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64205628/9787564205621
条形码:978756420562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历史智库中国近代经济文萃
内容简介 《制度寻踪(公司制度卷)》讲述了:近代报刊所发表的政论文章,虽然层次有别,风格各异,但多数是时人在特定的文化与政治场域,感受个人与社会的处境,而进行思考与探索的成果。这些文章基本都湮没在各大图书馆过刊书库之中,但只要坐下来,小心翻看那些早已泛黄甚至变脆的纸张,仔细辨识那些漫漶不清的字迹,仍不难感受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审视他们的每一个精神面相,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理性交流。每当此时,任何读者都会从中嗅出历史的芳香。
这些文章虽然是“历史”的,但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现实”的。之所以这样说,既是基于近代中国的境遇与特征,也是基于尽管中国经济已经崛起了,但今人关心的不少问题却仍然跟过去有所雷同。时人探讨过的许多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具体表现不同;也有的虽然表象为当今所无,但仔细辨别,仍不难找出它们在今天的“后代”。
媒体推荐 从本卷的文章中,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危机与追赶的紧迫性到今天还是那么一如既往。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陈志武
历史之于经济学家,就像实验室之于物理学家那样重要。
——仑敦经济学院教授 许成钢
编辑推荐 《制度寻踪(公司制度卷)》为历史智库中国近代经济文萃之一。
目录
总序
前言
壹、论公司不举之病
公司
论公司不举之病
行商必藉公司说
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
论公司之益
劝华人集股说
论合股经营
公司多则市面旺论
扩充商务十条——上南皮张制军
商务议
商战论
中国近日富强之术以何者为先论
重商论
论今日亟当振兴实业
论公司制度
贰、公司法规质疑
书议订商律后
公司律调查案理由书叙例
书商法调查案理由书后
公司律概要
编订商律草案之感想
公司律之一要点
部分与股分
修正后之公司条例比较观
公司法规质疑
修改公司条例之商榷
论中政会决议之公司法原则之公司种类
我国新公司法与英美公司法之比较观
修改公司法之我见
评有限公司立法之得失
论我国公司条例中应增设股份无限公司之规定
分担无限公司问题
分担无限公司问题质疑
无限公司废止议
新《公司法》和官僚资本
论公司注册制度
修改现行注册办法之我见
叁、企业与企业家
说优先股
股份有限公司能否发行多数表决权之优先股
论股份有限公司分次缴股方法不适于中国
董事对银行应负之责任
再论董事对银行应负之责任
论公司监察人之职责
会计学与工商业密切之关系
新式账与旧式账之比较
查账何以要请会计师
论银行之监督与公告
吾国会计师制度设定之必要及其推行之方法
有限公司经济公开之必要及办法
有限公司会计公开问题
我为什么注重成本会计
中国实行科学管理应注意之几点
商业成功之原理
企业与企业家
论天津协和贸易公司倒闭事
协和贸易公司案感言
公司解散之原因及清算人之职权
肆、吾国公司之弊病
吾国公司事业之趋势
中西公司异同说
敬告国中之谈实业者
论中国公司之难
实业与虚业
吾国创办公司之困难
吾国公司之弊病
股份有限公司不宜预定官利说
官息之利弊及其应行改革之点
监察人制度之改善
全国实业会议期间改善公司监察制度之提案
股份有限公司监察人制度之弊端及其改良
企业杂感
企业界之黄粱新梦
企业界之弱点
招商局可为企业界之殷鉴
中国商业之病态
伍、中国与自由经济
论华地创设公司宜开除官办名目
粤汉铁路商办问题之未解决
致全湘父老兄弟书
粤汉路事说帖
招商局与汉冶萍公司
招商局问题平议
论整理招商局事
招商局收归国营
中兴长兴煤矿收归国有之误谬
论吾国商业银行亟宜商业化
从管理通货说到管理银行
中国统制经济论
我国工业经济之危机及其统制计划
实行统制经济的条件
中国能否实行统制经济
中国实施统制经济政策之商榷
金融统制与实业建设
论公营事业
发展国家资本扩大国营事业论
中国公营事业论
中国与自由经济
陆、利用外资问题
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
利用外资与消费外资之辨
招商局添借外资问题
外资侵略下之中国实业状况
利用外资问题
外人在华投资之回顾与我国今后之对策
外国公司认许问题之商榷
中外合办银行之研究
国人亟应改变迷信外商银行的心理
柒、中国经济建设之障碍
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振
中国实业不易发展之原因
改良中国工商业当首先革新国民思想
人力经济与国富问题
中国经济建设之障碍
吾国商业之病症与救济对策
中国工业问题之症结
我国目前经济病态及其救济
中国实业何以不发达
工商事业制度改善之商榷
工商业之前途
公司与政府
地方苛杂捐税与摊派问题的检讨
编后记
……
序言 鸦片战争后的“强国梦”深深地再造了中国社会,刺激了中国人对人、社会以及各种制度问题的再思考。特别是随着报纸、期刊类大众媒介于19世纪中叶进入中国,政论文章开始走出传统的书籍,面向更广大的社会扩散,不仅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且也改变了思想与知识的表达与传输方式。仅上海图书馆所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就收录1857~1918年间出版的期刊495种,共计11000余期,这些期刊无不刊载论说类文章。我们最近又将《申报》、《中央日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民国日报》的社论目录进行了汇总,共得47812篇。管中窥豹,不难看出近代报刊文章数量之庞大。
近代报刊所发表的政论文章,虽然层次有别,风格各异,但多数是时人在特定的文化与政治场域,感受个人与社会的处境,而进行思考与探索的成果。这些文章基本都湮没在各大图书馆过刊书库之中,但只要坐下来,小心翻看那些早已泛黄甚至变脆的纸张,仔细辨识那些漫漶不清的字迹,仍不难感受作者思想跳动的脉搏,审视他们的每一个精神面相,与他们进行跨越时空的理性交流。每当此时,任何读者都会从中嗅出历史的芳香。
这些文章虽然是“历史”的,但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现实”的。之所以这样说,既是基于近代中国的境遇与特征,也是基于尽管中国经济已经崛起了,但今人关心的不少问题却仍然跟过去有所雷同。时人探讨过的许多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只不过具体表现不同;也有的虽然表象为当今所无,但仔细辨别,仍不难找出它们在今天的“后代”。当代学界探讨得轰轰烈烈的一系列议题,诸如“民主与法治”、“政府与社会”、“国有与民营”、“内销与外贸”、“经营与人事”、“产业优化与升级”、“公司治理”、“质量监管”、“三农危机”、“地政演变”、“组织更新”、“制度变迁”等等,近代知识分子均有大量论著,部分成果的思想深度当今学者仍难企及。
文摘 招股经营为中国从来所未有,市道中有合本贸易者,或系各财东本自相识,因独力不能胜任,彼此谊合情深,各出资本,公举伙友,以理店务,执合同为信据。其店务兴旺,每届结算之期,余利均沾,而各东家道又复日盛一日,无昨是今非之慨,则合力经营亦至数十年之久。其次,则有善于经纪之伙,素为财东所信任,同业所举,欲于贸易中独树一帜,邀约数富户,各出若干资本,以开设店铺,则以伙友之声名,博财东之运气,虽数东不相认识,亦但凭经理者之纠合而出资,一无所吝。凡此二者,皆合股之常情。然要不过数人合创一业,无有多至数十人、百人者。盖股份太多,则获利綦微,巨富之商不甚贪此小利,而资本微薄者又辄自愧力棉[绵],不敢希图附骥。至于人地生疏之处,则尤有畏首畏尾之心。即经理其事者,亦不肯广为招致。盖股东过多,或有意见不合,难于投契;或作事有所顺忌,是非不能一致,故甚不愿也。且中国之俗,大率轻视商贾,市侩之所为,世家巨室不屑焉。孳孳为利之徒,无有卓见,不能远图,往往狃于小利,以故创事之始,必权其出资之多寡,与获利之迟速,而后定议以行。若利不可知,必迟至十年五年之后,而生意始甫能兴旺,场面始可推广者,则已顾前虑后,疑不能决。而况人情变诈,事故万端,合股之人与经事之伙,固难保其初终一辙也乎。自泰西通商以来,西人经营之法,久为华人所知,然二三十年来,内地商贾犹觉拘执成见,不能变通,每有图创一业为长久计者,日此事需本若干万,必几年而后通行,又几年而获利,则闻者却走,以为迂远难行,且祖宗积累之财,半生勤俭所获,一旦置诸不可知之数,岂不可惜?若仿西人招股之例,资本十万者,分作千股,五万者作五百股,自一股、二股以至百股、十股,皆可附本,以公其利,则又疑虑百出,以为股多则利钝,仍不可知,设有翻覆,岂不轻于一掷?股少则虽获利倍蓰,而分润终属有限,此所以观望不前也。譬如建筑铁路,开采矿务,纠设银行,以今日事势言之,何者不可举办?而无如人情之不能善变也。各帮商人惟广帮最富,亦惟广帮最与西人相习,熟悉西商谋利之法,故凡议此等生意者,大都粤人为多。然以中国之大,生意之多,而尽望诸一隅之人,可乎?目前仿西法之事若招商局者最著矣,顾其初若非有国家存项,附股诸人亦尚不免存疑。然则为此议者,亦惟仿西国官商合本之例。
后记 记得中国正在被“非典”肆虐的2003年夏季,我接到陈志武先生从美国打来的电话,他与我就晚清公司制度建设的某些问题进行了一些交流之后,提出可否将当时报刊关于公司制度的一些评论文章进行点校汇编,以便于今人阅读。说实在的,这一建议出自一位著名经济学家之口,我有点不敢相信。因为国内的经济学之所以“显”,就“显”在它的功利性与现实性,很少有人去“挖”历史。而陈先生则很快就如何实施这一计划,与我进行磋商。
我本人虽然靠史学谋生,但技艺不精,往往成为史料的俘虏。不过,我也心甘情愿。尤其是近代报刊发表的不少论著,凝结了时人的心智与情感,堪为一类特殊的历史文献。每每读这些纸质泛黄的文章,都好象在与不同的研究者对话。从中不仅获得了历史的信息,更汲取了思想的精髓。所以,陈先生的这一建议,我非常赞同,并逐步将搜寻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近代史。
中国的近代史有多种阅读视角,但从根本上说,是国家与民族求富、求强的历程。如何实现中国的“富”与“强”,是仁人志士、精英大众共同面临的课题。“富”与“强”的目标虽然明确,但实现途径则至为复杂与艰难。于是,“经国济民”、“经邦济世”的传统“经济”思想与理念,逐步具体化与实证化,中国本土的近代经济思想不断形成,中国本土经济学日益发展。
近代报刊所发表的大量经济类文章,就是中国本土经济思想与经济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素材。这些作品或长或短,或庄或谐,有的文辞典奥,有的分析透辟,有的议论精到。检讨现状,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是不少文章的基本架构。这些文章均是中国知识分子运用经济学原理观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智力成果。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智库”。