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数字都江堰工程

发布时间: 2010-04-08 06:35:22 作者:

 数字都江堰工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17 页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
ISBN:9787030129962
条形码:978703012996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数字都江堰工程》是《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从总体上对都江堰的基本情况、水资源现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遗产保护等进行了论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数字都江堰工程》可供广大水利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阅读。
编辑推荐 《数字都江堰工程》为都江堰水利发展与文化丛书之一。
目录
前言
上篇数字都江堰工程总体框架研究

第一章 总体框架
1.1 问题的提出
1.2 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3 “数字都江堰工程”的框架结构
1.4 总体框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都江古堰
2.2 渠首主体工程
2.3 紫坪铺工程
2.4 灌区渠系工程
2.5 蓄水工程
2.6 工程改扩续建方案
2.7 自动控制
2.8 研究课题
2.9 旅游业开发

第三章 水资源及生态环境
3.1 绪言
3.2 水资源现状分析
3.3 可开发水资源
3.4 水资源供需关系
3.5 水资源保护
3.6 水土保持

第四章 基础信息采集
4.1 数据分类
4.2 空间数据
4.3 属性数据
4.4 文档数据
4.5 专题数据采集

第五章 数据库规划
5.1 概述
5.2 数据库开发现状
5.3 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及需求分析
5.4 数据库选型
5.5 数据库体系结构规划
5.6 基础数据库建设
5.7 空间数据库建设
5.8 数据存储与管理
5.9 数据共享与管理
5.1 0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5.1 1数据库安全规划
5.1 2管理体系建设
5.1 3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

第六章 都江堰网络建设
6.1 都江堰数据传输系统综述
6.2 网络工程建设
6.3 网络建设总体方案
6.4 广域网建设
6.5 城域网建设
6.6 各级单位局域网建设
6.7 网络接入互联和网络中心设计
6.8 通信基础设施选择方案
6.9 计算机网络组网方案
6.1 0网络及信息安全建设

第七章 专业服务平台建设
7.1 专业服务平台的组成
7.2 模型库的总体结构
7.3 模型库管理
7.4 数学模型库
7.5 专业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第八章 综合决策平台建设
8.1 概述
8.2 功能需求
8.3 综合决策平台总体结构
8.4 专题库建设
8.5 决策支持中心的建设
8.6 关键技术
8.7 综合决策平台应用
8.8 综合决策平台建设实施方案

第九章 都江堰专业应用系统建设规划
9.1 应用系统概述
9.2 专业应用系统集成规划
9.3 都江堰专业应用系统规划
9.4 管理体系建设

第十章 人力资源开发
10.1 人力资源开发概述
10.2 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原则
10.3 都江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第十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经济评价
11.1 环境影响评价
11.2 经济评价

第十二章 实施计划与投资概算
12.1 编制依据
12.2 投资概算
12.3 分期实施方案
12.4 第一期项目实施计划
12.5 结论

下篇数字都江堰工程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三章 专业应用系统开发
13.1 专业应用系统概述
13.2 专业应用系统开发
13.3 应用系统体系结构
13.4 专业应用系统特点和功能
13.5 水量调度系统
13.6 防洪抗旱系统
13.7 水资源保护系统
13.8 水土保持系统
13.9 工情管理系统
13.10 电子政务管理系统
13.11 行业标准及编码规则

第十四章 都江堰枢纽区虚拟仿真系统开发
14.1 概述
14.2 系统构建
14.3 系统功能
14.4 展望

第十五章 都江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
15.1 应用程序
15.2 地理信息数据库
15.3 都江堰GIS软硬件配置
15.4 ArcGIS在“数字都江堰工程”中的应用
15.5 小结
参考文献
引用资料
……
序言 都江堰灌区历经2000余年,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及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晋代周谯著《益州记》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从创建之初的以防洪、航运和灌溉为主到汉初的灌区扩展,逐渐演变为以灌溉为主,成为具有农业灌溉、城镇和工业供水、生态保护、防洪、旅游、发电、水产和养殖等多目标,引、蓄、提相结合的综合性特大型水利工程。水是都江堰水利的命脉和灵魂。“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水经注》卷一),人们已认识到了水作为资源的价值。水具有灵性和人格的魅力。《老子》“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提出了人的道德修养应具有如水的上善境界;孔子全面阐述了水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诸方面的品质,感叹“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对水应观测考查,研究其属性。都江堰工程“乘势利导、因地制宜”的方略充分体现了这些思想理念。 追寻水利发展的轨迹可见:远古的人类逃避洪水;鲧筑坝堵水;大禹变堵为疏,导百川于海而治之;秦李冰建都江堰;明潘季训“束水攻沙”治理黄河;到现代建的高坝大库、千里堤防。这些都是以水为对象,或曰利用、治理,或曰防洪抗旱,而缺乏天、地、人、水协调发展的理念。水来自于大气之雨雪,即生于天;用之于大地之生灵,即用于地;世间万物,均离不开人们对水的利用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发展的目标应是在全流域实现天(水文气象)、地(土地利用)、人、水(水资源) 的协调持续发展。 在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都江堰水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都江堰在水资源时空调度、水生态保护、洪涝灾害防治、旅游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已滞后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适时建设“数字都江堰工程”即是主要的应对之策。 “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数字河流”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个重要区域层次,不仅是实施数字地球的切入点,同时也是传统水利向信息化水利发展的必经之路。“数字河流”技术以“数字地球”为背景,对真实流域及其一切相关的信息做数字化重现与分析。可见,“数字都江堰工程”是都江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摘 插图:


(2)水质信息传输系统的建设
信息采集点到信息采集分中心采用无线和公网信道进行信息传输;利用"数字都江堰工程"建设的由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等组成的水利信息网,建立灌区水环境监测传输网络,实现管理局与各管理处以及各市县的水质信息在网上传输和接收。
(3)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
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要实现软件功能的模块化,在信息共享技术的支持下,模块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数据传送和信息服务。系统在功能模块化设计上划分为水质信息数据库子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子系统、水质信息管理子系统、水质预警子系统、决策支持子系统等若干子系统。水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结构图如图9-5。
读书人网 >水利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