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码:27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9787811224313
条形码:97878112243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管理前沿文库
内容简介 在管理学科中,战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学科领域的确立仅仅始于20世纪60年代。然而,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战略管理己成为社会科学中进展最为迅速、最为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之一。
作者简介 韵江,男,1977年生于山西大同,企业管理博士,现为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战略管理与管理前沿理论的研究、教学和实践工作。迄今为止,先后在《管理世界》、《新华文摘》等国内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等支持。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课题1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战略演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本书起点与基本概念界定
1.3 本书的焦点问题及研究目标
1.4 战略演化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战略演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演化思想的跨学科演进背景脉络
2.2 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演化思想发展
2.3 战略演化研究现状的总结性评述
第3章 基于组织层面的企业战略演化范式透视
3.1 演化范式适用于组织战略分析的合理性基础
3.2 企业战略演化范式及其VSR逻辑框架
第4章 企业战略演化的组织惯例解释
4.1 组织惯例内涵及其逻辑结构剖析
4.2 组织惯例稳定与变革:悖论及突破
43战略演化的组织惯例表型:主导逻辑
第5章 基于演化机制下的战略变异过程
5.1 战略变异的理解和削析
5.2 战略变异的绩效悖论:平衡的诠释
5.3 战略变异的过程
第6章 选择机制在战略演化中的作用和角色
6.1 组织演化中的选择问题
6.2 演化选择的绩效悖论:选择过度还是选择不足
6.3 战略演化的内部选择机制
第7章 战略演化的保持机制
7.1 保持机制在演化中的内涵
7.2 保持的绩效悖论:强保持还是弱保持
7.3 战略演化的保持:新主导逻辑的生成
第8章 企业战略的演化平衡能力及其绩效联系
8.1 组织战略的演化平衡与演化能力
8.2 演化学习的提出
8.3 企业战略的演化平衡能力与绩效的关系考察
8.4 战略演化与持续成长
第9章 基本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在管理学科中,战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现代意义上的战略管理学科领域的确立仅仅始于20世纪60年代。然而,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战略管理己成为社会科学中进展最为迅速、最为激动人心的研究领域之一。
尽管目前有影响力的战略理论学派已达数十种之多,但是按照明茨伯格等学者所言,我们对“战略”还处于“盲人摸象”阶段,远没有实现完整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为什么面对外界环境同样的变化,不同的企业却采取不同的应对战略及其发展轨迹”这一重要命题,一直缺少有说服力、系统的分析和探索。如何更深刻地认识战略生成机制以促进企业持续成长日益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共同关注。
许多学者很早就发现组织与生物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企业成长内在机理类似于生物体进化过程,具有生命周期等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演化(evolution)”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隐喻,它背后体现着一整套严密的分析逻辑,其关于“基因”、“变异-选择一保持”以及层级化互动的基本观点,不仅实现了从同质性的机械观到异质性的有机观的转变,而且能够将空间和时间融合起来,本身就是因果关系的有力解释。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到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以及马歇尔在经济学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企业战略演化观的思想萌芽。纳尔逊和温特在1982年所提出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对于真正确立经济领域的演化范式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之后,借用生物学演化理论及观点来审视经济和管理现象成为拓展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文摘 我们应该看到,组织演化中的选择机制与生物学中的选择机制有相似之处,而又不尽相同。首先,生物学中环境对物种的选择是单向的,在选择过程中,被选择的物种是被动的。而企业是由具有能动性的人组成的,因而选择是企业系统与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选择企业,企业也能影响甚至改变环境。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企业竞争力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着演化,适应环境的企业就能生存并延续下来,甚至得到蓬勃发展,无法适应或不完全适应环境的就萎缩甚至消亡。其次,生物学中的选择作用于生物体表型,如果突变不影响表型,不影响适应度,则选择不会发生。而组织演化中的选择是多层级的,则可能影响个体、团队及组织各个层面,甚至有可能直至种群水平,如形成行业惯例等。最后,生物进化的选择多发生于生物体外部,是一种环境选择,而对战略而言,多种选择是发生于组织内部的(Mckelvey,1994),因而,组织内的行动主体会通过自身意愿和感受“制订环境”(Weick,1977),营造出一种内生性的选择环境和选择机制,实现对发生的大量战略变异进行不断选择。
选择在传统战略理论中都具有核心地位,可以说很多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围绕“选择”展开的,Chandler(1962)战略-结构-绩效范式(strategy-structure-performance paradigm,SSP范式)、SWOT方法(Andrews,1971)、五力模型、波士顿矩阵等实质上都是战略的“选择工具”。
后记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专著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02003)的阶段性成果。
自从留校任教以来,我便开始了求知探索的学术生涯。特别在三年的博士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过程中,常常在深夜被灵感叫醒而彻夜写作,常常在喧嚣的白天沉浸冥思,常常在论道闲聊中顿悟欣喜而失态……“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伴随了我漫长的研究创作过程,蓦然回首,才知道自己从懵懂彷徨的求知学子到个性成长和学术成熟的职业教师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凝望着那些堆在书桌上的一摞摞厚厚的研究资料,我的内心深处充满感激。
感谢我的恩师高良谋教授,是他引领我步入了梦想的学术殿堂。导师深厚渊博的学识智慧、追寻问题本质的为学之道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永远令我崇敬与难忘。读博期间的每一个文稿、习作,导师都会逐字逐句地进行批改、指正,不断用逻辑反诘帮助我获得“文以载道”的灵感。每一个新奇想法,导师都会积极鼓励我细心积累,以便他日付诸笔端。我的整个学术成长历程的每一个点滴的进步和成就都倾注了导师太多的心智和汗水:导师全家视我为家人,对我和我妻子的生活、成长的殷切关怀,也常使我感到家的温暖,消除了我求学在外的孤独感。在此谨向高老师及其家人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刘庆元教授,他和师母不仅在读硕期间给予我学习和工作上的指导,而且多年来也不断地鼓励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