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闽台行政建置关系

发布时间: 2010-04-10 03:46:16 作者:

 闽台行政建置关系


基本信息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页码:35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211058501/9787211058501
条形码:97872110585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一个多世纪来,台湾无论沦入日本殖民统治。还是处在两岸对峙的政治纠葛之中,都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下,都不能把它和祖国分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这一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历史发展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人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人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的。其文化的传播,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发展,再度播入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虽然在台湾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源自中原的闽文化经历了其在台湾本土的不同发展,但未能改变其源自中原的本质。
作者简介 许维勤,福建闽清人,1960年12月生。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福建论坛》编辑,长期从事闽台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现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在《台湾研究》、《台湾研究集刊》、《清史研究》、《东南文化》、《福建论坛》、《江海学刊》、《开发研究》、《江淮论坛》等刊物及各种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发表论文8 0余篇,参与多种学术理论著作的撰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东南开发浪潮与闽台建置
二 闽台政区与海峡文化圈

第二章 闽台地缘衍生的天然政治关系
第一节 地理学、考古学所展示的闽台渊源关系
一 闽台地理的密切关系
二 闽台早期居民的族源关系
第二节 大陆政权建立对台澎地区统治的早期尝试
一 中国早期文献所表露的对东南岛夷的统辖意识
二 东吴政权延伸台湾的尝试和隋朝对台湾的探索

第三章 福建行政管辖向台澎地区的早期延伸
第一节 宋元设治澎湖情形
一 宋、元设治澎湖之缘起
二 宋元时期的台湾社会状况
第二节 明朝的外患与台湾主权意识的明朗化
一 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台湾
二 外患严峻的形势下明朝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
三 晚明设治台、澎的努力
第三节 移民开发与台湾主权
一 早期汉族移民与台湾的开发
二 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与台湾的开发

第四章 郑氏政权与台湾建置
第一节 郑成功对台湾主权的明示
一 郑氏集团的海权意识及其与台湾关系
二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民意基础和法理依据
第二节 郑氏政权下的台湾行政建置
一 台湾行政建置的设立及其与明朝关系
二 明郑行政建置的运作及其沿革
三 明郑建置下的台湾经营与开发
第三节 文教设施的建立与台湾社会的内地化
一 明郑政权的文教政策
二 明郑教育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台湾社会的教化之功

第五章 清朝统一台湾与台湾建置
第一节 清朝统一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内在联系
一 清朝统一台湾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因果
二 清朝对台湾认识的变化
三 以施琅为代表的闽籍官员对台湾建置的贡献
第二节 清朝台湾行政建置及其沿革
一 清初台湾行政建置区划及人口概况
二 移民开发与台湾行政建置的发展
三 近代国际法权挑战中台湾行政建置的完善

第六章 福建省治下台湾地方建置的运行
第一节 闽台地方建置的运作及其行政效能
一 闽台行政官制序列
二 闽台地方建置运行的特点
三 闽台行政系统的治理成效
第二节 闽台建置中两岸经济关系的强化
一 闽台经济的互补性
二 地方建置与闽台贸易的发展
三 地方行政官员哏中的闽台经济联系
第三节 闽文化的影响与台湾社会的进一步内地化
一 清朝治台方略与文治化社会建设
二 地方行政建置与闽文化的传播
三 移民社会的定居化与内地化

第七章 台湾省后的行政建置与闽台关系
第一节 海防危机中产生的台湾建省之议
一 沈葆桢对台湾地位的洞明和为建省所做的前瞻性工作
二 中法战争中台湾战略地位的再凸显
三 左宗棠提出台湾建省主张
第二节 百业并举的建省工作与近代化建设
一 建省中的缓急轻重之争
二 “抚番”、“清赋”:建省的基础性工作
三 以海防为中心的近代化建设
第三节 地方建置的完善与闽台关系
一 建省后的省级官制、职权划分及省城规划
二 郡县的扩充与健全
三 闽台。联成一气”的关系

第八章 日据时期的闽台政治关系
第一节 割台初期的闽台政治关系
一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法律解释
二 闽台官民反对割让台湾的努力
三 日本占领初期闽台政治态势
第二节 台湾抗日爱国人士在大陆的活动
一 台人在福建等地组织各种抗日团体
二 李友邦的台湾义勇队与福建
三 福建:台湾人投奔祖国大陆抗战的重要出发点
第三节 台湾光复与福建
一 闽台人士力促国民政府收复台湾
二 福建与战后台湾接收工作

第九章 战后台湾回归与建置
第一节 国民政府收回台湾的努力
一 “收复台湾”口号的提出
二 收复台湾目标的明朗化
三 收复台湾的实现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恢复台湾省制的设计
一 恢复台湾省制的预案
二 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制的实施
三 台湾省制的恢复与地方建置的完善
第三节 中国对台湾主权的国际法依据
一 《开罗宣言》的国际法效力问题
二 《旧金山和约》的违法性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台湾的法律权利

参考文献
附录 新发现乾隆时期台湾彩绘地图的研究
后记
……
序言 台湾问题是萦系在海内外所有中华民族子孙心上的一个最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一个多世纪来,台湾无论沦入日本殖民统治。还是处在两岸对峙的政治纠葛之中,都是作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存在着,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压力下,都不能把它和祖国分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同胞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和祖国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建构和发展的。共同的文化,是一股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维系台湾与祖国密不可分的精神支柱。这一切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纽带,也是实现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为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这是历史发展决定的。福建和台湾,都是以中原南徙的移民为主体而建构起来的社会。稍有不同的是,在福建,中原移民南徙人闽,至宋代已基本完成;而在台湾,则是自明末清初开始,才由南徙人闽的中原移民后裔再度大规模迁入台湾的。其文化的传播,也随同移民一起,从中原经由福建的本土发展,再度播入台湾。因此。闽台社会都先后经历了一个共同的内地化、文治化,实质也就是中原化的过程。虽然在台湾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源自中原的闽文化经历了其在台湾本土的不同发展,但未能改变其源自中原的本质。
文摘 二 东吴政权延伸台湾的尝试和隋朝对台湾的探索
这种来自古老经验的统辖意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屡屡成为大陆政权拓展东南海疆的动力。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战乱、灾荒频仍,相对僻远的江南,逐渐显示出安宁和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基于此,东汉的地方政权建置,逐步向东南延伸。
先是,由于闽越在与西汉政权对抗中遭到灭顶之灾,被强迫移民于江淮之间,整个东南区域一度废为荒墟。“后有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属会稽。”①当时冶县的范围,几乎相当于当今的整个福建。这是福建首次作为地方建置直属于中原政权的正式记载。按汉制,每郡均设武职“都尉”以镇守,由于闽地广阔,会稽郡特增设东部都尉以加强对冶县的管理,后来东部都尉内迁章安。留一侯官镇守冶县,故冶县在东汉时又称东侯官。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原设于苏州一带的会稽郡移到钱塘江以南,其北归为吴郡。会稽郡南移后,下辖章安、东侯官二县,因侯官兵力不足,又在县治增设南部都尉。
后记 最近十余年来.区域历史研究成为一个热门领域,笔者也在忝列闽台地方历史研究行列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心得。闽台地区的历史,从根本上看来,就是一部汉民族和汉文化播迁、开发东南区域的历史,只有立足于中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过程和经济文化重心逐渐南移的过程这两个高度来看我国东南区域历史的发展,才能弄清闽台区域历史文化的全貌以及闽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2003年,笔者发表《论历史上的东南开发浪潮》一文,从宏观上将闽台两地作为东南区域连贯开发的整体,论述了汉族农耕文化波浪式推进东南区域开发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其中三渡大的开发浪潮及其内在动力。后来,笔者又在此基础上,写了《历史视野下的台湾海峡文化圈》一文,进一步阐述台湾海峡文化圈的历史形成及其特点。
2005年新成立的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中心立项一批闽台文化关系研究课题,笔者受托承担其中“闽台行政建置”的撰写。该专题的研究重点,在于从闽台关系的视角来看台湾行政建置的发展,或者说从台湾政区建置的过程来体现闽台关系。愚以为,地方政区的建置,作为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直接结果,正是体现汉文化播展台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所以,笔者主观上希望能借助这项研究,深化自己对闽台开发史和区域文化的认识,也希望自己前此的有关见解,能通过本书的论述而得到更多的实证。
读书人网 >旅游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