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普及出版社
页码:182 页
出版日期:1994年09月
ISBN:bkbk858841
条形码:bkbk8588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看世界丛书
内容简介 《西班牙王国》作者曾任驻西班牙记者多年。文中展示了西班牙王国的绮丽山川、风俗民情、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全貌。全书文从字顺,达观怡情。读者可随其遐想畅游,也可从中探索出西班牙经济起飞的奥秘。
作者简介 陈庆煜,1939年11月出生在安徽芜湖的一个山乡。1960年来到北京,先后在外交学院、北京外语学院学习。1966-1981年,先后在国际关系研究所、驻古巴和墨西哥使馆工作。1982-1990年,在“光明日报》社工作并任该报常驻葡萄牙兼驻西班牙两国记者。1991年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目录
一、初步印象
五角形的半岛
欧洲最高的高原
独有的气候特色
资源丰富的国度
石油贫瘠与多种能源利用
二、勇敢智慧的人民
一次难忘的旅程
人口低增长探秘
城市移民与人口密度的变迁
婚姻与家庭观念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及对社会的冲击
收入颇丰的知识阶层
西班牙人为何不憎恨佛朗哥
大都市里的贫民与失业
吸毒问题何以严禁不止
三、殖民帝国的兴衰
半岛上最早的文明
穆斯林西班牙的形成
海外殖民帝国的兴起
独立战争与殖民帝国的没落
从独裁走向民主
四、法制与政体
第一部宪法诞生与民主政体确立
选举活动与政党势力
别具一格的地方政权
具有本国特色的监督和保安系统
五、经济起飞的奥秘
走出低谷的有效政策
规模小竞争力强的农业
重视开发与发展第三产业
异军突起的建筑大军
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经济
吸引外资与搞活金融市场并重
刚刚问世的证券市场
适应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结构改革
六、重返欧洲
独裁与外交孤立时期
外交上的新转机
外交上的和平与安全目标
同拉美和阿拉伯国家的新型关系
中、西关系小议
《红楼梦》西文译本问世西班牙
开展国际合作以利本国发展
七、教育兴国
教育方面的三权分明
学龄前教育与基础普及教育
享有自主权的大学教育
在改革中奋进的萨拉曼卡大学
八、科技效益
重视人才科技兴国
面向社会的开放型科研机构
现代工业技术的“苗圃”
深受市民欢迎的冷藏保鲜面包
展示现代城市生活的新技术之窗
九、医疗与保险
医疗卫生制度的三原则
死亡率与人均寿命
保险立法及其社会服务体系
十、多种文化之邦
多种文化艺术并存共荣
文化“黄金世纪”与“银质时代”
文化繁荣的新时期
最受喜爱的几种体育运动
久享盛名的民间斗牛活动
访歌坛巨星--多明戈
访华人画家梁君午教授
传统节日与生活习俗
从禁锢走向繁荣的新闻事业
十一、古道通途
迈向现代社会的先行官
价廉舒适的铁路交通
昌盛不衰的海上运输线
四通八达的航空网络
赚钱的邮电通讯系统
协调发展的都市化政策
十二、都市风光
高原古都马德里
“三文化”名城托莱多
商港之城巴塞罗那
南方的三座阿拉伯古城
十三、海岛风情
大西洋上的明珠--加那利群岛
海岛天堂巴利阿里
群岛首府帕尔马
海岛文化与传统节日
旅游胜地太阳海岸
太阳海岸名城一瞥
十四、哥伦布之乡
哥伦布的生日与航海梦
哥伦布的“南海航线”
哥伦布到过的其他地方
十五、堂吉诃德之路
之路的由来
第一条堂吉诃德之路采风
第二条堂吉诃德之路印象
十六、西班牙国旗、国歌与国庆日
后记
……
序言 编辑出版这套《看世界》丛书的构想,原是几年以前萌发的念头。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很大的变化是我们中国人活动的舞台大大扩展了。关闭多年的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到异国他乡开拓自己的事业,或经商贸易,或学术交流,或留学深造,或访亲拜友。随着各个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日趋活跃,人们对世界各国现状的了解也比任何时候更加迫切,这种愿望已经不限于对外部陌生世界的好奇,从深层意义上来看,已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必修的一课了。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历史的教训中认识到,今日之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而存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信息传递的高度现代化,以及人们的观念更新,已经逐渐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政治樊篱,而将全球各国更加紧密地连为一体。无论从中国的现实或者别国成功的经验,一个国家若欲图发展,求进步,跃入现代化强国之列,必须以博大的胸怀、非凡的勇气和敏锐的眼光,虚心地学习别国之长,研究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己之玉。唯有如此,才能减少失误,少走弯路,避免重蹈他人之覆辙,促进本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正是如此,对于今天正在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中国人来说,有必要摈弃古已有之的陈旧观念,勇敢地睁开眼睛去“看世界”,看一看别国的真情实况。
文摘 二、勇敢智慧的人民
一次难忘的旅程
1988年元旦刚过,我们离开首都马德里驱车南下采访南方门户之城--塞维利亚等地。圣诞节和元旦,在西方国家中是神圣的节日,西班牙也不例外。每年自12月中旬至元月5日前后基本上是断断续续的休假阶段。我们出发的那天又是星期六,西班牙全国也是例行5天工作制。因此我们所到之处非常宁静,路上既见不到行人,而且过往车辆也很少。我们所行的公路虽是国家一级公路,但并不是全封闭的,规定时速限于80~120公里。由于这天路上基本没有车辆,我们汽车畅行无阻,方向盘前的指示针一直标在120公里的数位上。车行100多公里之后,耳觉车后的响声有些异常,便减速继续行驶了20多公里,忽听车后右侧啪嚓一声响,车身有些失衡,即刻刹车察看,原来是右后轮胎爆裂。这时,我们正处于前无村镇,后无加油站和汽车维修点的位置。公路的两侧全是无垠的机耕庄稼地,也少见过往行车。当时在我夫人的帮助下,从后备箱拿出千斤顶和备用轮胎。由于原轮胎的螺帽是电扳手拧的,拧得很紧,我们拼足了劲,松了半个多小时螺帽丝毫未松动。正当我们急得万般无奈时,忽看见我们车后的远处驶来一辆拖拉机。我们站在公路的中央,向拖拉机频频挥手示意。拖拉机越来越近,最后在我们的车后停下。拖拉机上一老一少只有两人,当我们讲清原由时,他们俩毫不迟疑地从车上下来,异口同声地说:“噢,不用着急中国朋友,我们帮助你们。”说着那个小伙子就拿起扳手拧螺帽,他非常麻利地将轮胎换好。这时我们聊了起来。
后记 我曾先后多次到过西班牙,尤其自1984年起任《光明日报》常驻葡萄牙、兼驻西班牙两国记者的6年时间里,足迹遍布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这期间,西班牙政府给予我诸多方便,热情好客的西班牙各界人士也为我的工作提供了各种有益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激。
在那片富饶美丽的国土上,通过“行万里路”,访胜探幽,耳濡目染,我对西班牙乃至整个伊比利亚半岛绮丽的山川、神奇的传说、多姿多彩的风俗民情领略颇深;通过实地采访和吞纳各种资料,对她的历史、政治、经济、外交、~旅游和社会等方面也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在这里,我将抒发己见,展示西班牙在工业、农业、旅游和科教文等领域的成就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我的笔将循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尽可能客观、全面和真实地介绍西班牙的方方面面,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达到增进中、西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的目的。因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偏颇谬误之处,敬候广大读者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