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页码:266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
ISBN:7112077249
条形码:978711207724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一本空间结构历史的经典教材。
★一本空间结构建筑的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1。作者斋藤公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一位研究员和建筑设计师。本书有很多创新点,例如作者提出“设计二元素”即“技术与感性”就很有新意。
2。本书对历史上重大空间结构工程事故及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有收集和记载。这些内容对于即将进入建筑技术领域的大学生是一本入门教材;对于那些已经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科研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是一本很有启发的接近工具书的参考书;对于一般读者,也是一本了解空间结构知识的好书。
本书主要围绕历史的视点、人物的视点、结构设计的视点、由构思到建设的视点以及结构美的视点,讲述了“空间与结构的交汇点”处的各式各样的传奇故事。通过这些视点的简洁归纳,人们更加容易理解“空间与结构”的全貌。本书还一步步教给人们在设计中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想像力两大要素巧妙组合的方法,培养人们在设计上加入个人特点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本书不仅是结构技术人员专业用书,也是有关“空间与结构”的入门书。本书图文并茂,选用了大量作者本人拍摄的照片以及亲眼所见的事例,使之读来更加生动形象,非常适宜建筑师、结构师、建筑院校师生以及普通读者阅读。
媒体推荐 专业人士的经典教材 一般读者的入门好书
——评《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展望—空间结构设计的过去现在未来》
林志伸(原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结构分院总工程师)
当今,在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时期,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都在忙于应付新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处理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很少有人能坐下来专心致志地研究学问,总结经验,探索某项技术哲理和未来。由季小莲、徐华翻译日本大学斋藤公男教授著作的《空间结构的发展与展望—空间结构设计的过去现在未来》(原书2003年由日本彰国社出版),收集有大量世界各国各个时期空间结构的资料,按建造的时间背景顺序,图文并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由留学日本的专业人员翻译,理解准确、文字流畅,翻译水平较高;并且该书排版、印刷都很精美,是一本高质量的书籍。它像是一本空间结构历史的经典教材,对从古代、石与木时代、钢铁时代直到20世纪的空间结构的建造材料、设计理念、建造技术的演化过程都有详细的分析与讲述。它又像是一本空间结构建筑的百科全书,各历史时期出现的著名空间结构建筑在书里都可以找到。书中可以找到中世纪以来出现新空间结构的发明年代、发明人及建筑作品。各时期有代表性的著名建筑师和结构师(工程师)的生平、有代表性的作品,都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对历史上重大空间结构工程事故及其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也有收集和记载。这些内容对于即将进入建筑技术领域的大学生是一本入门教材;对于那些已经从事建筑设计、施工、科研的建筑师和工程师是一本很有启发的接近工具书的参考书;对于一般读者,也是一本了解空间结构知识的好书。
和目前大量面市的由编书人员编辑的此类书籍不同的是,本书作者斋藤公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一位研究员和建筑设计师。作为一名教授,其撰写的书籍应当是经过精心选择;通过讲学将学生领进门,使其得到良好的知识和专业训练,不能似是而非,所选内容必然是经过推敲经得起学生提问的。作为一名研究员,他掌握了本领域最权威的文献资料,经过研究分析形成的观点结论有根有据,研究成果有创新点、有深度、有水平,本书有很多创新点,例如作者提出“设计二元素”即“技术与感性”就很有新意。并且作者从事过空间结构建筑的设计工作,上世纪60年代曾师从壳体结构世界级权威坪井善胜教授,参与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场馆的设计建造(其中代代木体育场馆的建筑师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师丹下健三先生,而结构师就是坪井善胜先生)。当它建成后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其新奇的造型,高超的建筑技艺让世界建筑界为之震惊。从此日本的空间结构也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斋藤先生学成之后自己又主持了几座大型空间结构建筑设计与建造。通过空间结构的具体设计,作者有很多新的认识,其中对设计中计算机和建筑法令的作用有了深切的体会。他认为计算机只是计算工具,要靠人去掌握,关键在于人的创造性概念思维,没有现代化计算机,依靠艰苦的人工计算也能设计出规模宏大的空间结构建筑。传统的模型设计往往也能起重要作用。
所谓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平面结构设计而言的三维结构设计理论的。主要指空间拱结构、壳结构、折板结构、空间桁架结构、网壳结构、张弦梁结构、膜结构等。这些结构的基本理论早在上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建立,主要是解算手段、计算工具、结构材料、设计技术、节点连接构造和建筑技术没有解决。自从微积分离散化有限元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可以高精度计算工程问题、高性能建筑材料、高精度建筑结构制造技术高度现代化以来,空间结构便随着人们的需要蓬勃发展起来。但其中壳结构(包括网壳)稳定问题、张弦梁可靠度问题、膜结构抗风问题、耐久性问题、抗震构造、抗震理论问题等并没有稳妥地解决。所以,那些大跨空间结构实际上既可靠又有风险,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当今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也都在发展自己的经济。特别是中国每年都有大型空间结构问世,其中不乏世界级尺度建筑,空间网架已经非常普及。本书2003 出版以后又诞生了不少世界级的空间结构,像2004 年雅典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场馆、中国的国家大剧院、浦东航站楼和正在建造的首都机场第三航站楼、2008年奥运场馆鸟巢、水立方……就在我们的叙述当中空间结构建筑仍不断向前发展着。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世界上的结构技术人员翘首已盼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呢?不用作过多的解释,因为当您翻开这本书时就会一目了然。书中内容令人兴奋,所举事例新奇有趣,我相信每一位阅读此书的人都会爱不释手,希望一口气将其读完。
本书就是想讲述在“空间与结构的交汇点”处的各式各样的传奇故事。在“传奇故事”的选择中设定了“围绕历史的视点”、“围绕人物的视点”、“围绕结构设计的视点”、“围绕由构思至建设的视点”及“围绕结构美的视点”这几个视点,旨在将这些视点简洁地归纳在一起,使人们更加易于理解“空间与结构”的全貌,并成为相互讨论的平台。
目录
序/耶尔格施莱希(Jorg Schlaich)
前言
1 空间与结构的交汇点
空间与结构的结合-1
空间与结构的结合-2
自然与艺术
……
文摘 书摘
蜜蜂为设计师
在建设欲望上,可以说人类与蜜蜂非常相似。其本质上的差别只有一个
。蜜蜂“不会建设比昨日更好的蜂巢”,而人类“总是设法寻找更加合理的
结构”,或者说“设法创造更加舒适的未知空间”。
相对于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同样的单元体堆集成最密实的六角形蜂巢精致
结构的蜜蜂,人类却在绞尽脑汁地尝试三角形与四角形的混和,或是不规则
的排列组合体。在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间努力寻找其平衡点,这就是结构
技术。
毫无疑问,不同的结构师设计出的结构是不同的(除非限定了结构形)
。与无数的蜜蜂或蜘蛛一成不变地继承了蜂巢或蜘蛛网的结构不同,人类所
采用的材料、施工方法、构造方法以及规模形状则是千变万化的。
人类的本能,进一步说是人类的偏好、天资和野心决不会停留在一处。
它总是与艺术、建筑或者是结构相关,期望能够超越过去不断进步。和所有
的艺术作品一样,使不确定的未知的结构得以实现的欲望是结构师的天性,
也就是这种好奇心促进了人类建设史的发展。但是在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即
对未知领域的挑战总是与风险并存。
1995年关西国际机场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颁发的业绩奖与作品奖两项大
奖。笔者随后与刚刚独立执业的冈部宪明有一场对话。其发言令人留下深刻
印象,至今记忆犹新。下面是发言中的部分内容。
“雨停了,去林中散步。忽然被树林中闪闪发光的东西所吸引。树木的
枝头上,小小的水滴好似水晶项链般发出耀眼的光芒。项链的赠与者是蜘蛛
。雨后蜘蛛网的清晰美丽再一次使人认识到自然界中巧夺天王的造型能力。
斋藤公男先生在第一眼看到自己经手我天城穹顶时,联想到了透明发光
的蜘蛛网。那形式如悬浮在空中的蜘蛛网,是我非常喜欢的结构造型之一。
构件的尺寸、构成、素材的搭配、连接受压构材的张拉索、连接节点的组合
非常均衡地构成一个整体,它采用了大气中浮游的表现形式。尤其绝妙的是
在白色特氟纶膜形成的光的扩散面上放射出光芒的面和线的织物中呈现出的
线材的搭配。
在膜结构中要想得到纤细的图案感觉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膜结
构自身的不确定的外形往往起支配作用。然而在天城穹顶中,由于采用了如
蜘蛛网状的结构件的布置,获得了膜结构中非常少见的细致的感觉。
大约在与斋藤先生交谈的前一周,收到了久未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