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页码:43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7562823219/9787562823216
条形码:978756282321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The course of Social Security Theory
内容简介 《社会保障理论教程》全面梳理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和中间道路等理论流派的结构体系。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在经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伴随西方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扩张逐步发展起来的。几个世纪以来,社会变迁的内在需求,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不断发展,而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和变革又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和实践模式的变迁。《社会保障理论教程》以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演进逻辑为纵向线索,以社会保障理论的结构体系为横向维度,并尝试将理论的发展置于社会变迁的脉络中予以考量,着力展示社会保障理论的完整发展历程,使读者能从一个较高的层面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深入而系统的认识,进而有助于反思和创新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的建构路径。
《社会保障理论教程》适合高等院校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专业人员使用。
作者简介 张广利,1963年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政策、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等。现已出版《女性、男性、社会》、《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等方社会学:理论传统与当代转向》、《社会性别的多视角透视》等多部教材和学术专著。已在《人文杂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曾承担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多项,承担横向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社会保障三大理论流派述评/1
第一节国家干预主义/1
第二节经济自由主义/11
第三节中间道路学派/15
第四节对三大理论流派的评价/19
第一章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思想渊源/22
第一节柏拉图:生存正义与公民权益/22
第二节莫尔的乌托邦思想/27
第三节康帕内拉社会保障体系构想/31
第四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36
第二章古典社会保障理论/43
第一节古典自由主义的财富与福利思想/43
第二节功利主义社会福利观/53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62
第三章早期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保障理论/69
第一节社会民主主义概述/69
第二节费边社会主义社会改良思想/78
第三节德国历史学派国家干预论/94
第四章福利经济学社会保障理论/110
第一节福利经济学概述/110
第二节收入转移与福利增长理论/119
第三节社会效用函数与福利增进理论/124
第四节不平等与贫困指数理论/129
第五章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障理论/133
第一节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133
第二节有效需求与就业理论/135
第三节国家干预与社会保障政策主张/146
第四节后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再分配理论/156
第六章福利国家理论/161
第一节福利国家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162
第二节瑞典学派的国家福利理论体系/172
第三节贝弗里奇关于“福利国家”的设计/178
第四节蒂特马斯的社会福利观/188
第五节福利国家理论的危机/197
第七章中间道路与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理论/205
第一节麦克米伦的中间道路/205
第二节“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理论/215
第八章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225
第一节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225
第二节国家保险理论/230
第三节反思与调整/236
第九章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246
第一节哈耶克:个人责任与有限保障/247
第二节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257
第三节供给学派的福利观/264
第四节公共选择学派的福利思想/272
第十章社群主义理论:公益与国家责任/284
第一节社群主义概述/284
第二节社群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295
第三节社群主义的影响及其评价/301
第十一章“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的社会保障理论/305
第一节“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背景/306
第二节“第三条道路”的基本理论框架/308
第三节社会投资理论/317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的公平理论/323
第一节罗尔斯:机会均等与分配正义/323
第二节诺齐克:过程公平/334
第三节德沃金:权利平等/350
第十三章风险社会理论/360
第一节风险社会概述/360
第二节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363
第三节安东尼吉登斯的风险社会理论/368
第四节风险文化理论/377
第五节应对现代风险的社会政策构想/385
第十四章人口学理论与社会保障/392
第一节生育率理论和生育社会保险/392
第二节老龄化理论与老年社会保障/405
第三节死亡率理论与遗属社会保险/423
参考文献/433
后记/438
……
序言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2006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基于“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明确提出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等和谐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当然,民生的改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需要适合时宜的社会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2008年3月1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组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这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新组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主要职能有两项:一是以促进就业、维护劳动关系稳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以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管理为核心的公共人事管理职能。我们相信,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建立,必将为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为有效的体制保证。
可以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是发展和改善民生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力资源是民生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保障则是民生发展的制度保证。
文摘 (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费边社会主义者从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强调要提高国民效率,必须保证国民的最低生活标准;从平等、自由、民主、协商的人道主义社会价值观出发,强调享受这种最低生活标准的文明生活是每个公民的天赋权利;在社会进步的条件下,强调劳动者不要满足于济贫法的低标准,而要大大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福利待遇,保证能平安地渡过社会风险;从国家的职能角度,强调政府有责任、有义务采取各种手段、提供各种社会服务来达到这一目标。
按照费边社会主义者的设想,如果要维持“国民最低生活标准”,就应当满足下列基本条件:(1)必须制定一个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必须与工时挂钩,每天8小时为最长工时,不靠延长工时维持最低工资;(2)政府应保证国民拥有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符合最低卫生要求的生活条件,促进国民健康,增进国民福利;(3)国家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保证每个公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儿童提供免费午餐;(4)制定工厂法,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增进工人福利;(5)由国家创造就业机会,实施技术教育,提高国民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地铲除产生贫穷的根源。①
(四)病人、老人与儿童政策
费边社会主义者指出,任何一个社会中,病人、身体孱弱者以及没有劳动能力者都会存在,他们的一切需要都应该由公共福利来承担。所有人都要经过童年而且都可能会生病,也都会经历年老的时期,所以,“只有这样做才是公平的,那就是那些在健康的时候以及整个成年时期曾经诚实地劳动的人们,在他们生病的时候以及在他们的整个晚年都应该享受到劳动的报酬”。
1972年生。浙江大学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学、人口学、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生导师。主持完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完成教育部重大课题一项。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一项,主持华东理工大学校内课题和选拔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课题各一项。主要从事农村社会学、消费社会学、社会保障、城市社区研究等,已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著作(含合著)三部。
1974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教于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从事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后记 “社会保障理论”作为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毋庸赘言。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深感“社会保障理论”经典教材的缺失。2006年下半年,我们将该教材的写作列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并邀请了兄弟院校的同仁共同参与。本书的写作正是建立在我们日常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本书试图对西方社会保障理论作一个全景式的梳理,并力争做到与本土经验相印证。在写作思路上,本教材以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基本线索,分别考察了不同时期西方主要社会保障理论的出台背景、思想内涵及其影响。在内容和结构上,尽可能多地挖掘出社会保障理论的意蕴,力争做到有别于一般的社会保障理论和社会福利思想著述,力图使社会保障的理论脉络更加清晰,更为全面系统。
本书是由长期从事社会保障及相关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共同完成的,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本书的具体分工为:华东理工大学张广利教授、博导(第一章第一至三节、第十三章),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彭善民博士(第二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徐丙奎博士(绪论、第三章、第十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童雪红讲师(第四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孙淑敏博士、副教授(第五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汪华博士(第六章、第十一章),浙江财经学院社会工作系王春霞博士、副教授(第七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赵雨讲师(第一章第四节、第八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杨发祥博士、副教授(第九章),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马九福博士、副教授(第十二章),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刘晶博士(第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