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广陵书社
页码:76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806941362
条形码:97878069413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扬州学派年谱合刊(套装全2册)》选收清代扬州学派学人朱止泉、白田王、高邮王氏父子、容甫、刘端临、凌次仲、江子屏、焦理堂等十多人年谱,作者均为清代和民国年间学者,不少是扬州籍的学者,可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编辑推荐 《扬州学派年谱合刊(套装全2册)》由广陵书社出版。
目录
序
凡例
朱止泉先生年谱
朱止泉先生年谱序
止泉先生赞
崇祀乡贤疏
崇祀道南祠文
止泉朱先生传
朱止泉先生年谱
白田王公年谱稿
皇清敕授文林郎翰林编修崇祀乡贤白田王公年谱稿
王石腥先生年谱
王石腥先生年谱
高邮王氏父子年谱
高邮王氏父子年谱
高邮王氏治学切要语
附录:王敬之与侄子兰书
附录: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
附录:王宽甫先生着书目
容甫先生年谱
容甫先生年谱
附:马秀才书事
刘端临先生年谱
弁言
世系
年谱
后裔
著作
附录
凌次仲先生年谱
《凌次仲先生年谱》序
次仲凌君别传
国朝汉学师承记
《校礼堂集》纪略
凌次仲先生事略状
次仲先生校礼图
凌次仲先生年谱
卷
卷二
卷三
卷四
江子屏先生年谱
江子屏先生年谱
焦理堂先生年谱
焦理堂先生年谱
焦理堂先生着书目
焦虎玉先生着书目
扬州二王、江、焦四先生年谱陆续刊成,漫题一律雷塘庵主弟子记
御制晋加太傅衔致仕大学士阮元祭文
御制晋加太傅衔致仕大学士阮元碑文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二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三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四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五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七
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八
王伯申先生年谱
王伯申先生年谱
汪荀叔自撰年谱
寿母小记
年谱
刘孟瞻先生年谱
序
自序
刘孟瞻先生年谱卷上
刘孟瞻先生年谱卷下
附录
刘国子家传
清故优贡生候选儒学训导刘君墓表
皇清优贡生候选训导刘君墓志铭
清故优贡生刘君墓志铭
清故副榜贡生候选知县刘君墓志铭
清故副榜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刘君墓志铭
清故举人拣选知县仪征刘先生墓志铭
清故监察御史刘先生墓志铭并序
亡侄丁酉科举人师苍墓志铭
亡侄师培墓志铭
仪征刘孟瞻先生年谱自跋
刘楚桢先生年谱
宝应刘楚桢先生年谱
附着述考
……
序言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是封建统治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也是封建学术文化由繁荣趋于分化蜕变的时期。在乾隆以来安定、富庶的社会条件下,大批文人学者承清初思想家余绪,纷纷摒弃相对空疏的宋明理学,潜心于经史研究,出现了“人人许郑,家家贾马,东汉学灿烂如日中天”的盛况,在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学乃至天文、历算、典章、名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宗师林立,名家辈出,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水平,并涌现出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具不同特色的学术流派,扬州学派就是其中之一。
隋唐以来,扬州一直以富庶繁华著称,素有“天上三分明月,二分独照扬州”的美誉。清初虽经历了“扬州十日”这样的巨大灾难,但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二朝的休养生息,已逐渐平复了战争创伤。到乾隆、嘉庆之际,扬州已是江南最为繁华的商业城市。这里是清朝政府的盐务重心,漕运要津。而地处南北交通运输命脉的运河中段的起点,又使这里成为南来北往的商人、士人和官员的必驻都会。但它又不是两江总督或江苏巡抚的驻地,较诸南京、苏州,受政府和地区军事化的政治控制相对较弱。这些都是造就学术文化繁荣的重要条件。而历任扬州官员大都注重吸纳人才,又创造了有利学术文化发展的氛围。川页治十六年(1659),著名文人王士祯选任扬州府推官,他“文章结纳遍天下,客之访平山堂、唐昌观者,曰以接踵”,著名文人如杜浚、魏禧、陈维崧、孙枝蔚、吴伟业、冒襄、宋髦、费密等,都曾往来扬州,相互揽胜访古,文酒聚会,质疑访学,刊刻著述,扬州便成为人文蕾萃之区。
文摘 昔王德甫撰《四士说》,称高邮王念孙及其子引之有苍雅之学。汪容甫论次当代通儒姓氏八人,而王氏有二。焦理堂赞《广雅疏证》《经义述闻》曰:“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经义述闻》,以子翼父。”阮伯元叙《经传释词》则曰:“高邮王氏桥梓,贯通经训,兼及词气。今伯申侍郎刻成《释词》十卷,元读之,恨不能起毛、孑L、郑诸儒,共证此快论也。”又云:“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顾千里谓近代通儒,程征君经学,钱少詹史学,汪明经文章,高邮王氏父子小学,天下五人而已。臧在东谓“高邮王氏父子小学,出六朝人之上”。陈恭甫谓“当代通儒著述,惟高邮王氏父子与让堂老人为最醇”。曾涤生图圣哲三十余人遣象,谓“王氏父子集小学、训诂之大成,复乎不可几已”。尔吕生长江都,与高邮为同郡,壤相接也。辛丑、壬寅,又客高邮者二年,闻两先生之流风遣韵也稔矣,顾以寡昧,溺志词章,疲精道路,于乡贤声音、文字、训诂精博淹通之学,无能为役。闭门人海,补过读书,乃取两先生事迹钩稽而排比之,成《年谱》二卷,藉寓仰止之诚云尔。上虞罗叔蕴尝拟撰《石耀年谱》,尚未之见。忆周保绪有《陶诗谱》,丁俭卿病其未审,别为一编,保绪即自毁所作。它日罗书刊布,吾固不辞为保绪也。中华民国十六年二月三十一日闵尔吕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