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63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302190917/9787302190912
条形码:97873021909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学林忆往
内容简介 《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讲述了:张荫麟的才华是公认的,早年以《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知遇梁任公,陈寅恪誉他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傅斯年于国难中托以编修国史教科书的重任,钱穆称他“……天才英发……博通中西文哲诸科……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当代学人中,以刘梦溪的评语最透彻:“……他的文章、他的著作、他的艺术史家的诗情,仍是让我们新一代文史从业人员有无法绕行的地方……”张荫麟先生逝世至今已六十多年,但他一直没有被学界遗忘,数十年来,他的《中国史纲》一版再版。追忆他生平和研究他学术作品的文章从未中断。就其发展及特色可分三期:第一期以《思想与时代》的《张荫麟先生纪念专刊》为代表。他的师友于战时痛失英才之余,纷纷为文悼亡,并论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
编辑推荐 《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追忆篇
挽诗与悼文
挽张荫麟二首
伤张荫麟
哭张公荫麟
挽张素痴
壬午之冬张荫麟没于遵义校斋越岁方获凶讯念在昆明时有游从之雅作诗挽之
敬悼张荫麟先生
张君荫麟传
哲学与史学——悼张荫麟先生
悼张荫麟先生
敬悼张素痴先生
张荫麟先生去世
张荫麟君事略
张荫麟先生逝世
其人与其学
我所认识的荫麟
哀张荫麟先生
记张荫麟(公元一九五至一九四二年)
张荫麟先生言行录
忆张荫麟师
张荫麟讲的笑话
记历史学家张荫麟
怀念张荫麟先生
张荫麟师培养学生情况述略
一纪念张师诞辰九十周年
吴晗和张荫麟的师友情
张荫麟与吴晗
我与张荫麟
中国今日所需要之新史学与新史学家——本文敬悼故友张荫麟先生
张荫麟先生之哲学
张荫麟
张荫麟先生传略
记一位早逝的天才史家张荫麟教授——《张荫麟先生传略》一文读后补遗
旷世奇才——记史学家张荫麟先生
张荫麟先生及其治学方法
张荫麟教授的历史教学
书信、日记中的张荫麟
陈寅恪致傅斯年
陈寅恪致容庚
叶崇智致容庚
贺麟致容庚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记张荫麟
与张荫麟辩宋儒
研究篇
附录
……
序言 张荫麟(1905-1942)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他具有洋溢的史才、卓越的史识、精湛的史学,数者皆在其英年所著《中国史纲》一书中表现出来。《中国史纲》也是中国近代史学家所写比较成功的新中国通史之一。
张荫麟幼承父教,熟读经史古文辞。年十七考入清华学堂。1929年以公费赴美留学,人读斯坦福大学,攻治哲学与社会学,历时四年,获哲学学士与硕士学位。1933年返国,任教清华大学。1935年应邀编辑中学历史教科书,惜该计划因中日战争爆发而中断。此后辗转西南,先后任教浙江大学及西南联大。1942年,因肾炎病发逝世,享年仅37岁。英年早逝,慧星遽陨,一时海内外悲恸不已。
张荫麟国学颇有根底,西方哲学与社会学的素养极深,然其治学的最终目的在史学。他在美国曾寄长信给张其昀云:“国史为弟志业,年来治哲学治社会学,无非为此种工作之预备。从哲学冀得超放之博观,与方法之自觉,从社会学冀明人事之理法。”①以哲学与社会学作史学之准备,是他能成为杰出史学家的条件之一。
文摘 吴晗在清华的此后几年,同张荫麟的交谈中受到的影响颇深。他们俩常谈论历史和政治。张在学生时代的政治观点只是民族主义,因为他热爱民族文化;他强烈反对中国西方化,反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影响,但北伐之后,他的极端民族主义缓和了,开始支持社会主义,但接受的思想颇接近费边社的社会主义。他以理智的学者态度,提倡改善贫苦阶级的经济生活,他认为改善的范围要扩大到一切社会和整个社会需要。某种意义上说,他基本上是改革者;他鼓励朋友们读社会主义著作,要注重实践,不光是理论;在发生这种思想变化后,就从更广的角度去观察社会,这在他的著作中有所反映。①
两人相投的基础是思想观点相同,其中没有地域观念。他们都极其严肃,对政治激进主义不感兴趣,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日益增长。他们对日本的侵略野心都忧心忡忡,这使他们一起更加重视史学的实践。他们之相投还在于他俩都是同仁中最年轻者,都受到年长的著名学者的赞扬和扶持,被他们视作是才华过人的知识分子而引人注目,因而招惹某些同事的妒忌。他俩都是有独到见解者、直言不讳者、不怕威胁者,他们彼此赞赏对方的这种气质。他们都很穷困,除了才华横溢外,便没有什么资本了。他们如果有点富余的钱,毫不吝惜地购书,他们都是嗜书者。
虽然张荫麟对哲学深感兴趣,并以哲学为他的思想集中点;他并不因研究哲学而失去时间,他从西方回国后,并不像梁启超先前那样,他对西方的幻想泯灭了。他全力积极研究中国,矢志维护中国。他博学多才。无疑他们之亲密无问是由于他们热爱文化,并以西方的求学方法,专攻中国历史。
后记 《天才的史学家——追忆张荫麟》终于问世。这是电子时代越洋合作的成果。一个编者在美国,另一个在中国,电讯往来无问,前后四年,把多年来收集的资料整理及校对,结集出版。第一本纪念集出来了,第二集《张荫麟全集》离出版的日子也不远了。再下去的,将是一本有关张氏的硕士论文及其哲学思想的研讨集,合成“张荫麟研究”三部曲。
张荫麟的才华是公认的,早年以《老子生后孔子百余年之说质疑》一文知遇梁任公,陈寅恪誉他为“清华近年学生品学俱佳者中之第一人”,傅斯年于国难中托以编修国史教科书的重任,钱穆称他“……天才英发……博通中西文哲诸科……中国新史学之大业,殆将于张君之身完成之”。当代学人中,以刘梦溪的评语最透彻:“……他的文章、他的著作、他的艺术史家的诗情,仍是让我们新一代文史从业人员有无法绕行的地方……”
张荫麟先生逝世至今已六十多年,但他一直没有被学界遗忘,数十年来,他的《中国史纲》一版再版。追忆他生平和研究他学术作品的文章从未中断。就其发展及特色可分三期:第一期以《思想与时代》的《张荫麟先生纪念专刊》为代表。他的师友于战时痛失英才之余,纷纷为文悼亡,并论述他在学术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