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散文纪实文学

发布时间: 2010-04-07 03:13:19 作者:

 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当代散文纪实文学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661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4月
ISBN:7532119181
条形码:97875321191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本大系分小说和散文纪实文学卷;选编收录的作品,近现代部分按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次,当代部分由于选文丰富,按地区及发表先后编次。

  为体现大系的广泛与繁富,编选时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最多收录不超过三篇。

  为尊重作者,尊重历史,本大系所收的作品,除对原作中明显的错漏别字和标点作了订正外,一律不妄作修改。
媒体推荐 在夹缝中生长(序)
郏宗培
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后.在中国的文坛上涌现过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一波又一波的文学潮流,那么,随着尘封久闭了多年的中国国门的启开,而勃兴起来的留学生文学也是一波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而且是波澜不止,至今仍有相当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追寻这一文学现象近二十年来的走向,也许会引发一些有趣的启迪。
我国的留学生文学,可上溯到一个多世纪前的清朝年间。1854年即赴美留学,后又返国组织我国最早的几批富费留学生的容闳撰写的《西学东渐记》,可以说是我国留学生文学的鼻祖。到了近现代,鲁迅、郭沫若、闻一多、朱自清、徐志摩、巴金、冰心等或以留学生。或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涉足过这个领域的创作。但在当时,这些创作并未形成“留学生文学”这一特定的文学范畴。现在看来,这与创作者的写作动机及当时新文学运动发展的不成熟是有很大关系的。就作者的主观心态分析,早期的留学生出国的目的大都是去学习西方先进的“船坚炮利”,这种实用主义的文化态度体现在创作上就是较多注重作品的社会认知价值和教化功能,注意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及域外生活的记录,而较少关注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郁达夫《沉沦》里的主人公声泪俱下地为身为弱国子民寄人篱下、备受歧视、孤独凄凉的留学生呼唤:“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就是早年留学生的典型心态。
与上一辈的留学者相比,当代的负笈远游的留学生则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精神风貌,他们自求生存的困难也许更多,他们所走出和走进的两种文化、两种特异生活的差距也许更为悬殊。他们不可能像当年胡适一样与美国的中产阶级厮混在一起,以“上等人”自居,甚而看不起唐人街的同胞。他们也不可能奢望学成归国像胡适那样立即荣登大教授的宝座,每月进项四百块大洋。他们中的不少人最初的生存状态也许可用这些词汇来概括:迷惘、屈辱、担忧、疑惑、劳累、奋争……。他们的生活大都十分窘迫,出国费用基本上靠借贷,而出国以后又要面临升学缴费、婚恋养家等诸方面的生存困境。因此,反映他们留学生活题材的代表作,不是《我的财富在澳洲》、《陪读夫人》式的打工苦、谋学累,便是《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式的曲折传奇。坦率地说,眼睛只盯住同宗同族,时时感到与西方生活、观念及文化上的隔阂,而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即人类、人性、社会诸方面的融汇、沟通,因而引不起投身其中的兴趣与激情,恐怕是留学生文学虽有一定影响,但尚缺乏质的突破,缺少一种整体把握,缺少几个在文学史上站得住的人物形象的症结所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先后结束了求学生涯,他们中的不少人以留学生转换到了“学留人”——学业结束后留居国外的社会人。他们的生活比学生时代要稳定而优越,加之语言媒介和人际关系的熟谙,对母国文化的素养和欧风美雨的漫润,社会的时代的视野更为开阔,常能将中西异同熔铸于文学形象的阐释之中,因而,九十年代的留学题材的作品出现了题材多元化、风格多样化以及网络媒体多重化的新趋向,特别是不少旅居海外仍专注于文学创作的留学生作家的介入,更是提升了这类作品的品味。这些作品由于创作主体和文本内容的相似性,而具有某种群体性的特征,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
差异及审美情趣、关注焦点的不甚相同,这些作品大都很难进入异国的主流文学。因而,其最大的最有亲和力的读者群是在国内。上海文艺出版社近年来出版的“小说界文库旅外作家长篇小说系列”中的长篇佳作,如严歌苓的《人寰》、戴舫的《第三种欲望》、虹影的《十八劫》、薛海翔的《情感签证》等,是这些中文作品的最佳出路。
……
编辑推荐   本大系分小说和散文纪实文学卷;选编收录的作品,近现代部分按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次,当代部分由于选文丰富,按地区及发表先后编次。

  为体现大系的广泛与繁富,编选时对同一作者的作品最多收录不超过三篇。

  为尊重作者,尊重历史,本大系所收的作品,除对原作中明显的错漏别字和标点作了订正外,一律不妄作修改。
目录
在夹缝中生长(序)
关于“边缘人”的通信
闯荡美利坚(节选)
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节选)
绿卡——北京姑娘在纽约(节选)
我在美国当律师
……
文摘 书摘
“蓝宝石”徒有个豪华的派头。
左邻右舍是黑社会的地盘,上流社会人士自然不愿光顾此地;附近中下层社会的人们一般也不来吃,他们打电话来叫人送上门去。同样的菜,外卖比堂吃的价格便宜三分之一。而且分量更多,谁不占这个便宜是傻瓜。这确是“蓝宝石”的一个致命伤。
我们靠的是街上偶尔游进来的几条鱼儿。
为了小费,我和小黄真绞尽了脑汁。免费送只箴语饼是讨人喜欢的,然而,箴语条上说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如果说得风马牛不相及或触痛了什么不如意的事,可就糟了。我们琢磨着搞点小动作:把破碎的箴语饼里的小纸条抽出来,捡吉祥如意的箴语条分门别类,重新塞进一些松散有缝的箴语饼中,换去未知数。姑娘来了给“爱情”的,小伙子来了给“发财”的。老太太来了给“长寿”的,带来个小孩给“前途无量”的……
有一次却失灵_r。我递给一位中年妇女一只箴语饼,她喋喋不休地对我说:“呵,箴语饼,我见得多了。我从唐人街自己买回来一大包。晚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剥开吃,读读箴语条。摸到个好的我想再来一个好的,摸到个坏的我想下一个会是好的……”
唉,箴语饼若有灵,我为什么不给自己剥一只瞧瞧呢?
托尼说:你在纽约洗过澡吗?
托尼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他,咱们是冤家。
他看我是乡下人,大陆上来的人土哩叭叽的。
我看他是城市流氓,一肚子坏水,满脑子蛆。
他刚来餐馆的头三天,对我点头哈腰,以为我是侍应领班。三天一过,他神气起来,好像经理之下,非他莫属。
酒吧上的现款与账单对不起头,他一口咬定是酒吧的打卡机坏了。张经理请人来修理,打卡机竞没毛病。这个混账东西想找个借口从此混账下去!
他向张经理开口要带一大包冰回家,说朋友们来家里聚会。虽然店有店规,经理还是答应了他。因为酒吧招待难找,他更加不可一世了。
他在酒吧上竞另设“餐座”,顾客们喝酒点菜,小费落进他的腰包。这不是存心坑了我们?后来,趁张经理想振兴酒吧,他大钻空子,索性在酒吧上免费供应炸馄饨、炸小排骨之类美国人挺实惠,从餐厅涌向酒吧。托尼的小费猛涨,而餐厅的生意猛跌,弄得张经理哭笑不得。
损人利己在托尼看来是天地公理。其实,他的鬼点子我全明了,嗤之以鼻。我这个临时跑龙套的犯不着与他争角色,再混几天我就远走高飞了。
有一次,我们餐馆里的人一起吃晚饭时,托尼神气活现地从酒吧走下来。领带不打
……
读书人网 >散文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