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国画与禅

发布时间: 2010-04-10 05:27:51 作者:

 国画与禅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页码:219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4月
ISBN:7541028444
条形码:978754102844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中国画文库

内容简介 中国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审美上与参禅相通,而且在对待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问题上都与禅意相契相合。在对立的事物中,绘画也如参禅一样,从来不是偏执一边,而是去寻求一种超越。 在对待形式上,中国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既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了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本性。只有在见到了本性时,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无形都是对形的执著。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在对待方法上,中国画提倡“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这里的无法即是忘法。它既非有法,又非无法;它既是有法,又是无法。它不是对技法的排斥,而是使技法纯熟无缚,才是对技法的超越。
作者简介 北鱼 1945年生,河北宁晋人。1968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美术系。1970年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工作。1982年到河北美术出版社工作。198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河北美术出版社编审,河北美术家协会当代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2005年被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绶祥艺术教育工作室客座教授。
媒体推荐 书评
禅是何物?禅与国画又有何干系?本书中国画文库中的一本,将告诉读者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审美上与参禅相通,而且在对待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问题上都与禅意相契相合。在对立的事物中,绘画也如参禅一样,从来不是偏执一边,而是去寻求一种超越。

编辑推荐 禅是何物?禅与国画又有何干系?本书中国画文库中的一本,将告诉读者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不仅在审美上与参禅相通,而且在对待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问题上都与禅意相契相合。在对立的事物中,绘画也如参禅一样,从来不是偏执一边,而是去寻求一种超越。
目录
上篇 国画与禅
中篇 随笔
下篇 禅话
……
文摘 书摘
书法一词,日本称为书道,不管这一名词产生于何时,显然它是把文字
的书写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来指称。既然把书贯之于“法”和“道”,在这里
“法”并非单指方法、法度,“道”也并非单指道理、门道。其实,凡有方
法都是为了实现目的,如果只停留于对方法的研究。就很难达到所向往的目
的,只有在忘掉了方法时,方法才具有意义,方法才会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铃木大拙说过:“佛教徒在给‘法’下定义的时候,一般将其解释成‘
轨执’的意思。诚然,从语源上看确有其意,但是如果从佛教体验本身来看
,法只能是无我。所谓‘轨执’云云,是学究们的空想,如此下去,佛教便
会滑向经院之途。”为了避免使书法的研究走向形式化与表面化,我们应该
知道“法”与“道”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那就是本性。铃木大拙说:“以
禅者之眼观之,‘法’与无我意义相同。”“无我不是概念上的意义,而是
体验本身,因此是‘如是’。”无我是以否定的姿态在表述“法”,“如”
则是以肯定的姿态直接表述体验本身的东西。如果使法的本意得到更大的发
挥,“无我”、“如”还可以叫做“空”。然而,中国禅宗的伟大,在于它
对“法”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它高扬了人人本有的“心”。印度把“法”
称作“空”和“如”,中国则更进一步把它称作“心”。这样一来,使“空
”和“如”具有了生命,使生命显示了本性。当然,这里所说的“心”是指
“真心”,而不是“妄心”,因此“心”又是“无心”。“妄心”只是心的
功用,“无心”才是心的本体。 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它之所
以称作艺术,关键在于显示本性。形式只有具备了本性,才能成为活的生命
。不见本性的作品,可以是书,而不必是“法”,可以是书,而不必是“道
”。
禅宗以为“有念即有心,有心即乖道。无念即无心,无心即真道。”
艺术是借助于有心而体验无心,借助于物象而体验空性的一种自身体验
。所谓“书法”、“书道”乃是借助于书而显示法与道,借助于点画而显示
生机。
语言只可以大概地描述“法”,其实凡语言所描述的都不是它。“黄山
”一词只对去过黄山,亲身体验过的人才有意义,对没有见到过黄山的人来
说,“黄山”只是一个词。“书法”一词,只对见到书外之法的人才具有意
义,对只见到书而见不到法的人来说,“书法”也只是一
……
读书人网 >宗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