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

发布时间: 2010-04-10 04:27:13 作者: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03025810X/9787030258106
条形码:978703025810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区域发展研究是近年来中国蓬勃发展的、具有重要影响的交叉研究领域。《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探讨了区域发展研究的特性、未来区域发展走势及科技需求、区域发展研究重大命题,以及中国科学院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策略等。从区域发展的新因素新机制、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工业、农业和乡村、城镇化和人口、休闲、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资源系统、区域管理体制和机制等重要领域或重要部门进行路线图的专题研究;同时,分别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老工业基地、山区和陆疆等典型区的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进行研究。《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是为研制“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所完成的学术著作。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可作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大学进行区域发展相关领域研究和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对国外相关机构和人员了解中国区域发展情况及寻求区域发展合作研究方向具有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是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区域发展与区域发展研究
第一节 区域发展研究的特性
第二节 对区域发展研究现状的基本判断
第三节 国外区域发展研究的轮回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基本走势与科技需求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基本走势
第二节 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发展任务
第三节 国家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需求(到2030年)
第四节 国家在区域发展领域的科技需求(2030-2050年)

第三章 区域发展研究领域重大科学问题与路线图设计
第一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目标
第二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路线图设计
第三节 区域发展科技领域研究思路的转型

第四章 区域发展研究的集成命题
第一节 中国地域功能生成规律与区域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城镇化前景预测与城乡统筹机理
第三节 生态补偿原理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途径

第五章 中国科学院的对策
第一节 基本对策
第二节 实施长期研究计划,建设“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决策支持系统”
第三节 启动预研究项目,构筑“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模拟和决策支持平台”

第二篇 专项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
第六章 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机制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因素和机制研究回顾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机制
第三节 未来区域空间格局的可能演变
第四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五节 区域发展因素和机制研究路线图设计
第六节 对策与建议

第七章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第一节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及运用
第二节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与区位论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 对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评述
第四节 克鲁格曼理论的启发——对中国未来区域研究的建议

第八章 中国工业空间组织研究路线图
第一节 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趋势回顾
第二节 中国工业空间组织的未来走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工业空间组织研究路线图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九章 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基本态势
第一节 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回顾与现状
第二节 中国农业和乡村发展未来基本走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路线图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十章 中国城镇化的基本趋势与未来人口和城市分布格局
第一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的回顾
第二节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走势
第三节 中国城镇化研究的科学命题
第四节 中国城镇化研究的科技路线图

第十一章 休闲需求未来趋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休闲研究进展
第二节 休闲需求的未来趋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重大研究项目建议
第五节 有关对策及部署

第十二章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走势与科学研究路线——以交通设施网络为例
第一节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历程与研究回顾
第二节 未来基本走势
第三节 国家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路线图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十三章 中国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演化过程及其适应对策
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变化综合风险预警与评估
第二节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和资源系统变化及其工业化和城镇化响应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资源系统变化及其适应性战略选择

第十四章 区域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发展路线图
第一节 发展过程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区域管理未来基本走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路线图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三篇 典型区区域发展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研究
第十五章 东部沿海发达区域
第一节 沿海区域发展基本态势与科技需求
第二节 国内外沿海区域发展研究进展
第三节 沿海区域发展的科技发展任务与路线图
第四节 保障体系与实施
第五节 重大研究项目建议

第十六章 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发展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区域效应及其面临的形势
第三节 国家的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路线图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十七章 山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路线图
第一节 山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第二节 山区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走势
第三节 国家科技需求与重大科学命题
第四节 山区可持续发展路径设计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第十八章 陆疆区域发展路线图
第一节 陆疆区域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二节 陆疆区域未来发展基本走势
第三节 陆疆区域发展的科技需求与路线图设计
第四节 重大区域发展研究项目的建议
第五节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区域发展研究是以地理学中的经济地理学为主,同时涉及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和发展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领域。该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地域范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作用及其形成的地域空间结构。在理论上,主要是回答国家和各种范畴区域的经济要素、社会要素的合理集聚和最佳结构问题;在实践上,主要是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提出各种类型区域的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中国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重大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在全球及各国、各地区范围内,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同时,影响发展的因素、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又处于多样变化之中。在对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性逐步达成共识的时候,深刻认识其中的科学问题及其发展,谋划研究方向和变革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工业化和社会城镇化的急剧发展以及强大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强烈地改变着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生态与环境结构。以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过程和空间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地理学的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注重由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正在转变为对人类因素引发的环境变化的关注,即转移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方面。区域发展研究及其中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是密切联系而且是顺乎延伸的三部分。因此,在研究区域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区域发展的进程和空间格局,不仅可以指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基础的关系,也有利于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途径。科学发展和人类重大实践都要求突破纯自然科学研究的理念。当今一系列重大的科学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问题都是交叉和综合性的,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必然要求多学科特别是自然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和合作。国际上一些有关的重大计划和研究机构也都具有包括自然和人文在内的综合性的和多学科的特征。
文摘 插图:


区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和各级政府决策的核心问题。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全国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分析了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化,在国家关于区域发展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方面,以及学科发展和理论方法建设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功能区形成基础及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
200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学部进行若干项目的咨询。学者们在长期研究我国国土开发、区域发展及资源环境演变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国功能区域的划分及其发展的支撑条件”咨询课题。这项研究成果为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年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仍然依靠区域发展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全国一级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和规划。在系统分析我国的自然基础、现阶段发展的目标和长期高速增长引起的大量区域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指标,确定了我国未来15-20年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治理的功能区划方案,阐述了各主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和发展原则,以及促进不同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对于“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大量资源环境领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需要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找到“出口”。为此,将资源环境领域的研究方向由包括资源、环境两个主体部分延伸到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三个方面。多年来,我国区域科学工作者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做了一系列极有显示度的工作。如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国情研究、我国农业和粮食问题发展战略研究,以及《中国区域发展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国现代化报告》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报告和工作在国家决策层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空间综合体、集群和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
跟踪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态势,解剖新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变特点,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方面作了较多的案例研究和规律总结。通过揭示集群的结构、效益、形成门槛等,阐述了空间集聚的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构建了全国的产业集聚带格局。空间结构理论是国际上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根据我国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实际问题,在宏观层面上阐述了社会经济发展从不平衡到较为平衡的发展过程及其一般规律,指出空间集聚仍然是我国今后长期的发展趋势;在点一轴一集
……
后记 《2050:中国的区域发展——“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报告》是支撑“中国至2050年区域科技发展路线图”①编制的基础研究成果。
2007年7月,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提出:“必须根据国家社会未来发展需求,尤其是从经济持续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生态环境持续进化和人类社会相协调的重点目标出发,深入进行战略研究,刻画未来20-30年的路线图和关键科技创新领域。”当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开展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海洋、油气资源、人口健康、农业、生态与环境、生物质资源、区域发展、空间、信息、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纳米、大科学装置、重大交叉前沿、国家与公共安全等18个重要领域至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区域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未来18个重要领域之一。
2007年8月,路甬祥院长对开展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做了进一步指示:“一是研究2050年的世界,分别从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生态与环境、科学技术进行前瞻,尤其要研究能源、资源、人口、健康、信息、安全、生态与环境、空间、海洋等,预测未来,了解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二是研究未来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和挑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发展、能源结构、人口健康、生态与环境、国家安全、创新能力等应达到的目标和实现途径,科学技术需要给予的支持。三是研究科学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包括以人为本、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生态环境、科技与文化、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等。四是研究科技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包括支撑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发展、能源结构、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知识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谐社会和国家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定位和职责。”
按照路院长的指示和院里统一部署,“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研究,形成了一部学术专著和一份研究报告。本书即是该学术专著,研究报告纳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系列报告统一出版发行。
读书人网 >科学与自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