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活人书

发布时间: 2010-04-07 02:00:32 作者:

 活人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18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802315867/9787802315860
条形码:978780231586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医经典文库

内容简介 《活人书》原名《伤寒百问》,又名《南阳活人书》、《类证活人书》、《无求子活人书》等,北宋朱肱撰,成书于公元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全书共二十卷,卷一至卷十一,以问答为体例,论述经络、脉穴,剖析伤寒的各种证候;卷十二至卷十五,详释仲景《伤寒论》一百一十二正方;卷十六至卷十八,采撷《外台》、《千金》、《圣惠》等各家一百二十六杂方;卷十九至卷二十,兼论妇人、小儿伤寒病证及方药。全书学宗仲景,参合各家,首倡以经络论六经方证,提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强调脉证合参以辨病性,对仲景学术颇多发挥,是《伤寒论》研究早期较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正如清代徐灵胎所说:“宋人之书,能发明《伤寒论》,使人有所执持而易晓,大有功于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活人书》对学习和研究《伤寒论》以及提高中医临证能力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朱肱(1050-1125),字翼中,号无求子,晚号大隐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三年(1088)进士,历任雄州(今属河北)防御推官、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录事、奉议郎,故后人亦称朱奉议。崇宁元年(1102)日蚀,上疏讲灾异,指摘执政章淳过失,忤旨罢官,侨居杭州大隐坊,酿酒著书,自号大隐翁。其间对《伤寒论》深有研究,值朝廷重视医学,遍求精于医术之人,政和四年(1114),朱肱遂被征为医学博士,次年,因直言时事,书苏东坡诗获罪,触犯党禁,被贬于达州(今四川达县)茶场。同贬者陈弁、余应求、李升、韩均,时称“五君子”。政和六年(1116),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京师。
朱肱研究伤寒最重经络,认为不识经络,则犹触途冥行,不知邪气所在。在用经络循行部位和生理特点解释伤寒传变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脉证合参以辨别病证的表里阴阳。他对外感热病分类命名,施以不同方药,在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
朱肱先于大观二年(1108)著成《伤寒百问》一书,流传过程中渐有残缺。至大观五年(1112),张蒇据朱肱亲传缮本予以修订增补,终成20卷,改称《南阳活人书》,或称《类证活人书》),对汉张仲景《伤寒论》从经络病因传病加以分析,并附诸方治法,为分类论述《伤寒论》的著作。清代名医徐大椿称“大有功于张仲景者,《活人书》为第一”。另著有《酒经》。除此之外,还辑有《内外二景图》。
编辑推荐 《活人书》为中医经典文库之一,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活人书卷第一
经络图
(一)问伤寒一二日,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脊强,尺寸脉俱浮
(二)问伤寒二三日,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脉俱长
(三)问伤寒三四日,胸胁痛而耳聋,或口苦舌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尺寸脉俱弦
(四)问伤寒四五日,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尺寸脉俱沉细
(五)问伤寒五六日,尺寸脉俱沉,或口燥舌干而渴,或口中和而恶寒
(六)问伤寒六七日,烦满囊缩,其脉尺寸俱微缓

活人书卷第二
脉穴图
(七)问三部之位
(八)问诊候之法
(九)问脉息之证
(十)问七表
(十一)问八里
(十二)问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脉来数,时一止复来,又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活人书卷第三
(十三)问表证
(十四)问里证
(十五)问表里两证俱见
(十六)问无表里证
(十七)问病人有身大热,反欲得衣,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

活人书卷第四
(十八)问阴证
(十九)问阳证
(二十)问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身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
(二十一)问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锦纹,或下利赤黄,而脉洪实
(二十二)问病人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寻衣撮空,直视微喘
(二十三)问胸膈不快,膜满闭塞,唇青,手足冷,脉沉细,少情绪,或腹痛
(二十四)问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
(二十五)问身微热,烦躁面赤,脉沉而微
(二十六)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
(二十七)问身冷,脉细沉疾,烦躁而不饮水
(二十八)问手足逆冷
(二十九)问吐长虫
(三十)问身体重,少气,阴肿人里,腹内绞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妇人则里急,腰胯连腹内痛

活人书卷第五
(三十一)问冬谓之伤寒,春谓之温病,夏谓之热病
(三十二)问三日以前当汗,三日以后当下
(三十三)问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
(三十四)问仲景有发汗者,有和解之者
(三十五)问仲景有宜下之者,有微和其胃气者
(三十六)问伤寒一日,头疼、口干、烦满而渴。二日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
(三十七)问伤寒已经发汗吐下仍不解

活人书卷第六
(三十八)问脉浮而紧涩,头疼,身体拘急,恶寒无汗,寒多热少,面色惨而不舒,腰脊疼痛,手足指末微厥,不烦躁
(三十九)问脉浮而缓,寸大而尺弱,自汗,体热,头疼,恶风,热多寒少,其面光而不惨,烦躁,手足不冷
(四十)问有发热恶寒,烦躁,手足温,而脉反浮紧者,有寒多热少,不烦躁,手足微冷,而脉反浮缓者
(四十一)问夏月发热恶寒,头疼,身体肢节痛重,其脉洪盛者
(四十二)问夏月自汗、恶寒、身热而渴,其脉微弱者
(四十三)问夏至以前发热恶寒,头疼,身体痛,其脉浮紧
(四十四)问病人先热后寒,尺寸脉俱盛
(四十五)问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四十六)问一岁之中,长幼疾状多相似
(四十七)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
(四十八)问肢体痛重,不可转侧,.额上微汗,不欲去 被,或身微肿
(四十九)问两胫逆冷,胸腹满,多汗,头目痛苦,妄言
(五十)问发热恶寒,颈项强急,腰身反张,如中风状,或瘼口噤
(五十一)问初春病人,肌肉发斑瘾疹如锦纹,或咳嗽心闷,但呕清汁者

活人书卷第七
(五十二)问憎寒、发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膈痞满,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而头不疼,项不强
(五十三)问头疼脉数,发热恶寒,而身不痛,左手脉平和
(五十四)问不恶寒,身不痛,头不疼,脉不紧数,但烦热者
(五十五)问伤寒头疼,身热,肢节痛,大便秘,或呕逆,而脚屈弱者

活人书卷第八
(五十六)问发热
(五十七)问热多寒少
(五十八)问潮热
(五十九)问往来寒热
(六十)问伤寒疟状
(六十一)问汗之而寒热者
(六十二)问汗之而仍发热者
活人书卷第九
活人书卷第十
活人书卷第十一
活人书卷第十二
活人书卷第十三
活人书卷第十四
活人书卷第十五
活人书卷第十六
活人书卷第十七
活人书卷第十八
活人书卷第十九
活人书卷第二十
……
序言 中华医药源远流长,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学说纷呈,流派林立,要想真正理解、弄懂、掌握和运用她,博览、熟读历代经典医籍,深入钻研,精思敏悟是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凡是名医大家,无不是在熟读精研古籍名著,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由博返约而成为一代宗师的。 故此,老一辈中医药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加强经典学习”;“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也非常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就明确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确立为中医药领域的优先主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了“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提出了“读经典,做临床”的口号。我们推出这套《中医经典文库》,也正是为了给广大中医学子阅读中医经典提供一套系统、精良、权威,经得起时代检验的范本,以倡导研读中医经典之风气,引领中医学子读经典、用经典,为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打牢根基。
本套丛书具有以下特点:①书目权威:丛书书目先由全国中医各学科的学科带头人、一流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论证、筛选,然后经专家顾问委员会审核、确定,均为中医各学科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并被历代医家推崇的代表性著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②版本精善:在现存版本中精选其中的最善者作为底本,让读者读到最好的版本;③校勘严谨:聘请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熟谙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家、学者精勘细校,最大限度地还原古籍的真实面貌,确保点校的高质量。
文摘 活人书卷第八
此一卷论发热。大抵伤寒寒多易治,热多难愈。伤寒发热者,以其寒极则生热,治法多用冷药,故令热不去。仲景热多寒少,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不渴、外有微热者,用小柴胡加桂汤,皆温表之义也。近时多行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家皆令服之。此药差寒,不可轻用,虽不若大柴胡汤、小承气汤之紧要之药,病不相主,其为害一也。往往因服小柴胡汤而成阴证者甚多。仲景虽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此为是少阳证,当服小柴胡,不必少阳证悉具耳。况本方又有加减,随证增损。古人方治,审谛如此,后人妄投,良可隆也。[按:仲景百十三方,小柴胡居其一。凡六十余证用之,l清里解表第一药也。世俗去而不用,傍求杂药,适自误耳。奉议此戒,厥意虑人妄投于六脉迟细、表里无热者,遂使后人是非也]
(五十六)问发热
答日:发热而恶寒者,属太阳也。太阳病,必发热而恶寒。盖太阳主气,以温皮肤、分肉,寒气留于外,皮肤致密则寒傈而发热,宜发其汗,麻黄汤(正二十)、大青龙汤(正三十五)主之。若发热微恶寒者,柴胡桂枝汤(正三十一)、桂枝二越婢一汤(正四)主之。若吐、利而发热恶寒者,霍乱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体灼热者,为风温也。《素问》云:汗出而身热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身热常自汗出,此名风温也。[别本“《素问》”上有“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十字,大书误]身热汗出溅溅然者,属阳明也。阳明病,脉浮者宜桂枝(正一)微汗之,脉实者调胃承气汤下之(正方四三),大便不秘者,白虎汤和解(正六十四)。若阳明病发汗多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正四一),盖汗多发热者,胃汁干故也。仲景云:太阳证,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调胃承气汤(正四三)。太阳病三日,发
读书人网 >医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