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码:8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500080964/9787500080961
条形码:978750008096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内容简介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语文》涵盖了中学期间应当掌握的所有知识内容,对中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还增加了大量最新的实用信息,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同时,还增加了中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编辑推荐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语文》是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中的一册。
目录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
语文素养
语感
语文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语文能力
语文审美
审美情趣
语言
英语
日语
德语
法语
西班牙语
俄语
阿拉伯语
世界语
汉语
汉语拼音
普通话
汉语方言
文字
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
表意文字
拼音文字
汉字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六书
汉字检字法
词
短语
成语
熟语
句子
病句修改
修辞
比喻
比拟
排比
反复
反问
设问
对偶
夸张
标点符号
工具书
字典
《说文解字》
《康熙字典》
《新华字典》
词典
《辞源》
《辞海》
《现代汉语词典》
《牛津英语,大词典》
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
书法欣赏
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
文章体裁
文学体裁
记叙文
说明文
应用文
诗歌
四言诗
五言诗
乐府诗
古体诗
近体诗
抒情诗
叙事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怀古诗词
边塞诗
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
闺怨诗
新诗
朦胧诗
楚辞
词
词牌
小令(词)
中调
长调
散曲
小令(散曲)
套数
小说
话本小说
章回小说
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武侠小说
微型小说
赋
汉赋
抒情小赋
骈文
文赋
散文
奏议
祭文
赠序
墓志铭
书牍
小品文
杂记
随笔
通讯
戏剧
杂剧
话剧
历史剧
现代剧
多幕剧
独幕剧
喜剧
悲剧
正剧
戏剧小品
报告文学
传记文学
回忆录
神话
传说
寓言
阅读
默读
朗读
精读
略读
速读
浏览
科技文阅读
社科文阅读
诗歌鉴赏
意象
意境
情结
伤春情结
悲秋情结
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叙事抒情
诗眼
炼字炼句
虚实结合
衬托
用典
诗歌风格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小说鉴赏
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戏剧鉴赏
戏剧冲突
舞台说明
语言个性化
三一律
潜台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
散文鉴赏
文采
对联鉴赏
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
看图作文
审题
构思
行文
修改
缩写
改写
仿写
扩写
交谈
讨论
辩论
劝说
介绍
演讲
访谈
姓名和称谓
谦称
敬称
贱称
年龄称谓
名、字、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文集命名
音乐名称
古籍注释
中国文学
《诗经》
屈原
《离骚》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论语》
《孟子》
《荀子》
《劝学》
《韩非子》
《庄子》
《逍遥游》
贾谊
《过秦论》
《史记》
司马相如
枚乘
《汉书》
范晔
三曹
陶渊明
《桃花源记》
《归园田居》
《饮酒》
《归去来兮辞》
《世说新语》
刘义庆
《水经注》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唐诗
初唐四杰
唐宋八大家
孟浩然
《春晓》
王维
《山居秋暝》
李白
《望庐山瀑布》
《蜀道难》
《行路难》
《将进酒》
杜甫
《望岳》
《登高》
三吏三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韩愈
《师说》
《进学解》
白居易
《卖炭翁》
《琵琶行》
《长恨歌》
刘禹锡
《陋室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柳宗元
杜牧
李商隐
宋词
范仲淹
欧阳修
三苏
王安石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陈亮
元曲
关汉卿
白朴
马致远
郑光祖
王实甫
明清小说
《水浒传》
《三国演义》
《西游记》
《古文观止》
曹雪芹
《红楼梦》
《唐诗三百首》
龚自珍
鲁迅
《阿Q正传》
《记念刘和珍君》
郭沫若
《女神》
《屈原》
《尝试集》
叶圣陶
《倪焕之》
《稻草人》
茅盾
《子夜》
《白杨礼赞》
《林家铺子》
郁达夫
《薄奠》
《沉沦》
《故都的秋》
徐志摩
《再别康桥》
朱光潜
《谈美》
田汉
《名优之死》
《关汉卿》
朱自清
《荷塘月色》
《背影》
老舍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
闻一多
《红烛》
《死水》
冰心
《寄小读者》
《小橘灯》
《繁星》
《春水》
夏衍
《包身工》
《上海屋檐下》
沈从文
《边城》
梁实秋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巴金
《激流三部曲》
《随想录》
臧克家
《有的人》
高士其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周立波
《暴风骤雨》
王朝闻
艾青
《大堰河——我的保姆》
曹禺
《雷雨》
《日出》
钱钟书
《围城》
杨绛
杨朔
周而复
杨沫
刘白羽
秦牧
郭小川
《甘蔗林——青纱帐》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
《东方》
张爱玲
贺敬之
《回延安》
《雷锋之歌》
茹志鹃
王蒙
《青春万岁》
《红岩》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五烈士
陈忠实
王安忆
余秋雨
茅盾文学奖
《尘埃落定》
现代台湾文学
白先勇
现代香港文学
金庸
古龙
外国文学
希腊神话
荷马史诗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但丁
拉伯雷,F.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M.de
莎士比亚,W: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
笛福,D.
《鲁滨逊飘流记》
拜伦,G.G.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唐璜》
狄更斯,C.
《匹克威克外传》
《大卫科波菲尔》
莫里哀
《吝啬鬼》
《伪君子》
歌德,J.W.von
《少年维特之烦恼》
《浮士德》
司汤达
《红与黑》
格林兄弟
《格林童话》
海涅H.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西里西亚织工之歌》
巴尔扎克,H.de
《人间喜剧》
雨果,V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普希金,A.
《叶甫盖尼奥涅金》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安徒生,H.C.
安徒生童话
果戈理,N.V
《钦差大臣》
《死魂灵》
凡尔纳,J.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海底两万里》
《神秘岛》
托尔斯泰,L.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马克吐温
《汤姆.索耶历险记》
都德,A.
《最后一课》
德亚米契斯,E.
《爱的教育》
莫泊桑,G.de
《项链》
《羊脂球》
《俊友》
契诃夫,A.
《装在套子里的人》
《变色龙》
泰戈尔,R.
《吉檀迦利》
《飞鸟集》
《园丁集》
欧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
罗曼罗兰
《名人传》
《国际歌》
高尔基,M.
《母亲》
《我的大学》
普鲁斯特,M.
杰克伦敦
茨威格,S.
《三作家》
纪伯伦,K.J.
《泪与笑》
托尔金,J.R.R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雪国》
海明威,E.
《永别了,武器》
法捷耶夫,A.A.
《青年近卫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G.
罗琳,J.K.
诺贝尔文学奖
条目标题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
序言 在2006年《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精装四卷本的基础上,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12分册。这套丛书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分类,共分《数学化学》《物理》《生物医学》《天文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语文》、《艺术》、《体育》、《成长驿站》、《社会法律》、《科学前沿军事》12册。与《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精装四卷本相比,12分册是增补更新版,既继承了其优点长处,又增加了新的知识点,更新了许多数据、图片。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12分册贯穿着这样的编纂理念,即不仅要把中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全面发展的人,还要成为了解社会、善于处世的人,更要成为思维活跃、领先潮流的人。通过使用本书,读者可以具备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有的能力:
1.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一能力对将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都很重要。
2.对社会科学、文学、历史、地理的综合理解力。这是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
3.数学的实际应用和理解能力。理解数学法则是基础,更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对物理、化学和生物科学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力。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对做出正确的决策是有益的。
5.掌握外语背景知识和了解外国文化的能力。外语学习能锻炼记忆力、启迪思维,外国文化的学习也有助于新观念的接受。
6.熟练使用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本领。不能满足于简单操作,应注重于了解较为复杂的问题。
7.艺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的提高会使中学生的素质更加完善。
8.对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解力。中学生很快就要步入社会,必须对现实社会深入了解。
9.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毅力。注重身体、心理健康,加强身体锻炼、心理磨练,克服不良习惯,抵制不良行为诱惑,对中学生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10.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精神。这些决定着中学生的发展,影响今后的事业和生活。
本套丛书涵盖了中学期间应当掌握的所有知识内容,对中学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梳理,还增加了大量最新的实用信息,如热门专业、热门科学话题、新兴职业、新发明等,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同时,还增加了对中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中学生能力的培养、青春期心理问题的解惑等,这是国内其他同类百科全书没有的,对中学生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上中学就要看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离中学生最近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面向素质教育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学生百科全书》是一部面向“全人教育”的百科全书。
文摘 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 “语文”一词虽然早就出现在王森然、夏丐尊、鲁迅等人的有关论述中,但作为课程名称,却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的中小学课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但“语文”并非是“国语”和“国文”的简单相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人们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称为“文道”关系,一般认为“文”与“道”应当统一。在语文教学中,“道”的教育应当寓于“文”的教育之中,并且通过“文”的教育来实现,既不能妨碍了“艾”的教育,也不能忽视“道”的教育。
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说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也使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强调打好基础,“发展”体现了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不懈的追求。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具有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
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它与数理化等学科不同,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它仅是以具体的选文为载体,通过形象、生动、具体的作品来使学生掌握中国语言规律,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并以其内在的人文精神来涵养、濡染学生的心灵。
语文素养 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多年来的习惯说法是培养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通过9年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习惯”3个角度提出来的。不仅要求学生要有比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有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