就人的不同文化方式中,对实在者或终极者体现出不同的知觉、观念以及相应不同的回应;还蕴涵着:在每一个信仰中,人类的生存明显发生了从自我中心向实在中心的转变,并就人所能观察的而言,差不多都在同等程度上发生了这种转变。因而,应当把各大宗教传统看作可供选择的救赎论上的“空间”或“道路”,人们在这些空间里或遵循这些道路就能获得拯救/解脱/圆满。
从这一观点看,罗斯玛丽卢瑟(Rosemary Reuther)的话可以充分表达不同人对各自宗教信仰与献身固有的理解。卢瑟谈到了作为一名罗马天主教徒而不是作为其他教派的基督徒的献身;谈到了她的献身是“教会种族性”问题,并不包含她的教会优越于其他教会的判断。①把这一观点扩展开来,就可以说一个人成为穆斯林、基督徒、印度教徒或其他教徒,这通常是一个“宗教种族性”(religious e出nicity)问题。换言之,基督教、佛教、伊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