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上海1949

发布时间: 2010-04-06 06:57:21 作者:

 上海1949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页码:6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503424834/9787503424830
条形码:978750342483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上海1949》内容简介:划时代的1949——一个时代毫无悬念的结束,一个时代颇有意味的开始——水火不容的1949,血泪交织的1949;有人悲伤的1949,有人欣喜的1949——让上海告诉你,让《上海1949》告诉你。《上海1949》立足的是上海战役,展望与表述的却是整个解放战争乃至整个近代中国的历史:中华、民国、政府、军队、战争、人民、解放、权力、金钱、民主、自由、专制、腐败、希望……横向背景的铺展之广阔,纵向事件的开掘之精深,令人读之惊叹——这一切都是波涛汹涌的,又是涟漪可见的;都是真实可信的、又是意味深长的。
被作者沉思的历史,有文学魅力的表述,这是当今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作者简介 于劲,一九七一年参军。一九八六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一九九四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曾为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室创作员,二○○七年退出现役,作品多为军事文学,以中篇小说与纪实文学为主,《上海1949》由解放军出版社初版,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媒体推荐 毛泽东似乎从未喜欢过上海,但是上海这座城市对毛泽东以及对整个世界都存在着奇特的魅力。
  ——摘自《第一章元旦》
斯大林曾经劝告:希望中同共产党的同志能和蒋介石政权谈判,组成统一的政府;希望中国同志要尽量推迟军事胜利,以免在冷战紧张空气加剧时,挑起美国的干涉和引起一场新的世界大战。
  ——摘自《第一章元旦》
汤恩伯吞下属于个人的痛苦和矛盾,以他全部的精力和仇恨反共,致使已经崩溃的蒋介石政权得以在上海演出最后一幕惊心动魄之剧。
  ——摘自《第五章汤恩伯》
以国共双方为主角的这部恢弘的历史剧的最后一幕的舞台却汩定要置立在上海一中国共产党在此降生,在此第一次遭受几乎使之覆灭的血腥镇压,如今她将凯歌重来;中国国民党的第二代领袖蒋介石在此崛起,成为历史的风云人物,如今他却将从这里告别“海棠口一状”的大陆,飘零人海。
  ——摘自《序幕》
1949年,就中国而言,一个时代结束了。
  ——摘自《尾声》
编辑推荐 《上海1949》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幕
第一章 元旦 
第二章 策反
第三章 交困
第四章 金圆券
第五章 汤恩伯
第六章 土地
第七章 溪口
第八章 民心
第九章 兵变
第十章 渡江
第十一章 复兴岛
第十二章 鏖兵
第十三章 解放
尾声
参考文献
……
文摘 第一章元旦
1
1949年元旦。清晨,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上空被薄薄的阴霾笼罩,却无雪意。外滩江海关大楼的钟声每隔半个时辰就隆隆响起,缓缓的节奏已经拖过了半个世纪,而在半个世纪之前,代替这沉闷闷钟声的是一个古老的报时球。
上海简称“沪”,又称“申”。据说这一带在战国时期是楚国宰相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相传黄浦江是他所开凿,故称黄歇浦,又叫春申江,而黄浦江真正成为重要水道却是元代以后的事。因此,黄浦、春申的传说只是寄托了世人对一位古代贤明政治家的崇敬。一千年前,这座远东最大都市的所在地还浸没在汪洋中。随着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扩展,有了最初平沙落雁的渔村,又渐渐成为船舶云集的商埠。明代,这里筑起了一座城。它真正成为东方大都市的历史是在门户开放的鸦片战争之后。
短短一百年的时间,上海已经有了相当浓郁的西方色彩,尤其是在外滩一带。百老汇大厦。沙逊大厦。汇丰银行大楼。英国领事馆。一幢幢盎格鲁撒克逊与新希腊式华丽贵族风格相融会的古老建筑物沿蜿蜒的黄浦江傲然矗立。拱形的外白渡桥巨大的钢铁梁架下,凝重浑厚的黄浦江水与青灰色的苏州河水缓缓会合,又缓缓地折向东去。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南京路以南、福州路以北那条长约二百米左右、旧称“望平街”的小马路上,已经有密密麻麻的人头攒动。这条街是上海赫赫有名的报业发源地。上海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申报》、《新闻报》在这里起家;《时报》、《神州日报》、《民立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商报》、《亚细亚报》等曾在这里驻足。报贩子在这里办起“派报行”,几乎垄断了所有报纸的发行。
报贩子们一个个盘腿就地而坐,双膝间摊放着数百数千份的新报纸;在他们周围,是数十数百个十岁大小的报童。报童们背着长至膝盖的布包,长长的带子圈在细细的脖子前。每天清晨,当报贩子还没有到时,他们分别缩在烧饼油条店的柜台下,或者蜷缩在尚未打开火头的前一日封住的煤炉旁,披着麻袋,外表呆呆木木小老头似的。只等报贩子一到,他们便像从平地下钻出来一样,奔向各自的报摊。一双双小手在人群中挥动,一张张染满污泥的脸孔闪着机灵,一声声尖尖脆脆小鸟般稚嫩的童音泛起:“爷叔爷叔,今朝有啥新闻?”他们不识字。于是,便有报贩子吆喝:“小鬼(读巨音)头,都听牢,今朝格新闻是……”
元旦清晨,在刺骨的朔风中,外滩一带繁华街道早早就传来报童清脆的喊叫声。
“卖报,卖报,三十八年元旦特大新闻!”
“中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