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2010-04-09 07:25:28 作者:

 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18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807014X/9787308070140
条形码:97873080701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内容简介 《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内容简介:儿童诗性逻辑是一种原始的创造性思维,是儿童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根本特征是通过“想象”来创造世界。基于儿童诗性逻辑的儿童文化具有欢愉之美、变幻之美、真诚之美、淳朴之美。儿童诗性逻辑与儿童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因果、根本之关系。当下,家庭、学校和社会亟待重建正确的儿童观,合力建设充满儿童诗性逻辑的中国儿童文化,让每一个儿童得到优秀文化的滋养,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 沈琪芳,女,1954年生,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自197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小学、中学、中等师范、高等师范学校教书、工作。现在是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多年从事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带来对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化的较多思考与实践。曾参编过开明版的小教大专教材《儿童文学》,发表过多篇相关论文,主持完成省、市厅级课题多项。
应玲素,女,1970年出生,浙江温岭人,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副教授。大学毕业后,在温岭师范学校、湖州师院、吴兴区教育局等单位工作,主要承担儿童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教学,主持或参与省、市厅级课题4项、校级课题3项,发表了2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7篇在国家一、二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
编辑推荐 《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导论 儿童需要怎样的文化滋养
第一章 儿童诗性逻辑解读
第一节 儿童是诗意者
第二节 儿童是探索者
第三节 儿童是自由者
第四节 儿童是启迪者

第二章 儿童文化的内涵分析
第一节 儿童文化研究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儿童文化的概念剖析
第三节 儿童文化的独特性

第三章 基于儿童诗性逻辑的儿童文化建设纲要
第一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发展论
第二节 儿童文化建设与儿童诗性逻辑的关系
第三节 儿童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 中国儿童文化建设的现状透视
第一节 教育功利与儿童自然天性的冲突
第二节 成人引导与儿童自由选择的矛盾
第三节 规范约束与儿童创造潜能的较量
第四节 目标重塑与尊重儿童生命的对垒

第五章 中国儿童文化建设方略
第一节 正确的儿童观是儿童文化建设的先导
第二节 家庭是儿童文化建设的源头所在
第三节 学校是儿童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第四节 社会是儿童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
结语 合力建设充满儿童诗性逻辑的中国儿童文化
参考文献
……
序言 儿童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石,也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大厦的基石。中国有句俗语,叫作“三岁看到老”,此话似乎有点夸张和绝对,其实还是包含真理性的,说的是儿童的心智、品格对其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古今中外,无论是对子女负责的父母,还是对国民负责的国家,莫不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但是,林林总总的对儿童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儿童自身的本性和成长规律,其结果必定是事与愿违,常常表现出拔苗助长的可笑。
如何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如何定位并确认教育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人的解放”这一口号深入人心,“人的觉醒”、“人的丰富性”等理念越来越细化深化,尊重儿童主体性、回归生活、建构学习等儿童发展观,不仅在宏观的理论价值导向上,而且在微观的实践操作上,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拓展。
然而,当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并未得到根本改观,简单的认知教育与升学驱动非常顽固地把社会、学校和家长团结在一起扭曲着儿童教育,以传授知识为重的教育,公然地僭越人格培养的教育,不断蚕食着儿童的学习兴趣、创造天赋和善良本性。与此同时,某些浮躁而功利的国外幼教理论的引进,严重地消解了本土化儿童教育理论的建构与批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耽搁并误导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改革与推进。对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都深感忧虑,都在苦苦探索并力图作出科学的回答。
沈琪芳、应玲素的《儿童诗性逻辑与中国儿童文化建设》正是这样一部从深入开掘儿童主体性人手探讨儿童文化建设的新著,它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强化性地重提“诗性逻辑”这一概念,并以之为核心工具分析解读了儿童的本性——儿童是诗意者、探索者、自由者、启迪者。如若仅仅强调儿童主体性的“诗性逻辑”。
文摘 儿童文化天生拥有着快乐的因子,这既是儿童的天性决定的,又是儿童接受文化的心态使然。
首先,儿童的天性是乐观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儿童躺在襁褓里睁大眼睛凝视着这个世界开始,他们清澈的目光在我们的世界里快活地流淌,他们天真好奇的目光里不知烦恼为何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一种处于“我向思维”与社会化思维之间的思维,谓之“自我中心的思维”。这种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主客体不分。同原始人一样,儿童缺乏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把主观情感与客观认识融合为一,即把主观的东西客观化,把世界人格化。由于儿童是从自我出发来观察事物的,于是就产生了这种观念:万事万物都是人造出来的,为人服务的,一切都安排得于人有利。在儿童看来,山是供他爬的,河是为他玩水用的,太阳给他温暖,和风为他送凉,鸟儿为他歌唱,星星送他人梦乡。一句话,“万物皆备于我!”儿童,尤其是幼儿,“自我中心思维”导致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自己无所不能,快乐地以为自己能够轻松地把握这个世界。就如英国的K.杰罗姆《谈婴儿》所言:婴儿尽管有自己的罪过和错误,却也有自己的用途——的确大有用处,他们能填补空虚的心;还有用处,听了他们的呼唤,爱的阳光会在愁云密布的脸上透露出来;还有用处,他们的小手指能把皱纹熨平变成微笑的脸。这些小人儿多奇妙啊!他们是世界大舞台上不自觉的喜剧演员。人生的戏剧太沉重了,他们为之提供幽默快乐。
读书人网 >社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