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页码:2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20409381X/9787204093816
条形码:97872040938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悦读经典:品读古典名句
内容简介 《庄子名句品读101》讲述了:“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书》、《老子》、《庄子》、《史记》那样经过岁月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文化经典。树有根,水有源,知识的长进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寻根究源的过程。否则,乱读一通,我们就容易把枝节当根本,我们的思想就会像一团乱麻纠缠不清,我们的头脑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个世界看上去纷繁复杂,茫无头绪,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蕴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气,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潜心读“大著”,思接千里,气贯长虹,自然有益于养我浩然正气。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千》五十二篇,但留F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 .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是一部“明道之书”,庄子之“道”含义顿多,但主要是指一种精神境界。清代学者林云铭在《庄子因总论》中说: “三十三篇之中,反复十余万言,大旨不外明道德,轻仁义,一生死,齐是非,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而已。”这大体指的就是庄子道中的精神境界,即庄子的人生观。庄子对中华文明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用“自然”,“无为”的人生哲学为后人营造了个缓解思想危机的精神乐园。
在庄子看来,官爵、名利、金钱都是暂寄人身之物,寄托之物来去不可挡,所以不要为高官厚禄而放纵心志,也不要因为穷困而趋附世。庄子这种人生观,深深地浸透到我们民族心理素质之中,且达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人志士,把它作为修身养性的信条。
编辑推荐 《庄子名句品读101》是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庄子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庄子”的学说是人们渴求的心灵良药。
品读“庄子”畅游逍遥的人生境界。
目录
1.水与舟
2.荣辱之境
3.葫芦的妙用
4.人生至境
5.天地位万物育
6.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7.无用之大用
8.大智慧和小聪明
9.思想上的聋盲
10.朝三而暮四
11.道隐于小成
12.知止其所不知
13.葆光之境
14.是非之辩
15.庄周梦蝶
16.有涯与无涯
17.有心为善不是善
18.庖丁解牛
19.远离樊笼
20.安时而处顺
21.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22.听之以心
23.寡不道以欢成
24.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25.养中的道理
26.谨言慎行
27.做人不要太刻薄
28.不逃避不勉强
29.乘物以游心
30.内方外圆
3lI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32.不材之木
33.无用之用
34.万物皆
35.游心乎德之和
36.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37.榜样的力量
38.以人为镜
39.命运之彀
40.淡然自若的生活观
41.大我情怀
42.忘其所不忘
43.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44.欲望与天机
45.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46.小惑与大惑
47.敬畏生命
48.君子和小人
49.盗亦有道
50.圣人之道
5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52.大巧若拙
53.无为而至
54.有机事者必有机心
55.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56.用笨蛋管一堆聪明人
57.抱朴而行
58.象则非无罔则非有
59.“无我”的境界
60.采真之游
61.圣人之德
62.无忧无乐
63.闲适的心
64.跟着环境走
65.大智大勇
66.宁生而曳尾涂中
67.鸩的清高
68.谦卑是一种睿智
69.鱼之乐
70.至乐无乐
71.守经达变
72.视死如归
73.养形与养心
74.醉者神全
75.凝于神
76.外重者内拙
77.以鸟养鸟
78.“忘”的艺术
79.材与不材之间
80.外生死
81.利合与天属
8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83.君子之交
84.自美者戒
85.哀莫大于心死
86.“真人”的境界
87.警惕两面派
88.大智知止
89.观人术
90.以天地为棺榔
91.穷亦乐,通亦乐
92.珍视生命
93.穷厄见精神
94.雪中送炭
95.精诚之至
96.大白若辱
97.圣人之化
98.圣人之爱人
99.责人与责己
100.积卑而为高
101.故乡的回望
……
序言 熊十力先生有句座右铭:“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考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
“大著”者,我理解就是像《四书》、《老子》、《庄子》、《史记》那样经过岁月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文化经典。树有根,水有源,知识的长进必须经过这样一个寻根究源的过程。否则,乱读一通,我们就容易把枝节当根本,我们的思想就会像一团乱麻纠缠不清,我们的头脑就很容易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个世界看上去纷繁复杂,茫无头绪,但最根本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蕴涵在先哲的“大著”之中。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增加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气,读什么样的书,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潜心读“大著”,思接千里,气贯长虹,自然有益于养我浩然正气。
“大著”之所以博大精深,乃是来自著者的人生彻悟。厚积薄发,悟是不容易的,只有在痛苦的殚精竭虑之后,才能享受到茅塞顿开的“悟”之乐。所以,熊先生才说:“寻玩义理,须向多方考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
我们今天的读书常常是浅尝辄止,缺乏那种“寻玩”的从容和耐心。读书只有上升到“寻玩”的境界,才算是最高的境界。“寻”,享受的是探险的惊奇,“玩”,享受的是对知识的审美。寻而玩之,其乐无穷。
进入经典古籍的世界也是提升中文语文能力必经的下一步。
文摘 各安其位,是就各个因素、成分或各个部分而言。要维持各得其所的秩序,就要求各部分各安其位。乐队演奏,各种乐器、各个声部有主有次,每一局部都需服从总体的要求,不顾总体要求,竞相突出自己,必定破坏和谐,成为噪音。因此孔子说:“君子思不出其位。”强调要安于其位,或言要安分。中国民问有一寓言,说眼、耳、口、鼻争功,互不服气,不相配合,结果一事无成,也是说明眼、耳、口、鼻各司其职,各有其功,不可缺少,不可替代,讽刺那种不安其位的人与事。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各得其所是各安其位的基础,各安其位又是保持稳定秩序,各得其所的条件。二者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一个要求:摆正每一局部在全局中的位置。这一要求又集中体现在“中”上。“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中,就是无过无不及,一切适度。中是和的基础和条件,各个因素、各个成分、各个局部都适度,才有总体的和。所以《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就是要做到无过无不及。不及,则不得其所,不安其位,而过,亦失其所。无过无不及,才能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达到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