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
ISBN:7561730543
条形码:97875617305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一书是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适应行为与认知研究组集体协作完成的一项跨学科研究项目的总结。由于其在判断、推理和决策领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将关于有限理性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所以自199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作为重点书目推出其英文版以来,已经在心理学、经济学、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行为生态学等研究领域引起了巨大反响。有限理性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一书对认知科学中有限理性革命的分析和讨论是令人着迷的,不啻于对传统无限理性观的致命一击。”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einhard Selten也指出:“本书是对有限理性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它表明快速简捷方法所以能取得令人惊奇的成效,是因为它们拟合了环境的结构。对此种‘生态理性’的强调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开辟了一个富有前景的新的研究方向。”加里弗尼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Donald A.Norman也说:“决策领域的研究将因为此书的出版而改变面貌。”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重点引进书目及时地出版了其中译本。通读全书,笔者认为这是一部值得推荐和研习的学术著作!
对待理性的观点和态度是衡量科学家们(尤其是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理论倾向的重要尺度之一。从哲学、经济学(包括管理科学)等传统学科,到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新兴学科,学者们无不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不同而被归入不同学派。单就心理学领域来说,从行为主义范式的产生和衰落,到现代认知心理学范式的兴起,无不贯穿着反叛理性和回归理性之间的斗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啻于对心理学家们坚守已久的传统观念的致命一击,其影响波及到了心理学之外的众多学科领域,但其极端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又总是令人望而却步!可以看到,心理学家们并非不愿意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极端之间取得平衡,但却始终未能找到理解和看待理性的第三条路线。《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一书朝这个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作者简介 哥德吉尔伦尔教授,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ABC研究组)主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系前教授,曾经获得过无数次奖励,其中包括1992年国际行为科学研究的“AAAS奖”
彼得M托德博士,ABC研究组的合作建立者,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资深研究科学家,曾经发表和出版了关于行为模式、音乐和进化心理学等领域的多部著作和无数论文。
刘永芳博士,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访问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曾发表和出版过关于记忆、归因理论及其应用、社会认知、人格理论和人格评价等领域的多部著作数十篇论文。
媒体推荐 序
本书邀请您到一个未知领域去做一番观光旅游。这次旅行将涉险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类理性王国,它不同于传统认知科学和经济学向我们展示的那个人人皆知的理性王国,在那里人们生活在拥有无限时间和无穷知识的理想世界里,耀眼的理性之光射下逻辑和概率的光束。相反,我们即将出发去探索的这个人类理性新大陆布满了杂草荆棘,笼罩着暗淡的不确定性的光线。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只有极其有限的时间、知识和运算能力,不得不利用这些有限资源对发生在周围世界某个角落里的预想不到的事件进行推断。
在视野受限,时间紧迫,而又无现成经验可供利用的情况下,一个人怎样才能确保自己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在本书中,我们指出人们可以运用一些快速节俭启发式做到这一点,其推断机制是简捷的,却是精明的。这些简捷规则为人们适应周围环境装备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工具箱,在这里,传统的逻辑和概率规则派不上用场。这些简捷启发式所以有效,原因在于从生态学角度看它们是合理的,即适合于它们应用于其中的环境的信息结构。
我们是作为一个群体开始这次旅行的,这个群体由来自通常毫无联系的多种领域的彼此迥异的人所组成,这些领域包括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共同的爱好把我们带到了一条船上,在这里大家不得不相互交流,一起工作,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技能。这条船能够顺利地航行,得益于马克斯普朗克协会(Max Planck Society)长期的经费资助,它允许我们确定一个延续多年的远景目标,去实施一项没有确定结果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方案。本书所描述的多数研究是在慕尼黑的马克斯普朗克心理学研究所(Max Planck lnstitute for Psychological Re-search)完成的,而对以前未曾涉足过的更加广阔的生态理性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则完成于我们的新家——柏林的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Max Planck lnstitute for Human Development)。我们的航行才刚刚经历了不到三年时间,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并在启发式领域获得了一些新发现,这使得我们顺利地赢得了对该领域的优先报道权。
我们研究组的名称——ABC研究组——是“适应行为与认知中心”(The Center for Adaptive Behavior and Cognition)的缩写。它还具有对本书主题更加重要的第二层含义:我们研究的是决策制定启发式的“ABCs”,即这些推断机制得以形成的基本构筑块。
本书各章在一定程度上叙说了我们探险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我们在长途的艰难跋涉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所经历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漫长而痛苦的困惑不解和失败的推测之后,我们常常为多种简捷启发式的令人惊奇的作用以及隐含在其背后的原因而踌躇迷茫。我们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我们的许多同事很快就产生了这种思想情绪,而且比我们放弃得要晚!),只是到了最后才认识到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这些发现是千真万确的。为了反映我们从迷惘怀疑到确信不疑的进步过程,本书前面的有关章节将报告我们当初的一些令人迷惑不解的发现,而后面的有关章节将把这些零散发现综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画面。
本书意欲激励和鼓舞那些热爱和敢于探索的智力探险家,而不钟情于那些追求四平八稳和困守既得学问的庸碌之士。这并不是说我们仅仅提供了一些大胆的、不明智的结果——我们已经整理了来自实验的、现实情景模拟的大量数据,形成了可靠的证据库。不过我们也的确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如将我们的启发式规则之一运用于股市,看是否能够赚到钱。
……
编辑推荐 在《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和动物的理性是有限的(既不是非理性的,又不是纯理性的),但这种有限理性已足以使他们在现实环境中作出合理判断和决策。现实环境并不苛求人类和动物,也就是说并不要求人类和动物时时处处都作出最优化选择和决策,所以任何人都不必为自己理性资源的有限而忐忑不安。相反,那种奢望通过无限理性实现最优化目标的理想主义者反而是不合时宜的!这并不是说《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作者希望无限制地降低人类理性的目标,将人类还原到低等动物的理性水平。他们对理性的最低要求是:能够与现实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要求相匹配!当它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从生态学角度看就已经足够了。这种理性被称为“生态理性”。一个重要的假设是:有机体是否有理性或其作出的判断和决策是否合理,应该用现实的外在标准来判断,而不是用唯智论者所推崇的不切实际的理想标准来判断。不存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的不着边际的抽象理性,如果有,它对有机体适应现实环境也是毫无价值的。只有当与环境的现实要求结合起来考察人类和动物理性时,才能找到评判理性的合理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生态合理性”。
提出一种观点是容易的,展开和证明一种观点却是困难的。难能可贵的是,适应行为与认知研究组从上述关于人类理性的基本观点出发,形成了连贯严密的研究方案,并从诸多学科领域为其观点累积了丰富证据。既然只有当理性被付诸实际使用时,才具有适应价值,才能提供评判它的机会,于是《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作者首先从两个方面对有机体需要使用理性资源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了分类:首先,他们按照有机体通常面对的认知问题将有关任务分为选择、记忆、数量估计、归类等类别;其次,他们按照现实生活中有机体面对的现实适应性问题将有关任务分为食物选择、配偶选择、父母投资以及从动作推断意图等类别。如果说人类和动物的理性是有限的,那么当面临上述诸多现实任务时,他们就应该且必须采用简捷而“精明”的方法来配置和使用其资源;如果说人类和动物的理性具有生态合理性的话,那么也只有在他们“精明地”配置和使用其有限理性资源时,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这两个术语成了适应行为与认知研究组的中心概念,它们双双携手使得有机体在现实环境中采用“快速节俭的”简捷启发式成为必要。有机体是否采用简捷启发式呢?他们可能采用哪些简捷启发式呢?他们何时采用简捷启发式呢?简捷启发式在现实环境中的成效如何呢?弄清楚了这些问题,关于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的命题也就得到了检验。正由于如此,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的主要内容。
目录
ABC研究组及其成员
第一部 分研究的总体框架
第1章 快速节俭启发式——适应工具箱
第二部分 基于无知的决策制定
第2章 再认启发式——无知如何让我们精明
第3章 无知能在股市赢利吗
第三部分 单一理由决策制定
第4章 为一个好理由下赌注——“采纳最佳”启发式
第5章 简捷启发式有多好
第6章 为什么单一理由决策制定能够生效
——生态理性的个案研究
第7章 人们何时采用简捷启发式以及如何识别
第8章 快速节俭启发式的贝叶斯基准
第四部分 超越选择:记忆、估计和分类
第9章 事后通偏向——值得为快速节俭记r2付出的代价
第10章 快速估计——让环境来做这项工作
第11章 排除归类法——用少量线索做选择
第五部分 社会智能
第12章 动作如何揭示意图——社会互动归类
第13章 从骄傲、偏见到规劝
——寻找配偶过程中的“满意性”
第14章 借助于简单决策规则的父母投资
第六部分 总结、回顾与展望
第15章 人工智能、行为生态学及经济学领域的全能神灵与启发式
第16章 迄今我们知道了什么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
文摘 书摘
像R.F.R和那位“犯晕”的苏格兰人一样,当我们无法确定看到的物体、听到的声音、尝到的味道、闻到的气味以及触摸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那是我们以前曾经见到过的,即便我们不能回忆起更多信息。一些研究者指出,我们的“再认感”(sense Of recognition)构成了一种特殊记忆系统,他可以独立于其他记忆能力而免受记忆缺损的侵扰。例如,记忆力衰退的老年人(Craik & McDowd,1987;Schonfield & Rohertson,1966)
和特定种类的脑损伤患者(Sehacter & Tulving 1994;Squire eta1.,1993)不能说出他们对于一种物体所知道的一切,甚至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它,但却能表现出一定的行为,这些行为证明他们以前曾经接触过这种物体。类似地,有关实验室研究已经证明,在需要分配注意力的学习任务上,由于存在许多分心因素,所以更加有效的记忆活动难以进行。然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再认记忆仍然能够对信息进行编码(Jacoby et a1.,1989)。作为对以前我们是否经历过某些事情的简单的“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判断,简单再认记忆充其量仅仅表明我们对有关事物仍有那么一丁点了解。那么我们的头脑为什么要保留这样一种能力呢?简单再认记忆究竟有什么益处呢?
本章我们将介绍一种本书中最为简单的启发式——再认启发式(the recognition heuristic)。它充分利用再认记忆这种丰富有效的认知资源作出关于现实世界未知方面的推断。潜藏于面孔、声音和名字再认背后的认知过程远非那么简单,在认知科学中还远远未予澄清。然而这并非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仅关心利用这种复杂认知过程产生的后果——再认,来构建一种简捷启发式推断规则。再认启发式是如此节俭,甚至在缺乏有关知识时,它反而显得更加有效。在本章中我们采用简单规则形式来界定启发式,这使得我们能够借助于数学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方法来测定它的效果。我们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会产生一种与我们直觉相反的“少即多效应”(1ess-is-more effect),即缺乏再认对作出推断反而是有利的。我们还将说明如何对再认加以测定,以便从实验上探明人们实际上是否采用了再认启发式。
在许多领域人们都使用“再认”这个术语,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澄清我们将怎样使用它。假如马克阿利斯特上了一辆公共汽车,里面的乘客可以分为三类,我们用图2—1所示的三个纵栏分别来表示他们。有一些乘客他根本不认识,也就是说他确信他以前从未见过他们,用左边的纵栏来表示;有一些乘客他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