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上海:一座近代都市的小传

发布时间: 2010-04-07 01:59:58 作者:

 上海:一座近代都市的小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ISBN:7208086796/9787208086791
条形码:978720808679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发现上海丛书

内容简介 《上海:一座近代都市的小传》内容简介:近代上海是世界的一个奇迹。1842年开埠时的上海,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鱼村,在大清帝国中的地位还比不上广州。然而,不到百年的时间,她就迅速崛起为一个管理有序、高楼矗立、马路通畅、交通发达、娱乐生活丰富、华洋和睦共处的现代化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更是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她的摩天大楼超过了欧洲的任何一座城市;她拥有的银行数量世界第一;她的赛马、交响乐团以及宾馆饭店可以与西方同行一较高下。这个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上海:一座近代都市的小传》行文轻松、平实,言必有据、图文并茂。讲述了晚清来自欧美的近代文明火种在上海租界落地引发的不寻常经历,如“租界”、“工部局”、“马路”、“市政厅”、“道契”、“会审公廨”、“救火会”、“外滩公园”、“煤气”、“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车”、“火车”、“电影”、“|书报、印刷机”、“西洋乐队”等。这段经历使上海从一个县城成为大都市,展示了近代上海“变身”的文化魅力。上海作为一个现代文化符号,既体现江南、长江、中国,也属于东亚、亚洲、太平洋、世界。
作者简介 罗苏文,1949年12月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石库门:寻常人家》、《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沪滨闲影》等书以及论文数十篇:参与撰写《上海通史民国社会》、《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长江沿岸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等书。
编辑推荐 《上海:一座近代都市的小传》:发现上海丛书。
目录
前言\4
一、变身:古老而年轻的滨海滩地\2
姐妹河:沪渎会浦江\4
仰视苏杭的港城\9
“阿美士德号”首访上海\15

二、城墙外的新邻居\22
从战到和:两个世界的共处\22
工部局:上海自治会\31
华洋杂居\38
“上海专家”\42

三、“洋场”肖像\56
外滩:美丽的“眼睛”\56
公园的诞生\67
跑马厅与市政厅\75

四、都市“守护神”\88
道契的神通\88
“洋公堂”:会审公廨\95
火警卫士与马路法规\108
公共卫生的防线\119

五、神奇的礼物\130
“地火”与自来水\130
耀眼的新光源\149
“铁龙”与“火轮车”\176

六、对尚之都\188
二元空间的叠影\188
跨越与疏离\190
上海人:“他们”与“我们”\196
西乐和声与电影迷宫\203
“象牙之塔”与印刷机\216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近代上海是一个由中华文化哺育,沐浴着近代城市化洗礼的婴孩,它的成长注定会给近代中国留下惊喜、难忘的往事。
开埠前的上海是个华东滨海县城。城墙、街巷、屋宇显露出江南水乡市镇的印记,饮食、娱乐、民俗深受方言语区(吴语区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的浸润熏染。上海近六百年的城市年轮延续着汉族化、江南化的运行轨迹,以稻棉耕织自给,并分担朝廷重赋,兼作南北沿海贸易中转口岸而小有名声,却迟迟无缘充分展示其个性专长。
1843年后的上海,依据中英《江宁条约》,成为国际贸易海港城市网络的新成员。租界辟设、西学东渐,在上海营造了容纳外侨移居的居留地,也形成一块汇集中外资源、融合多元文化的近代城市文化沃土。不出百年,这个原本植根于江南文化数千年的滋养,中华帝国版图东端的弹丸之地,就脱胎换骨,跃居中国首位近代都市、远东大都会,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文化奇观,也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上海谜团:这些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晚清,来自欧美的近代文明火种在上海租界落地,留下不寻常的故事。诸如移植地方行政自治制度,引进推动近代城市化的科技发明,培育现代娱乐消费市场等等,异彩夺目。这段往事是上海从一个单一民族化、地方化县城走向世界都市的珍贵记忆,是这座近代城市的基石。它展示了近代上海“变身”的文化魅力:多民族、多语言的文化差异在相邻共处、融合存异的氛围中,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上海城市的文化创新能力得以激发、提升,上海成为多元文化哺育的奇葩。
近代上海的成长史奇妙独特。它如同沧海遗珠,幸运地诞生于亚洲大陆中点的江海交汇处,又幸运地率先成为晚清向世界敞开的东大门。于是,作为中国走向近代世界的先行者之一,上海以文化上的超民族化获得自身潜力的空前释放,营造出一个集聚、辐射近代文化创造力的大舞台,跻身现代世界城市之列。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文化符号,既体现江南、长江、华东、中国,也属于东亚、亚洲、太平洋、世界。
文摘 插图:


一、变身:古老而年轻的滨海滩地
上海,地处欧亚大陆的东端,中国东部海岸线的中点,诞生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它的地貌演变至少可以追溯到25000年前,当时这里是西通巨泊(今太湖),东接大海的一片浅海。这片浅海滩地承受着来自远古华夏大地和大海丰厚、奇幻的馈赠。
从青藏高原出发的长江水在奔向大海的怀抱时,将它沿途携带的泥沙倾泻在出海口,大海昼夜的潮汐起落让多种海洋生物的介壳层叠堆积,于是这片寂静沉睡的浅海逐渐成陆,在沙嘴的边沿形成一道绵延无际、缓缓东进的带状高地——海岸线,上海在经历异乎寻常的漫长期待后,终于出生了。
上海西境的地貌类型属湖沼洼地,但在松江西北部却隆起一组东北、西南走向的十余处火山岩残丘。它们以中生代熔岩和火山碎屑岩分布最广,高的不及百米,低的不足40米,它们貌不惊世,却来历不凡,生成时间约在1.5亿年左右,是穿越远古的稀客。它们如同上海的始祖,静观着这片滩地的沧桑变迁:距今6 000年至4 000年前,先民已在今天上海市西境的青浦栽种水稻,而上海东端的海岸线直到5世纪才触及今天市中心区西界的闵行;沉眠于海平面下的浦东于公元9世纪苏醒露脸,洒落在长江出海口的点点沙洲在持续近千年的养育后才逐个牵手连成错落有致的岛屿。14世纪至17世纪崇明岛的现身跨越了近300年,横沙岛在1858年相貌还模糊不清,至今上海的群岛家族仍在执著地东进,它的前锋是九段沙,年方半百。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