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发布时间: 2010-04-08 04:21:52 作者: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页码:539 页
出版日期:2000年05月
ISBN:9787540212483
条形码:978754021248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是一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北京城的著作。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历史上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从而解释现代地理面貌的形成原因。城市,由于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形态和深刻的空间联系性,属于一种重要的地理现象。城市问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般来说,任何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必定经历过较长的发展过程。城市本身,实际上是长时间的人类活动的一种积累,其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这些经验、成就在城市建筑物的结构、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次序上均有反映。人类创造出城市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次序(其中也包含着社会次序与自然环境的特定的结合方式),城市的空间结构乃是服从于这种社会生活次序的。
编辑推荐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城市出现以前(新石器时期)北京地区的人类活动
第一节 环境基础
第二节 北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第二章 蓟燕分封与北京早期城址的确立
第一节 古史传说(早期青铜)时代的北京地区
第二节 蓟、燕分封与北京地区早期城市的建立
第三节 董家林古城遗址
第四节 北京地区早期中心城市形成的交通地理背景

第三章 北方重镇——秦汉至隋唐时期北京地区的城邑
第一节 秦汉郡县
第二节 两汉时期的有关考古遗迹
第三节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幽州城
第四节 晋代
第五节 隋唐时期的幽州城
第六节 幽州城的城垣与城坊

第四章 辽金元时期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辽南京城的规划和布局
第二节 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
第三节 大汗之城——元大都

第五章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
第一节 明代北京城
第二节 清代北京城

第六章 城市职能建筑分布
第一节 衙署
第二节 仓厂
第三节 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
第四节 四合院民居与会馆
第五节 北京城市庙宇地域分布的历史变迁

第七章 城市商业与市场分布
第一节 元大都城商业及市场分布
第二节 明北京城商业与市场
第三节 清北京城市场

第八章 各时期北京城市人口
第一节 远古至汉唐时期蓟城人口
第二节 辽南京城市人口规模
第三节 金中都城市人口规模
第四节 元大都城市人口规模
第五节 明北京城市人口规模
第六节 清北京城市人口规模
第七节 人口增长过程、特点与机制
第八节 人口迁移与人口控制
第九节 人口分布

第九章 北京的对外交通
第一节 陆路交通
第二节 水路交通与漕运

第十章 城乡关系
第一节 北京城市郊区的形成和演变
第二节 关厢——连接北京城乡的纽带
第三节 北京的城市建设与郊区村落的发展

第十一章 清代宣南的士人文化
第一节 宣南“士乡”的景观特征
第二节 会馆与宣南士人文化
第三节 宣南士人的学术成就
第四节 宣南士人的文学活动
第五节 宣南士人与近代变革
后记
……
序言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是一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系统研究北京城的著作。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历史上地理现象的演变过程,从而解释现代地理面貌的形成原因。城市,由于其具有明显的空间形态和深刻的空间联系性,属于一种重要的地理现象。城市问题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一般来说,任何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必定经历过较长的发展过程。城市本身,实际上是长时间的人类活动的一种积累,其中包含着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成就。这些经验、成就在城市建筑物的结构、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次序上均有反映。人类创造出城市的同时,也创造了自身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次序(其中也包含着社会次序与自然环境的特定的结合方式),城市的空间结构乃是服从于这种社会生活次序的。
现代地理学观察问题的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把城市历史研究引导到深入、细致的程度。例如对古代交通形势的细致考察,为解释城市原始城址选择的原因,找到了决定性的线索。对城市城址位置的研究,决不是单纯的历史学的问题。城址的确立,是一定区域内多种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区域特征在城市问题上的一种表现。城市本身一些较为深刻的地理学特征,往往与城市位置密切相关。
文摘 插图:


从更长的时段来观察,董家林古城所位居的今北京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是中原系统文化与北方系统文化交汇折冲地带。在长期交往中,两者虽互有进退,但北方系统文化往往占有优势。在新石器时代的前仰韶时期,这里是上宅文化、雪山一期文化分布的南缘。龙山时期,中原系统的河北龙山文化曾据有此地,到了夏和早商时期,即进入青铜时代以后,本地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的分布地域。在董家林古城西面不远的刘李店,1973年曾发现大坨头类型的墓葬两座,其特点与随葬物同密云风凰山、平谷刘家河、昌平雪山相同。据考古工作者调查,夏家店下层文化基本上以北易水为界,与南面的先商文化——早商文化相对峙。早商而后,继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类型而崛起的,是与其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张家园上层类型。张家园上层类型文化比大坨头类型文化向南分布的范围要广,其总体特征与晚商文化不同。以上情况说明,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早商时代,董家林古城所在地区基本上是在北方系统文化分布范围之内。
后记 此书于1996年7月正式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继而又列为1999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得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点支持。另外,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我们曾进行过数次野外考察,受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热情接待。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工作初期,侯仁之主持了写作方案的讨论,拟定章目,裁夺内容,确定了责任执笔人的写作方式。初稿完成以后,曾进行集体审稿,参加者主要有尹钧科、韩光辉、李孝聪、唐晓峰。最后由唐晓峰协调各章。
如序言所说,《北京城市历史地理》汇集了多人的研究成果,各章由诸人分头写作。有的章节除主要执笔者外,还有其他人的部分参与,如第四章的《易经在元大都规划中的影响》一节由于希贤执笔,第六章的王府部分有成一农参加。《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全部附图均由俞美尔清绘制作。特此说明。
读书人网 >地理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