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1994 页
出版日期:1997年10月
ISBN:7020025013/9787020025015
条形码:97870200250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6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分册(套装共6册)》包括《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的浪漫派》,《青年德意志》。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本社已于1980—1986年先后出版几位译者执笔的中文本,当时为国内的外国文学研究者提供过比较及时而必要的帮助。为了便于新旧读者系统阅读和收藏,我们今天将它重印并一次出齐,除将人名、地名予以统一外,对译文未作大的改动。
勃兰兑斯(1842—1927),生于哥本哈根的犹太家庭;1864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1864至1871年漫游欧陆,在巴黎结识大批评家泰纳和勒南,及英国政治哲学家米尔等,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
回国后,他在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文学。为了帮助丹麦摆脱文化上的孤立状态和地方主义,他以革新者的热情宣传西欧政治文化传统。他为宣传进步思想和现代社会改革而写作,号召反对后期浪漫主义和抽象的唯心主义,《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分册(套装共6册)》就是他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义。
他进而和现代文学先驱易卜生一起,共同提倡精神革命;并和北欧文化名流比昂松、雅可布森、斯特林堡等,共同领导了北欧文学的自然主义运动。为此受到国内保守势力的反对,他被称为“不信上帝的犹太人”。
作者简介 勃兰兑斯(1842一1927),丹麦著名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生于哥本哈根一犹太富商家庭。曾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法律,后专攻美学和哲学。1864年大学毕业,1868年发表《美学研究》,1870年出版专著《丹麦的诗人》和《当代法兰西美学》。1871年赴英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地游学,深受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文化的影响,思想产生巨大的变化。回国后,他开始在哥本哈根大学发表激烈的学术讲演,高度评价19世纪西欧的文学成就,猛烈抨击文学处于停滞状态的丹麦,因而受到保守派打击,只得放弃大学教职,离开祖国,侨居柏林。
在哥本哈根大学的讲演汇编成《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著作纵论法、德、英诸国的浪漫主义和民主主义运动,探索这些国家文学重要的动向,研究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和政治等方面。他倡导作家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等观点,改变了丹麦及北欧浪漫派脱离现实的倾向,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编辑推荐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6分册(套装共6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流亡文学》目录:
引言
流亡文学
一 夏多布里昂
二 卢梭
三 维特
四 勒奈
五 奥勃曼
六 诺迪埃
七 贡斯当:《论宗教》——《阿道尔夫》
八 斯塔尔夫人:《黛尔芬》
九 流放
十 《柯丽娜》
十一 向民族偏见和新教偏见的进攻
十二 对于古代的新看法
十三《德国论》
十四 巴朗特
十五结束语
《德国的浪漫派》目录:
一 心理学的文学观。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与丹麦的浪漫主义文学
二 浪漫主义文学的消极准备。主观主义与回避现实蒂克的《威廉洛维尔》 让保尔的《罗凯洛尔》
三 浪漫主义的积极准备。《热情的奔放》
四 荷尔德林
五 奥威施莱格尔
六 浪漫主义者的社会尝试。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
七 浪漫主义的无目的性。适应《卢琴德》的现实
八 施莱尔马赫论《卢琴德》的书信。乔治桑和雪莱的婚姻观
九 威亨瓦肯罗德尔。浪漫主义文学对于音乐性和音乐的关系
十 浪漫主义文学对艺术与自然的关系。风景。蒂克的《斯特恩巴尔德》
十一 浪漫主义的反映和心理学。蒂克的讽刺喜剧恩特阿霍夫曼。沙米索
十二 浪漫主义的心灵。诺瓦利斯和雪莱
十三 浪漫主义的憧憬;“蓝花”。诺瓦利斯的《海因里希封奥夫特丁根》。艾亨多夫的《废物传》。丹麦的浪漫主义者
……
《法国的反动》目录:
引言
一 革命
二 与教皇的协议
三 权威原则
四《基督教的真谛》
五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
六 博纳尔
七 夏多布里昂
八 克吕德内夫人
九 抒情诗:拉马丁和雨果
十 这个时期文艺中表现的爱情
十一 理论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二 实践上的权威原则的解体
十三 反动的顶峰和崩溃
十四 结束语
《英国的自然主义》目录:
引言
一 时代的普遍特点
二 民族特色
三 政治背景
四 自然主义的开端
五 强烈而真挚的对自然之爱
六 田园生活和田园诗
七 自然主义的浪漫主义
八 湖畔派对自由的理解
九 湖畔派的东方浪漫主义
十 历史的自然主义
十一 包罗万象的感觉主义
十二 爱尔兰反抗与起义的诗歌
十三 抒情的恋歌
十四 英国的自由精神
十五 共和的人道主义
十六 激进的自然主义
十七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
十八 拜伦:热情奔放的个性(续)
……
《法国的浪漫派》目录:
一 政治背景
二 一八三○年代
三 浪漫主义
四 夏尔诺迪埃
五 回顾——外国的影响
六 回顾——国内的源泉
七 维尼的诗与雨果的《东方集》
八 雨果与缪塞
九 缪塞与乔治桑
十 阿尔夫莱德缪塞
十一 乔治桑
十二 巴尔扎克
十三 巴尔扎克
十四 巴尔扎克
十五 巴尔扎克
十六 巴尔扎克
十七 巴尔扎克
十八 司汤达(贝尔)
十九 司汤达
二十 司汤达
二十一 梅里美
……
《青年德意志》
……
序言 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丹麦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的名著,对欧洲,尤其是对北欧的文学运动起过巨大的影响,迄今仍是研究欧洲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作者由于本书及其它论著,曾被称为泰纳以后欧洲最大的批评家。
勃兰兑斯于1842年出生在哥本哈根的一个犹太家庭。早年受过同时代的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熏陶,试图在形而上学范围内调和知识与宗教信仰的矛盾,并以《美学研究》(1862)和《书评与画像》(1870)两书初步见重于文坛。1870至1871年旅游欧陆,结识当时一些文化名人,特别接近泰纳、勒南、约翰斯图尔特米尔等人,始从抽象的思辨转向实证主义的学风。1870年写博士论文《当代法国美学》,即着意传播泰纳的艺术原则。回国后在哥本哈根大学任讲师,主持美学讲座,热切引进当时欧洲新兴的哲学、美学思潮,力辟北欧弥漫一时的地方自大观念。他的这些划时代的、发聋振聩的讲义,凝聚了他近二十年的心血,后经整理成书,便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72—1890)这部巨著。
本书把文学运动看做一场进步与反动的斗争,概述了从十九世纪初叶起欧洲几个主要国家的文学发展状况(法国部分到三十年代为止,英、德部分到二十年代和1848年为止),着重分析了这几个国家的浪漫主义的盛衰消长过程,以及现实主义相继而起的历史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出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研究文学史的方法。
文摘 一 政治背景
1824年到1828年之间所产生的法国文学,不但重要,而且令人惊叹。经过革命的动荡,帝国的战争,以及路易十八统治的衰微,崛起了年轻的一代;他们以满腔热诚,孜孜从事那些久经忽视的最高级的精神活动。在革命时期和拿破仑的几次战争时期,法国青年所承担的使命不是文学改革和艺术创新。这个民族最优秀的精华已经转向了政治生涯、军事冒险和民政管理等方面。现在,一股巨大的长期遭受禁锢的思想洪流,突然奔放开来,倾泻而出了。
波旁王室复辟和七月君主政体这一时期,可以确定为资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正式登场的时期。随着拿破仑的垮台,开始了历史上的工业时期。如果我们只是注意法国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曾经在革命时期创造的,并由拿破仑的经济使节对欧洲其他区域加以维护的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现在开始产生了必然的后果。限制工商业的一切桎梏都被解除了;各种垄断权和私人特权废止了;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贵族庄园被弄得支离破碎,售给那些以最高价格收购的买主,这些地产主比以前起码要多二十倍。其结果便是,资本——自由流动的资本,现在开始成为社会的动力,因而也就成为个人欲望的对象。七月革命以后,财富的力量逐渐取代了出身门第的力量,并使皇室力量也为财富效劳。富人得以跻身于贵族的行列,获得了贵族的特权,而且利用宪法,能够从君主专制政体获取与日俱增的利润。
后记 本分册译自德文,个别地方参照了英译本。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得到了韩耀成同志的多方协助,他还抽暇译出了第二十、二十一和二十二这三章,这里特向他表示谢意。
译文中错讹不妥之处,还望读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