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页码:174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4月
ISBN:9787800574979
条形码:9787800574979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张国华将军在西藏》内容简介:我与国华同志风雨同舟20余年,从1945年起到“文革”初期他离开西藏到四川,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我一直是在国华同志领导下工作的。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西藏情结,命运之神紧紧地把我们联系在一起。1972年,国华同志逝世时,年仅58岁。时隔8年,也就是1980年,中央派我第二次到西藏工作时,我刚好也是58岁。历史使命让我在其他同志之后接过国华同志的火炬,去完成他心系魂绕的未竞事业。
记得第一次接触国华同志是在1946年东明战役时。此前,我对国华同志的情况只是耳闻。那次我团负责攻打东明城,身为纵队副政委的国华同志来我团指导工作。由于东明城防御坚固,开始几次攻打都不顺利。关键时刻,国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到前沿指挥,同我们研究并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接触,我深深感到,国华同志不仅善于做好政治工作,是一位可敬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而且英勇善战,是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员。
作者简介 赵慎,应高级记者。1948年春开始,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新华社分社记者、编辑、编辑组组长,参加过睢杞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军事组组长。以后曾两次入减。1951年派到第十八军任随军记者,负责入藏先遣支队进入拉萨的报道工作。1958年底第二次入藏,先后担任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兼《西藏日报》副总编辑(主持日常工作)、西藏分社社长。长期在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领导下从事新闻工作。1965年冬调回新华总社国内部任组长、副主任等职。1984.年离休。著有《西藏风云》、《中央驻藏代表张经武》,主编《西藏革命史》、《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等书。
编辑推荐 《张国华将军在西藏》:
50年前,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审时度势,做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战略决定。
195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从此,西藏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目录
序言
一、定把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
二、从井冈山到豫皖苏
三、走向康藏高原
四、打开和平谈判的大门
五、风雪高原三千里
六、必须站稳脚跟
七、问题竟是这样复杂
八、牢固树立长期建藏思想
九、变被动为主动
十、迅速平息西藏叛乱
十一、西藏高原换新天
十二、国威、军威
十三、在喜忧交错之间
十四、中央正用你时,你却过早地走了
附录一:对西藏各种政策的初步意见
附录二:一位有才干的指挥员
——悼念张国华同志
后记
……
序言 炎炎盛夏的夜晚,我独坐灯下,一字一句地阅读赵慎应同志刚脱手的书稿——《张国华将军在西藏》。国华同志离开我们20余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使我久久不能入眠。
我与国华同志风雨同舟20余年,从1945年起到“文革”初期他离开西藏到四川,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我一直是在国华同志领导下工作的。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是一种西藏情结,命运之神紧紧地把我们联系在一起。1972年,国华同志逝世时,年仅58岁。时隔8年,也就是1980年,中央派我第二次到西藏工作时,我刚好也是58岁。历史使命让我在其他同志之后接过国华同志的火炬,去完成他心系魂绕的未竞事业。
记得第一次接触国华同志是在1946年东明战役时。此前,我对国华同志的情况只是耳闻。那次我团负责攻打东明城,身为纵队副政委的国华同志来我团指导工作。由于东明城防御坚固,开始几次攻打都不顺利。关键时刻,国华同志不顾个人安危到前沿指挥,同我们研究并帮助我们解决疑难问题,使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任务。通过这次接触,我深深感到,国华同志不仅善于做好政治工作,是一位可敬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而且英勇善战,是一位优秀军事指挥员。
文摘 1949年底,大规模的成都战役胜利结束。人民解放军全歼了国民党反动派在祖国大陆上的最后一支主力部队胡宗南集团和其他部队20余万人。参加战役的第二野战军第18军指战员,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回师川南。
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在川西平原的大道小径上,18军指战员们精神焕发,歌声嘹亮。大家都准备着奔往川南,进驻这块鱼米之乡。
30多岁的18军军长张国华坐在吉普车上,微仰面庞,眯着双眼,思考着如何经营川南。
组织上已经确定由他担任川南行署主任,18军政治委员谭冠三担任自贡市委书记,副政委王其梅担任泸州军管会主任。其他干部也被分别派住川南担任各级领导职务。
军部刚到泸州,人马还未休息,参谋人员送上二野首长的一道紧急命令:“18军就地待命,张军长及各师主要领导速来重庆,接受任务。”
接受任务,什么任务?张国华感到突然。
但是,张国华并不惊讶。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戎马半生,对任务的变化已习以为常。不管什么新任务,他都能接受。于是,他立即让参谋人员发出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待命!”
张国华明白,这次任务的变化,不但关系到个人的工作,而且还涉及到全军的行动。
后记 去年9月,我接受撰写这本书的任务时,非常勉强,勇气不足,信心很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因为我对张国华同志的情况不熟悉,了解少,许多情况不知道。
当时。我只粗看过已经去世的党雨川同志发表在西藏党史资料上的《张国华同志在西藏》一文,别的都没有接触过,就贸然承担了这个任务。党雨川是张国华的秘书,情况熟悉,他的文章已有数万字,内容丰富,我觉得可以作为我写作的重要依据。但各人要求不同,写作也不同,总感到需要经过一些改动和补充一些材料。
接着,张国华的夫人樊近真拿出了张国华的四五十本笔记和一些文件记录,使我精神大为振奋,立即埋头看了两个多月,选录了一大批珍贵的资料。
后来,经过采访,在西藏党史办讨论会议上,又有许多熟悉张国华的老战友热情支持和帮助,提供了大量情况,最终写出了这本书。
总之,这本书,是在党雨川、樊近真和张国华的老战友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完成的,我对他们十分感激。
本书还存在着缺点和遗憾,主要是由于作者采访不够深入,又缺乏写作能力,没有充分写出张国华性格上的个性和特点,没有反映出这位将军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