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古玉刀工鉴别:高古卷

发布时间: 2010-04-08 02:03:58 作者:

 古玉刀工鉴别:高古卷


基本信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页码:21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8月
ISBN:7535625029
条形码:97875356250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刀工”,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
  本书针对新石器时期玉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
媒体推荐 书评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刀工”,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 本书针对新石器时期玉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

编辑推荐   《礼记》:“玉不琢,不成器。”琢玉必须讲究刀工。石器时代不存在精密“刀工”,如今出土的玉斧、玉铲等玉制品,基本上都是素面无纹,即使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弦纹、绳纹等原始图案,也很难在同时期的玉制品上发现踪迹。直到夏、商、周三代,刀工才得到攻玉之人的重视,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各朝各代都显示了独特的刀工技法。
  本书针对新石器时期玉的刀工,结合翔实的资料,给读者指出了一条刀工鉴别的快速通道。
目录
红山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夏、商、周玉器
春秋战国玉器
……
文摘 书摘
  红山文化玉器特征
  一、“红山刃边”:红山文化玉器有个显著的特征,凡是没有凹槽的板形器,边缘均磨薄呈刃状,俗称“红山刃边”。
  二、“红山瓦沟”:红山文化玉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勾云形佩的平面磨出瓦楞纹凹槽,俗称“红山瓦沟”。
  三、红山喇叭”:红山文化玉器大多是锥钻孔或管钻孔。锥钻孔有如“马蹄”,俗称“马蹄孔”;两面对钻则在中间留下“蜂腰”;或“台阶”所以又称“蜂腰孔”。这种锥钻形成的孔,都会在器表留下“喇叭口”,业内把它称为“红山喇叭”。管钻孔的孔壁常留有擦痕或螺旋纹。
  四、“红山椭圆”: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圆雕件,圆径极不规范,大多为椭圆形,这种刀工和后来的刀工有明显区别。
  五、“红山二合一”:红山文化玉器形成结构上的一大特色是纹饰和造型两者合而为一,玉件的结构既是纹饰又是造型。
  六、“红山线刻眼”:红山文化玉器中动物眼睛大多为阴线刻成,眼形以梭子形、圆圈形、重圈形、卷云形为最多见,有少量穿孔眼。
  七、“红山磨痕”:红山文化玉器上的直线痕,有些专家认为是用柔性拉条“拉”出来的,其实不然。即使用最坚韧的牛皮拉条和解玉砂,也未必能在玉件表面磨出痕迹来,例如著名的红山玉鹗尾部和翅内的直线条,都是用石质或骨质锐器磨刻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匀的原因,线条都呈现底部宽、尾端尖的形状,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线条“毛道”和续痕非常明显。这些标志着红山文化玉器的磨刻特征,业内称之为“红山磨痕”。
  八、线条特征:红山文化玉器线条丰富,常见的有宽阴线、窄阴线、阳刻线、弦纹、齿纹、网格纹。
  阴线底部大多呈弧形,剖面近似“V”字形,浅而轻,均为手工琢磨而成,较长的阴线有逐段磨刻痕,宽阴线有多次磨琢的“毛道”。
  弧线分短弧和大圆弧两种,前者用手工一次磨刻而成,后者则需用辅助弧托,分段磨刻,有明显的“接续痕”。
  阳刻线是磨去地子,凸出线条,俗称“减地起线”。
  弦纹有阴弦、阳弦两种。阴弦类似首尾相接的宽阴刻线,阳弦类似阳刻线。
  齿纹有尖形齿和方形齿两种。
  网格纹常出现在鸟和龙纹的头部、尾部,是由浅阴线组成的不规则网格。
  九、器型特征:红山文化器型以龙、鸟、兽面为典型。
  红山“c”形龙多为梭形眼、闭口、上翘唇、尖尾、后披鬣;红山“猪龙”无鬣;“龙胎”短鬣。从“猪龙”到“龙胎”到“C”形龙,历经
……
读书人网 >历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