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明清旅游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4-08 04:24:17 作者:

 明清旅游活动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1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ISBN:9787500471899
条形码:97875004718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明清旅游活动研究》作为一项融历史学、文化学、旅游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边缘课题研究成果,从旅游史角度,运用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景式地研究了旅游活动发生发展之轨迹,开辟了古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旅游史研究之空缺,也基本建立了旅游史这门边缘学科的研究框架;《明清旅游活动研究》全面整理,考订的明清长江三角洲游记作品,对苏州、扬州等地园林建设所作的量的统计,均具有较大的文献研究价值。尤其从大量游记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挖掘史料,对探索利用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拓展社会生活史研究的史料来源有一定借鉴意义;《明清旅游活动研究》对于今天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点建设、旅游产晶经营等方面,具有历史指导功用,能直接服务于现代旅游产业建设与发展,因而又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陈建勤,1962年2月生。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初托身旅游学,从事旅游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规划开发的教学与研究,发表论作数十篇(部),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来自市县地方政府与企业的旅游课题、规划开发项目50余项。先后任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华东分部常务副主任、扬州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上海大学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旅游管理硕士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等职。
编辑推荐 《明清旅游活动研究》:旅游活动自古有之,然而包括明清在内的古代旅游活动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项属于社会生活史、旅游史研究范畴的课题,迄今尚未有系统的专门性研究成果,古代旅游成为被学术界误解、忽略、冷落的“古生活、古制度”。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古代旅游活动,已不仅仅是社会生活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选项,也不单是对史学研究所作的一项内容拓新,而是旅游学科建设的需要,它影响着现代旅游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明清时期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山青水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游风长盛不衰,为全国最发达的旅游地之一。本书依据大量明清文献资料,通过对长三角旅游活动深入系统的研究,基本厘清了明清时期的旅游形式、旅游组织、旅游接待、旅游消费、景观建设、旅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诸问题,从而火致复原了14-19世纪旅游活动之全貌。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旅游大观
一“得逢佳节须行乐”:节令游
二登眺览胜观光游
三“采烟霞人诗囊”:采风游
四“吴俗好花”:赏花游
五纵情倡乐狎妓游
六旅游活动的时空差异

第二章 旅游组织、接待与交通
一“商略游事”
二联众出游,群心畅乐
三旅游接待探微
四“舍水而陆,舍陆而水”:旅游交通

第三章 旅游消费
一食宿消费
二车船马舆租赁:交通消费
三“扫花钱”:赏景消费
四娱乐消费
五“市买土货”:购物消费
六“肉山”与“酒海”:祀神消费
七旅游资费承担者

第四章 景观迁变
一传统景观
二“一亭一榭,皆为觞咏宴游而设”
三古迹修葺
四“山非僧不能开,非僧不能守”
五景观损隳

第五章 旅游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效应
一“游踪成市”的产业带动效应
二“养活不知多多少少扯空砑光的人”
三“稍拓鄙见”
四交结天下名士
五“非人无以胜地”
六烟峰泉石,诗文之材:记游作品的丰盈

第六章 文士的旅游观
一“形游”、“神游”与“天游”
二论“游道”
三谈景观
四说“游人”
五议旅游活动

第七章 旅游炽盛原由
一“民称富庶”:旅游兴盛的经济基础
二“豪门贵室,导奢导淫”:越礼逾制的社会风尚
三相对安逸的社会局势
四“江南是极乐国”:一流的旅游环境
五放意山水,文士倡导
六传统习尚
结语
主要引用文献
后记
……
文摘 二登眺览胜观光游
“历历得奇观,行行事攀跻”。①如果说节令游的本意不主要是山水风景,而在于寻欢取乐的旧俗传统,那么,观光旅游者的注意力则多聚焦风景名胜。观光游因时因地,随兴而游,选择游览物较自由。游山,游水,游寺,游泉,游园,或独取其一,或几者兼游。如徐淠《灵岩寺重修大殿疏》中所说:“今之登山者,酌清泉,闻松风,观苔藓筱荡之静密、云霞日月之高明、山色湖光之奇丽。”②游览地可远可近,凡有能力到达的,均可一游。一般说来,能作远游者,“大抵非仕宦则商贾,或作游客”。一般乡绅文士因无上述三类人的机遇或专心,甚或游资缺乏,通常仅作近距离旅游,“于一二百里之内,一丘一壑,随处登临挥洒也”。③普通百姓无心于探岩览胜,他们勤苦耕作,“不知登眺,亦且不暇”④,所谓“樵者日人山而不知山之美,渔者日游水而不知水之美。非山水不能悦愉其心,彼其中本无丘壑川泽故耳”。⑤所以,视观光主体身份的不同,主要有宦游、士游之分。
宦游者,指政府官员,任职他乡,有章绶之荣,不忘山水之乐,藉公车辎轩,于公差或迁谪途中,顺道搜览一地名胜,游赏流连。如明安亭人张意,性乐山水,在司空郎任上,因建九庙奉使治木荆湖地区,“日登黄鹤楼,赋诗馀酒”;庙成覃恩晋为副山东臬政,在山东,他“谒孔林,登岱宗,观沧海日出之处”。这是官员利用工作之便游览一方名胜的典型事迹。⑥南京、扬州、镇江、苏州等地,要么据交通孔道,要么为繁华之区,来往途经或由外地特意造访的官员不计其数。乾隆《元和县志》卷一。就说,虎丘山塘,无论春秋冬夏,花晨月夕,“四方宦游之辈,靡不毕集”于此。
后记 本书为作者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2005年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后,在原稿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改削,终以现有面目由全国社科规划办统一规划出版。
重拾旧稿,百感交集。南京大学的三年寒窗,如同昨日……
人的一生有许多幸运或不幸运的遭际,算起来,近十多年幸运之事对我来说可谓接踵而至,其最大幸者莫若能师从史学名家陈得芝先生研修学业。恩师学问宏通,人品高贵,为海内外同仁所仰望。恩师的学养无时不在鞭策着我、激励着我,指引我克服重重困难完成繁重学业。恩师之情,千言万语难以言尽。导师刘迎胜先生对我学业颇多教诲,从选题到写作,不时解惑,催我奋进,学生心存感激。
在我攻博、论文写作及工作中,祁龙威、常振江、l顾敦信l、臧维熙、王洪滨、巢祖奎、周新国、刘立人、李坦、朱宗宙、夏维中诸位先生,张连生、华国梁、吴善中、周志初、孙永如、罗瑛、钱澄、崔剑、蒋星云、濮玉华、荀云珍、尹一隽等学长好友均给予不少指教与做助,借此机会谨致谢忱。
对学兄魏志江、王东平,学姐潘清,学弟屈文军、特木勒、杨晓春等曾给予的兄弟姐妹般的关爱,铭心不忘。
感谢杨正泰、姚昆遗、王怡然三位先生,在我落户上海后的工作、生活诸方面多有扶助,尤其在共同开展旅游项目规划研究过程中,三位前辈所表现出的学殖涵养够我学上一辈子。
衷心叩谢在课题立项过程中付出心血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黄燕生、立早先生为本书出版椽笔精校,专业专心,让人敬佩。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