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中国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 2010-04-09 03:51:07 作者:

 中国FDI技术吸收能力实证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18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561763611/9787561763612
条形码:97875617636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发展的30年,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FDl对东道国的影响研究一直来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典理论依托主要有三:一是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二是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三是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30年来,FDl使中国获得宝贵的资本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市场和竞争压力。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典理论依托无法完全解释中国吸引外资的经济实践。譬如:到2007年12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2008年还在继续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却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个具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的国家,还在不断吸引外资,仅从弥补资金短缺的理论出发无法解释。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期望FDl能够给我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引资实践证明FDl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显著。商务部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指出:“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这的确让人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面对”,“让出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离我们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内容、结构与方法
第三节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基础设施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二节 R&D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三节 人力资本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四节 金融市场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五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六节 市场体制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七节 其他因素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技术吸收能力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基本理论
第二节 分析方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要素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一节 基础设施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二节 R& D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三节 人力资本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环境要素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一节 金融市场效率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二节 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三节 市场体制与技术吸收能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技术吸收能力的扩展研究
第一节 决定要素与技术吸收能力的综合研究
第二节 FDI技术吸收能力的扩展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发展的30年,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FDI对东道国的影响研究一直来都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十分关心的重要课题。学术界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典理论依托主要有三:一是可以弥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二是可以获得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三是可以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30年来,FDI使中国获得宝贵的资本资源,更重要的是它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市场和竞争压力。所有这些,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经典理论依托无法完全解释中国吸引外资的经济实践。譬如:到2007年12月末,中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2008年还在继续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却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一个具有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余额的国家,还在不断吸引外资,仅从弥补资金短缺的理论出发无法解释。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期望FDI能够给我国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引资实践证明FDI的技术进步效应并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显著。商务部发布的《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中指出:“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结果是核心技术缺乏症,这的确让人不可思议却又不得不面对”,“让出市场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技术提升,这离我们市场换技术的初衷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的技术进步是由该国国内投资内生的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和国际投资内生的模仿创新的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程惠芳,2002)。
文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意义:改革和完善引资战略的需要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经过一个渐进过程,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确定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就开始以区域性开放为主线加以实施。这就是说,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以沿海地区为战略重点,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3年)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先后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试办经济特区,在特区内对吸收外资实行一些特殊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是“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形式”。国家对特区各类企业的自用货物免征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对于国外进口的商品,实行减半征收进口关税和工商统一税;特区自产的商品在区内销售,也减半征收工商统一税。但当时大多数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处于观望期,仅有少数周边国
家进行投资。五年间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仅为1 39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不足20亿美元,平均单项投资规模不到l 30万美元,并且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几乎没有。
2.发展阶段(1984—1991年)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望着桌上刚打印好的书稿,我思绪万千,脑海里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如果说本书存在闪光之处的话,那肯定是他们的智慧之光在闪烁。回首攻读博士学位的日子,我感激万分,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师长、朋友和亲人,我深知没有他们的关心和帮助,本书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顺利出版的。
我第一个要感谢的是恩师唐海燕教授,六年前是唐老师将一个对经济学充满憧憬但却一无所知的我领进了经济学的大门,生性愚钝的我,虽然努力拼搏着,但却一次次无功而返,望着眼前一座座高不可攀的山峰,我在迷茫中退却了,是唐老师用他那仁厚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为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唐老师不仅传授给我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我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从他身上我学会了许多治学做人的道理,这些都将使我终身受益。我还要感谢师母谭影慧,多少次师母在电话的那头耐心细致地为我释疑解惑,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同时,我还要感谢黄泽民教授、潘英丽教授、黄济生教授、冯文伟教授、吴信如教授以及华俊副教授、苏同华副教授、方奇华老师等等,他们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精辟讲解构成了本书的基础。黄济生教授、冯文伟教授、蓝发钦教授对我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肯定和提出的改进建议,也使本书的框架得到优化。书稿撰写过程中熊琼博士、殷德生博士、曲延英博士、胡立法博士、孔翔博士、韩友德博士、王煜博士、潘晓光博士、罗秦博士提出-了很多很好地建议,使我获益匪浅。俞雪梨博士、秦国友博士、董春英硕士对论文书稿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的严密性给予了很大帮助。
读书人网 >投资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