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伦理学:发明对与错

发布时间: 2010-04-07 02:59:48 作者:

 伦理学:发明对与错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9787532743346
条形码:97875327433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哲学的转向语言与实践译丛

内容简介 《伦理学:发明对与错》开首的这一断言,显示出作者将以一种独特的主观主义视角来表明,道德,无法被我们发现,而是必须被创造出来。
《伦理学:发明对与错》系统地表述了麦凯的伦理学思想,虽然篇幅不大,却影响甚大。它初版于1977年,在此后的短短6年里就再版了4次。它试图勾勒出一个伦理系统,此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伦理学的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伦理学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则探讨了伦理学与法律、政治、宗教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作者简介 约翰L麦凯(John L.Machkie,1917-1981),澳大利亚哲学家,以元伦理学的研究著名。曾先后在澳洲的悉尼大学、新西兰的奥塔哥大学以及英国的约克大学教授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自1967年起,他一直担任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员,直至去世。1974年,他当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
他的主要著作有《真理、或然性与悖性》(1973)、《洛克带来的问题》(1976)、《伦理学:发明对与错》(1977)和《休谟的道德理论》(1980)等。  
丁三东,哲学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现任教于四川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观念论和实践哲学。
编辑推荐 《伦理学:发明对与错》为“哲学的转向语言与实践译丛”中的一本。《伦理学:发明对与错》系统地表述了麦凯的伦理学思想,虽然篇幅不大,却影响甚大。《伦理学:发明对与错》由三个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伦理学的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伦理学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则探讨了伦理学与法律、政治、宗教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编伦理学的地位
第一章 价值的主观性
1.道德怀疑主义
2.主观主义
3.二阶问题的多样性
4.客观性是一个真实的问题么?
5.评价的标准
6.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
7.客观性的主张
8.从相对性方面进行的论证
9.从怪异性方面进行的论证
10.客观化的模式
11.人类生活的一般目标
12.结论

第二章 “善”的含义
1.“善”的一般含义
2.道德语境中的“善”

第三章 责任和理由
1.“是”和“应该”
2.“应该”的含义
3.理由的多样性
4.制度

第四章 普遍化
1.普遍化的第一个阶段:数字区别的不相关
2.普遍化的第二个阶段:将自己置入其他人的处境
3.普遍化的第三个阶段:考虑不同的趣味和相互竞争的理想
4.普遍化之中的主观要素
第二编伦理学的内容

第五章 道德的目标
1.道德怀疑主义的后果
2.克服有限同情的一个设计
3.设计的形式
4.博弈论分析
5.设计的内容:守旧还是革新?

第六章 效用主义
1.行为效用主义
2.幻想伦理学
3.狭义上的道德
4.规则效用主义
5.效用的“证明”
6.效用作为欲求的满足
7.道德的可塑性

第七章 后果论和义务论
1.善的概念
2.普遍化的基本原理
3.对次要原则的需要
4.特殊的关系和道德原则的形式
5.目的和手段
6.绝对主义和双重影响原则

第八章 实践道德的诸要素
1.对人而言的善
2.自我中心主义、权利和财产
3.自由
4.说真话、撒谎和协定
5.君主应该如何守信
6.德性
7.要道德的动机
8.道德的扩展
9.生命权
10.结论
第三编伦理学的边界

第九章 决定论、责任和选择
1.自愿的或故意的行为
2.责任的直接规则
3.因果决定论和人的行为
4.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

第十章 宗教、法律和政治
1.伦理学的神学边界
2.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联与叠合
3.道德的政治应用和扩展
注释和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序言 全部哲学都是语言批判。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实践哲学的伟大传统继续存活于一种对其哲学内涵
有所了解的解释学之中。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世界。
——卡尔马克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我们把它称作“实践理性转向”。所谓“实践理性转向”,主要是指西方主流哲学界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元伦理学阶段和后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阶段之后,恢复了对于价值的理性基础、规范的根源和辩护,以及伦理学与本体论的关系这些实践理性的传统主题的兴趣。无论是在研究的主题、范式、方法方面,还是在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方面,“实践理性转向”都可以说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这一转向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语言学转向”是相对于古代的“存在论转向”和近代的“认识论转向”而提出来的,它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哲学范式转变。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语言学转向”兴起之前的两次哲学转向,就会发现,一种哲学范式的真正确立最终依赖于自身规范基础的阐明和辩护。古代哲学的理念,即善的存在论学说,是其目的论伦理学的背景和前提,而这种目的论的伦理学则是古代存在论的规范内涵;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近代认识论是道德自主性学说的背景和前提,而这种道德自主性则是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规范内涵。按照这样的提问方式,我们很有理由追问,“语言学转向”的规范内涵是什么?相应地,所谓“实践理性转向”——如果这种“转向”名符其实的话——的哲学前提和基础又是什么?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我们遭遇了“语言学转向”与“实践理性转向”之间的关系这一贯串20世纪西方哲学的重大问题。
文摘 第一章 价值的主观性
1、道德怀疑主义
不存在任何客观的价值(VALUES)。这是对本章论题的一个直截了当的陈述,不过在论证这个论题之前,我将努力通过一些方式澄清并限定它,在其中我可以处理一些异议,也可以防止对这个陈述的媒些误解。
这一论题的陈述很容易激起三种非常不同的反应。有些人会认为它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他们会把它看做是对道德以及对其他所有有价值的东西的威胁,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论题在本声称是探讨论理学的著作中的出现是荒谬的,基至是无耻的。另一些人则会把它看做是浅薄的真理。它显而易见得简直不值一提,无疑太易懂了,无须太多的论证。而第三种人则会说,它是无意义的或空洞的,对于价值是否是世界构成的一部分,这个问题并没有提出任何真实的论题。不过,正因为可能存在着上述三种不同的反应,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地探讨。
价值不是客观的、不是世界构造的一部分,这一主张意谓着不但要包括或许被最自然地等同于道德价值的道德上的善,而且还要包括其他可以被最自然地等同于道德价值的道德上的善,而且还要包括其他可以被更宽泛地称作道德价值或道德贬斥的东西——正确和错误、义务、责任、一个行为的恶劣和卑鄙,诸如此类。它还包括非道德的价值,特别是审美价值,美以及各种艺术价值。
后记 JL麦凯,1917年生于澳大利亚,并在那里接受了大学教育,1938年到1940年期间,在牛津大学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几年,他基本上是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大学任教。从1963年起,他来到英国本土的约克大学任教,几年后,成为牛津大学的专职研究员。
麦凯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元伦理学、宗教哲学以及形而上学。《伦理学:发明对与错》这本书就系统地表述了他的伦理学思想。此书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影响甚大,它初版于1977年,在此后的短短6年里就再版了4次。它试图勾勒出一个伦理系统。此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讨了伦理学的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伦理学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则探讨了伦理学与法律、政治、宗教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很多论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尤其是其中的第一章。在这里,麦凯驳斥了道德价值的客观说。
一般而言,伦理学研究的是有关价值的问题。可是这价值是什么?它是客观的么?麦凯指出,西方思想传统的主流可以被称作道德客观主义,它不仅表现在传统哲学领域,甚至在日常思想和语言中也有所体现,在当代的一些哲学理论——如生存主义——中也有体现。麦凯对他所说的客观性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将之和交互主体性、可普遍化性区别开来(22—23)。
读书人网 >哲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