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二十世纪大事记

发布时间: 2010-04-08 06:20:27 作者: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二十世纪大事记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页码:86 页
出版日期:2002年11月
ISBN:780621626X
条形码:97878062162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调水的记载不绝于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在20世纪历史舞台上展示的一部壮丽奋斗史,它萌芽于水利先驱者的脑海中,酝酿在共和国缔造者的胸怀里,谱写于江河源流的青藏高原上,描绘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1952年黄委会首次查勘通天河调水到黄河源头的引水线路,拉开了南水北调的序幕。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开创,大跃进的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终于在世纪之交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为西线工程任20世纪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目录

前言
一、照片选登
高原查勘
领导关怀
会议剪辑
考察活动

二、大事记
1952~1960年
1961~1962年
1978~1980年
1981~1990年
1991~2000年

后记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总体布局规划图
……
序言 世纪之交,随着两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被世人所关注,要求尽快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南水北调东、中、西线的格局已经确立,并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形成我国“四横三纵”水资源总体布局,西线工程是该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调水的记载不绝于书,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在20世纪历史舞台上展示的一部壮丽奋斗史,它萌芽于水利先驱者的脑海中,酝酿在共和国缔造者的胸怀里,谱写于江河源流的青藏高原上,描绘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1952年黄委会首次查勘通天河调水到黄河源头的引水线路,拉开了南水北调的序幕。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艰苦开创,大跃进的轰轰烈烈,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终于在世纪之交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规划纲要及第一期工程规划》,为西线工程任20世纪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摘 1952年
  8月~12月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组建60多人的黄河河源查勘队,黄委会主任王化云提出在查勘河源的同时,查勘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调水入黄河上游的引水线路。查勘队在查勘河源后翻过分水岭巴颜喀拉山到通天河,选出通天河色吾曲一黄河多曲的引水线路。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查勘。查勘队队长项立志,队员:董在华、周鸿石、史宗浚、何锡麒、刘景蒉等14人,警卫部队、骑兵连第一排排长池发等25人,以及其他人员。
  10月30日
  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听取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和南水北调设想的汇报后,毛主席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1953年
  2月
  黄委会编印的《新黄河》一、二月合刊上刊登了《黄河源及通天河引水入黄查勘报告(摘要)》,及新华社记者雷行等人的有关文章。
后记 在《20世纪大事纪》付印时,已跨入21世纪,在新世纪之初,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1年1月10日~11日,水利部调水局和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持召开《工程地质勘察》专题报告评审会。会议由王思敬院士等13位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形成评审意见:“成果的工作深度满足了规划阶段的要求"。2001年2月5 El。6日,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组织专家代表60多人,成立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院士、水利部原总工朱尔明为正副组长的24名专家评审组,评审了黄委院完成的《供水目标及范围分析》、《经济分析》两专题报告,分别形成了专家评审意见:“《供水目标及范围分析》成果,达到了规划阶段要求”;“《经济分析》成果,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可供规划阶段使用”。至此,连同2000年12月23日~25日评审通过的《可调水量分析》、《调水工程方案》、《环境影响》等3个专题报告,共6个专题报告全部评审通过。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