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22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300101305/9787300101309
条形码:9787300101309
版本:1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贡献者:怀尧访谈录》在出版之前,部分访谈已经发表,并引起社会广泛议论,其衍生的话题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风尚。此次整体结集出版,读者将见识文态优雅的朱大可,鬼才浩天的何三坡,渴望过温柔生活的李银河,宝刀未老的时白林,放言无忌的陈丹青,卡夫卡式的阎安,语出惊人的郭敬明等精神贵族的内心世界。吴怀尧的提问,被访者的回答,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甚至会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在了解自己的同时,更好地了解他人。最重要的是,书中的每一篇访谈,都是一座迷人的城堡,任何迷恋文字的人,都会深入其中,乐此不疲。
作者简介 吴怀尧,1984年12月生于湖北红安。初中时期迷恋武侠小说,师从《现代汉语词典》。17岁在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游历、讲学和生活过的二程镇上高中。后因不满应试教育制度而退学,18岁赴京从事编辑工作。21岁担任《财经时报》封面报道记者,其间因“中国作家富豪榜”闻名。22岁签约排行榜网站,成为中国首位职业制榜人。2008年推出文化名家高端访谈《怀尧访谈录》,并兼总策划及制作人。现居北京。
媒体推荐 这本访谈录不会解答太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跟文化有关。与你看世界的角度、与你看问题的方法有关。它是有趣的。但前提是。你不仅仅是一个满足于庸常生活的人。
——《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 伊险峰
通过阅读这些文化名流的直面访谈,足以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和为人处世之道。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并且受益无穷。
——香港领袖传媒集团总编辑 施袁喜
编辑推荐 《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中国文化界“南朱北何”联袂推荐
朱大可,这是跨越代际、岁月、领地、事物表皮的遗问与倾听。
何三坡,一本无与伦比的访谈录,堪当中国媒体从业者教科之书。它的迷人魅力不只于相谈甚欢的亲切,更在于它开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切的人性关怀,若非天才。不可为也。难怪作者有80后首席记者的坊间美誊。
朱大可
中国文坛是个垃圾厂,此乃恨铁不成钢还是肺腑之言?
何三坡
史上最牛诗集《灰喜鹊》诞生后,中国文学远超西方。
李银河
她期待过温柔而优雅的生活,坐观日升月落四季轮回。
陈丹青
有人说他是画家,有人称之为作家。事实上他是多面的。
岳南
中国举证文学第一人揭秘两千多年前的古墓被盗细节。
于坚
最具国际影响的诗人如何将日常生活提高到哲学境界。
阎连科
他的作品为何一而再再而三被禁?真相及谜底皆在此。
阎安
离时代最近又最远的人,如何成为文化界的精神贵族?
沙叶新
《陈毅市长》还记得么?“闲谈不超过三分钟”幕后。
时白林
《天仙配》是其作品之一,他坚信中国戏曲天下无双。
郭敬明
一个从未对外袒露的小世界,震惊四座的观点和事实。
余秋雨
是什么样的九个问题。让这位媒体红人至今保持沉默?
目录
序:中国惊雷
自序:本命年
朱大可 先锋评论家
岳南 大师之后再无大师?
于坚 写诗取悦世界
阎连科 我未妖魔化北大
时白林 老兵永远不死
李银河 优雅而温柔的生活
何三坡 燕山上的灰喜鹊
郭敬明 文学史避不开我
沙叶新 我天下无敌
陈丹青 多面丹青
阎安 圣地守夜人
号外 九问余秋雨
跋:《怀尧访谈录》获奖与媒体生态嬗变
……
序言 阳光疏朗。三年前,北京,秋天的某个午后,吴怀尧刚满21岁,要去采访一批“80后”富翁。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召开伟大的奥运会,中关村一派杂乱,传媒还把“80后”看作一种新鲜事物,乐意奉献大量版面。那时的北京不会想到,这个留着遮耳碎发的湖北新青年,会如惊雷一样炸响在他们的上空。
登载在《财经时报》上的一篇文章——《“80后”开始商业起跑》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吴怀尧。那时的报纸没有料到,一个即将改变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大胆举动,已经在这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心中酝酿完毕。几个月后,他开始东跑西颠地逛书店、跑出版社、接触作家……一点儿也不像一份商业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不务正业”了几个月,他给自己所在的报纸交上了一份名为《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深度调查文章,文章结尾处附了一份关于作家财富的名单。
正是这份看上去不起眼的榜单,改变了吴怀尧的生活轨迹。铺天盖地的报章转载,唾沫横飞的网络争论,足以使那些上榜作家闻风丧胆,生怕税务局去收他们的款子。殊不知,什么事儿没有,我们的作家真是天真得可爱,他们那点辛苦写字赚来的稿费,远不够富豪们吃几顿饭、打几场球、养“几只蜜”。
此时已经赢得“80后首席记者”美誉的吴怀尧,转而关注商业时代作家们的生存现状,关注那些桂冠击落的落寞王孙。从每年发榜一次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起笔,怀尧青春白马出门去,遍访文化啸傲辈。由是才有跨媒体合作的“怀尧访谈录”,也才有目下这本书。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文摘 真是不好意思,我在天上睡着了。现在是晚上八点半,我在万米高空。
今天是我25岁的第一天,24小时之内,我出现在中国的三个地区。上午在成都,下午在西安,眼下正在从西安回北京的途中。窗外黑暗无边,像一张对我永不回头的脸。
喝完一杯冰可乐,我开始写这篇自序,请原谅我天马行空。
1
几天前,11月30日,当我和女友酸奶携手离开成都报业集团大楼时,已经是凌晨5点,空气凛冽而稀薄,街上人迹罕见。此前将近6个小时,我们和成都商报的编辑以及美编,围绕着如何在两个版内放置《2008年度中国作家榜》系列文章而绞尽脑汁。
这篇长达两万字的文章,耗费了我3个月的时间和精力。时间水一样流走,等到版式敲定,内容排完,诸位已经困红了眼。美编王芳握着粉拳仰天长叹: “奥运特刊都没加这么晚的班!”
次日,四川的《成都商报》,湖北的《长江商报》,山东的《半岛都市报》,同时在头版推出了2008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三省同步发布,让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毕竟努力没有白费。
作家富豪榜之所以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源自外界对它的关注;对作者而言,这是一篇改变其生活轨迹的文章,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说说它。很少被人关注。在生存方面,作家是否出现贫富两极分化,这是我不了解但感到好奇的。
想到就去做,一切都很简单。采访,采访,再采访。大约一个月后,一篇八千余字的文章诞生了。几经修改,它刊登在《财经时报》第692期上,作为头版焦点推出。
飞机已经开始下降——嘿,北京,我又回来啦。
2
2007年夏天,通过我的一位朋友,一家公司的老总找到我。此人在商界颇有名望,旗下有多家公司,其一为网站,网站的名字就叫排行榜。此人极富激情和说服力,希望我加盟他的网站,成为职业制榜人,不用每天到公司坐班,每年制几个有影响力的榜单即可。
当时《财经时报》正值人事变动,总编更换频繁,报社人心惶惶;另外,每期出一篇深度报道的记者生活,我已经过了9个月,多少有些矛盾心理:有时候你想采访的人,由于没有新闻由头,选题很难通过;二是文章写出来后,被肆意删改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
鉴于此,我提出了辞职,和总编几经交涉,终于得逞。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没有魄力的人是没有魅力的。9月11日,排行榜网站召开了和我签约的新闻发布会。同一天,我推出由10位文学批评家联合提名的中国作家实力榜,这个榜单,是对实力作家的一次盘点和致敬,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贵族,值得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