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页码:79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3月
ISBN:7532123235
条形码:9787532123230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d60078书摘
1*餐字的左上边那部分。
2*左边是列左边的部分,右边是奇字。
媒体推荐 序
历经数载之艰苦努力,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就,这部《中国风俗通史》终于编纂完成了。在此之际,我们作为本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深感欣慰。
风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士大夫往往将其提到安邦治国的高度。如西汉时的贾山,在《至言》中指出:"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汉书贾山传》)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也说:"为政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提倡移风易俗,强调教化和示范的作用。《荀子乐论》日:"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说苑政理》日:"圣人之举事也,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以施于百姓。"《孝经》日:"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因此,研究中国风俗的历史,总结中国风俗的演变规律和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促进中国历史学、民俗学的建设,而且对于推进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风俗的含义,古人多有解释,如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云:"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新论风俗篇》亦日:"风者气也,俗者习也。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已成性,谓之俗焉。"从这些古人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风"就是指因水土、气候、物产等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而"俗"则是由社会生活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社会行为习惯。两者相加,就是风俗,即:风俗是一个地区和民族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和民众习惯的合称。它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而又非常独特的一种文化现象,像一面镜子,生动而具体地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地缘性、民族性、传承性、社会性和自发性的特征。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力求有所突破。按其内容和
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从创意到全部书稿交付出版,历时数年。在此期间,虽然我们反复就全书编纂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学术商讨,但因整套书的作者较多,编写的时间又比较仓促。故对全书框架的磨合及各卷的衔接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的把握上仍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日设置,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本书的编纂和出版,得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表谢忱。又,本书的编写除运用我们长期积累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外,还参考和引用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特在此一并向所有给本书提供借鉴的学人致以衷心的感谢!
陈高华 徐吉军
2001.6
编辑推荐 你了解秦朝和汉朝的风俗吗?你了解秦汉风俗的形成背景和特点吗?请阅读本书,本书详细介绍秦汉风俗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你会了解到秦汉时期的饮食风俗、丧葬风俗、交际风俗等等。还等什么呢?赶快阅读吧!
目录
序
导言
第一章 饮食风俗
第一节 饮食结构
一、主食
二、蔬菜
……
文摘 书摘
关于秦汉时期的委婉用语所知不多。留载文献最多的是死亡委婉语。反映山秦汉人对死亡的强烈的规避心埋。民间较常见的这类用语有“物故”。关于“物故”之意,《释名.释丧制》云:“汉以来谓死为‘物故’,言其诸物皆就朽故也。”高堂隆的解释是:“物,无也;故,事也。言死者无复所能于事也。”④二者虽异,但在释“物故”为死上则是一致的。出土的汉刑徒墓砖铭对此提供了佐证:如“无任河南雒阳髡钳赵巨元初六年闰月四日物故死”;⑤“□□无任东郡双完城旦□侯□延光四年物故在此下”⑥。类似的说法还有“大琦”、“不讳”。《说文》“1*部”云:“2*,弃也,……俗语谓死曰大2*。” 《后汉书桓荣列传》“如有不讳,无忧家室也。”李贤注:“不讳谓死也。死者人之常,故言不讳也。”在秦汉等级社会中,对死亡委婉用语也给予相应安排。皇帝死亡通常称“崩”。尽管《释名释丧制》关于崩系“坏之时形”的定义确切无误,但汉代上层社会却要对此引申出另一番解释:“天子称崩何?别尊卑,异死生”,“崩之为言,然伏僵,天下抚击失神明,黎庶陨涕,海内悲凉。”①又称“登遐”②,“登遐”者,远游也。上层社会“以为有尊卑之礼”③的这种心态也表现在其他一系列与死亡有关的用语上。诸如“士日不禄,不复食禄”④,“不终君之禄”⑤;“大夫日卒,精耀终也卒之为言终于国也”;“诸侯日薨,国失阳”;而普通百姓则只配“日死”⑥。
秦汉交际用语折射出社会等级文化状况。从语辞形态看,自谦语辞“臣”、“仆”、“妾”均是先秦时社会下层集团的称谓,在秦汉时期它们仍指代奴或服刑者;而尊称语辞中的“公”、“子”、“君”、“卿”则是先秦时代的官爵甚至君主的指代语辞。这意味着汉代人的自谦辞是在语言定位中降低自己的社会地位,与之相应的尊语是在语言定位中提高对方的身份。女性自谦语的种类略少于男性,而对女性的尊称语辞种类远逊于男性。这似乎是两种因素的结果:其一,女性地位低于男性。秦汉妇女地位虽不似宋元以后那般低下,但男尊女卑仍是时代主流。可被视为女性自觉约束文献的班昭《女诫》指出:“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择辞而说”即是对女性语言的限制。其二,女性社会交际密度低于男性。汉代女性主要从事符种家务劳动和活动,因此,某此职业性敬语便不可能出现在她们身上。更重要的是,较低的社会交际密度在本质上对语言的丰富化是排斥的,从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